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刘春和”看东亚亲子关系,评电影《小小的我》

体娱   2024-12-29 20:03   北京  


“点击上方关注我”


《小小的我》是一个关于“脑瘫”儿童刘春和的故事。看之前,我一直看担心电影太过沉重,我的心脏无法承受。好在导演处理地很好,没有刻意渲染苦难,只是平等地将刘春和的人生展现在大屏幕上。刘春和不是他自己,是无数个脑瘫人群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脑瘫”,刘春和面临的生活要比一般人艰难很多。他的肢体十分不协调,手指总也抻不展,连基本的进食和吞咽都无法做到,任何食物都可能使他窒息。他因自己的“特殊”而异常地懂事,时时刻刻都想体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来。外婆向他展示自己五颜六色的围巾,春和本能的身体反应是将外婆放在沙发上的围巾叠起来,叠成整整齐齐的样子。

但春和内心深处一直都把自己当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所以,他才会在公交车上给抱孩子的女人让座。所以,他才会对咖啡店老板说我只是一个“记忆力很好的普通人”。固然有想获得工作的成分在,但也反应了春和的内心。


母亲陈露却一直无法正视儿子刘春和。她一直将刘春和当作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孩子一般看待。给他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准备的衣服是卡通款式,和他联系用的还是“小天才”儿童手表而不是手机。


看得出来,陈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可能因为春和的状态而更要强。她一边帮助春和做康复,一边抓他的学习,鸡娃时刻不放松。春和超出一本分数线80多分已经很厉害了,但因为他的脑瘫,妈妈认为他可以做的更好。深层次原因,她不想让刘春和去离家远的地方去上学。她潜意识认为,外人会憎他厌他欺他辱他骂他,绝对不会对他好的。她表达的方式太粗暴了,以至于刘春和觉得陈露才是真正厌恶他的人。


因为陈露根本不尊重刘春和,也因为陈露在刘春和小时候说过“假如他走丢了,我们的生活会很轻松吧”这样的话,这叫刘春和觉得自己是一个累赘,是一个没用的人,是最多头的人。也因此养成了蜷缩在行李箱里睡觉的习惯,可能小小的行李箱是他唯一觉得安全的地方吧!


陈露遇到任何事情本能的反应是否定儿子,否定他的努力,也否定他的成功。虽说她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但也是非常扭曲的一种心理。她不想让他被世界拒绝,所以就在世界拒绝春和面前先把大门关上,叫他无法拥抱世界。


可凡事论迹不论心,陈露的爱都体现在生活里。她时刻提醒刘春和喝奶,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她帮春和约了康复科,以便赶上康复进度。她将刘春和当成她的所有物,当作没长大的极度依赖母亲的小婴孩。她害怕离开她的保护圈之后,刘春和会生活地不好!事实上,是她离不开刘春和,而不是刘春和离不开她。



陈露的做法似乎也没错。毕竟每个人初次看到刘春和应该都像老年合唱团的人一样,充满好奇地偷偷看他,仿佛他是什么动物园里展览的动物一样。


而外婆和刘春和的关系是电影最重点刻画的一组关系。相比陈露,陈素群和刘春和相处时间更长,也更平等。


多亏了外婆是一个非常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才部分中和了母亲施加给刘春和的压力。外婆遇到事情总是能看到积极的一面,应聘失败了也不妨碍他们俩人在马路上快乐地打鼓,遇到骗子会马上说“幸好钱还没打给她们,损失的只有车费”。可能没有这个老顽童,春和很难支撑这么久!

只要春和取得了进步,不管成就大小,外婆都给出非常积极正向的反馈。春和没得到辅导老师的工作,外婆说这家机构做不长迟早要黄。春和得到咖啡店服务员的工作,外婆发自肺腑地开心,也能理解春和说的“工作是钱是自由是选择是尊严”的论断。春和带回两份自己做的牛轧糖,外婆也是毫不吝啬表情和言语,夸奖之词脱口而出。春和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外婆高兴地又哭又笑的。真的,每次都把情绪价值拉满,叫春和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尤其喜欢外婆对春和的称呼,每一声的幺儿都带着南方特有的软糯和爱。那一盒子车票以及车票上的备注,是外婆对春和的爱。


回想起来,电影里最动人的几幕场景都发生在外婆和春和中间。当春和在公交车上摔倒时,外婆像母狮子一样站出来维护春和。当春和从咖啡馆应聘完时,外婆高兴地和春和一起庆祝他得到工作。当陈露看到哭闹的小婴儿而推了春和时,只有外婆注意到失落的春和,还特地安抚了他。真的,越长大越想要这种毫无保留又明目张胆的爱!


当然,陈露和刘春和也发生过一些深刻的对话!当春和质疑到底是谁造成了自己的苦难那段,那些对话简直让人心碎,刘春和碎了,陈露碎了,我也碎了,泪水像断了闸一般滑落。刘春和从来不想要自己的人生,可他没得选择!他出现后陈露也没有选择了!与之相对应的场景是,陈露向做完手术后的春和坦诚心声也向他道歉,真的叫人泪目!


而外婆对春和的爱里还折射出陈素群和陈露的母女关系。陈素群早年离异,为了赚钱离开女儿15年,在陈露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角色是缺失的。所以,陈素群对女儿多有亏欠。她既想陈露知道自己当年赚钱的辛苦,差点连命都没了,又不想她知道了难过、伤心,索性从不说起,只叫陈露理所当然地享受自己的亏欠。她将对女儿的亏欠补在孙儿身上。带入陈露,陈素群的确不是什么好母亲,在她最需要她的时刻永远不在。带入春和,外婆对自己真的很好,老顽童一样的外婆串联起了春和的喜怒哀乐,在强势母亲的世界里给自己开了个小小的口子,让小小的他得以喘息,也在开头拯救了想要自杀的春和。


唯一的问题在于,所有的东亚电影里男性角色都是隐身的。陈素群、陈露的母女关系里压根没有男性的身影,陈露、刘春和的母子关系里有父亲的身影,但只是镜头里的路人。就连那些伤害到春和心灵的话也全部都是从陈露嘴里说出来的,男性角色又完美隐身了。但这似乎是东亚家庭结构的常态,母亲、奶奶/外婆这样的女性角色承担了对孩子的所有任务,照顾孩子是他们,看病是他们,学习辅导功课也是他们。男性,问就是在外面工作挣钱养家,索性不问。这是现实情况,导演的处理倒也没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不正常”的春和成长为一个很正常的理解女性的人。他对外婆说“成熟的女人要懂得对自己真诚!”,又对外婆说“你去过自己的人生吧,不必时刻围着我转!”。他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外婆的付出,他不想再成为绑住外婆的绳子,他要放她过自己的美好人生去!


我觉得导演最棒的一点是巧妙地将这出戏悲伤的气氛稀释了。整个电影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方言,老年合唱团习惯性在对骂时候用“老子”来称呼自己。而雅雅和刘春和的故事也给电影增加了一点旖旎。


很多人质疑雅雅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质疑雅雅和刘春和的互动。但我恰恰觉得这个角色是点睛,她一直在呼应刘春和所说的“普通人”角色。刘春和所思所想所盼不过是想成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普通人拥有的他也想拥有,包括对异性的悸动和爱。他对雅雅的爱既有对异性的春心萌动,也有对健康对活力的渴望。雅雅像一团火红的太阳,她就那样闯进春和的世界,叫他的心多次为她颤抖。即便无疾而终,春和也算经历了“正常年轻人”的青春。


这个情节很好,将脑瘫人群隐秘的情感需求大大方方呈现在观众面前。叫大家清楚地明白,他们不是只有吃喝拉撒这些低级需求,还有情感和精神的共鸣与追求。他们和我们没什么两样。


我不是易烊千玺的粉丝,但仍旧为他的表演所感动。易烊千玺应该练习很多次,将自己沉浸式代入刘春和的角色,才能如此自然地演绎出他扭曲的肢体,抽搐的脸部神经,怪异的走路姿势。尤其是,他的手指一直都是弯曲的状态。我甚至在好奇,拍摄结束后,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出这个角色,走出刘春和?


故事的最后,一切都欣欣向荣!刘春和将困住他的枷锁留下了,他将雷震子的骨灰撒在江边,将雅雅随手送的松果也留在了石头上。衷心祝愿,他的未来是一片“春和景明”!


THE END.

延伸阅读||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东亚温情恐怖电影
东亚女性永远也不可能“精神弑父”,评年度港片《破地狱》
好东西》看完了,果然只有女导演才能把女性议题拍的如此细腻如此通透

Z小姐的自我修养
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