《罪恶之城》是2005年最另类、最成功的电影之一。影片改编自弗兰克·米勒的同名漫画,以全程的绿幕拍摄和CGI技术,还原了原作漫画黑白分明的浓郁风格,用久违的黑白光影,构建出一个令人惊艳的世界。除了在画面上先声夺人外,电影还采用了三段式的叙述结构,三个故事中的角色彼此交织,共同描绘出罪恶之城中的众生相。
本片之所以成功,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功不可没,他在计划拍摄电影之初,就打算将《罪恶之城》拍摄成和原作漫画风格相同的黑白电影。尽管中途受到了投资方的反对,但他却说服了作者弗兰克·米勒,联手将投资方拿下,拍摄出一部画面“落后于时代”的杰作。
事实证明了罗德里格兹的正确,虽然在后期处理上大量使用CGI技术,但在拍摄过程中,基本没有搭建场景,节省了大量拍摄经费。而影片最终的画面效果,也再次证明,技术虽然不是决定电影品质的关键,但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让电影焕发别样的光彩。
除了在技术上大作文章,罗德里格兹还用各种细节,让影片更具风味。三四十年代的爵士乐、七十年代的风衣装束、珍品古董汽车……除了模糊了影片的时代背景,还彰显了罪恶之城的腐朽和阴郁,将原作的风格化故事和导演意图,淋漓尽致的呈现在银幕之上。
比较特别的是,原作者兼导演弗兰克·米勒还重剪了《罪恶之城》,这一版本也是对“重剪”的绝佳诠释。其实《罪恶之城》本身的段落叙事已经非常出色,尽管三个故事各成体系,但其中交叉出现的人物,却让电影贯穿为一体。
弗兰克·米勒的剪辑颇让人吃惊,既不是简单的“增加”,也不是改换个结局,而是以原始影片为素材,根据自己想法,剪辑出完全不同的电影。“完全不同”,倒不是说影片的故事情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而是采用了不同的叙事手法。
重剪后的故事虽然同样是章节化形式,但没有组成一个完整的影片,而是以“顾客永远是对”、“艰难的告别”、“黄色的恶棍”、“大块头之死”为名各自成章。这四个章节以不同角色为主角,重新展开叙述,单个章节的故事比原电影更有连续性,在时间顺序上也更为顺畅。但由于重剪后,四个故事都相对独立,也就失去了原影片的若隐若现的连贯性。
如果考虑到弗兰克·米勒的漫画家身份,我们就能对他的剪辑风格有深入的认识,这四个段落,更像是漫画中彼此独立的章节,更加快速的画面切换,也和漫画所用的分镜画面非常相似,尤其是在一些打斗场面中,这种剪辑方式更为明显。可以说弗兰克·米勒剪辑出的是“漫画”版电影,更对漫画迷的口味。
影片在上映时,就以“特别客串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为宣传嚎头,其实本片中的很多片段都出自昆汀之手,比如克里夫·欧文的戏,大部分由他执导。其实作为联合导演弗兰克·米勒只是挂名,一般只在现场给一点建议,而真正拍摄的却是昆汀和罗伯特。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这两位好友,就像当年拍摄《印第安纳·琼斯》时的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合作相当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