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看懂话剧《等待戈多》

体娱   2024-10-08 21:40   北京  

   


“点击上方关注我”


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咱们在等待,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戈戈和迪迪的命运。

戈戈和迪迪是两个流浪汉。他们并不知道戈多是谁,也并不认识戈多。但他们知道自己的人生就是为了等待戈多而存在着。他们日复一日地在那颗大柳树下等待着,等待着从未见过的戈多,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戈戈和迪迪在等待期间无所事事。他们一会无聊地说着话,一会啃着萝卜,一会想要上吊自杀。等待实在是太过于无聊,太过于无助了。他们必须得找件事情来消磨下时间。


戈戈和迪迪在等待的过程中等到了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波卓一直在虐待幸运儿。戈戈和迪迪有心阻止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波卓带着几乎奄奄一息的幸运儿扬长而去。


戈戈和迪迪还等到了报信儿的小男孩。他对戈戈说,戈多今天不来了,但他明天准来。


不得不说,第一幕实在叫人看地云里雾里。无论是幸运儿突如其来的哲思,还是迪迪一次又一次地撞墙,都非常抽象也够荒诞。一切就像原著,又平添了孟京辉式话剧独有的怪诞感。


但当第二幕开始时,我霎时间明白了《等待戈多》的意义。

其实,第二幕很多场景都在重复第一场戏。


戈戈遇见了同样等待的迪迪。



迪迪执着地想要脱下脚上的鞋子。


戈戈和迪迪开始无意义的争吵。


戈戈和迪迪又一次等到了波卓和幸运儿这对主仆。


迪迪甚至重复了一次,是波卓不是戈多。


但一切似乎又和第一幕不一样。


虽然迪迪和戈戈在重复他们的命运,但迪迪似乎已经忘却了昨天发生的一切。他忘记了是幸运儿踢了他一脚让他的腿受伤。他也忘记了波卓对幸运儿的花式虐待。但戈戈记得,他清楚地记得昨天发生的一切。这大约是最难接受的一幕,只有自己记得而其他人仿佛第一次经历这一切。



这难道不是很多中年人的现状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无望的生活。一直都祈盼着生命中突然出现某个人或者发生某见至关重要的事,好改变这死水一般的生活,叫一切都重新变得生动变得有意义起来。谁也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也不知道那件关键的事情是什么,但我们一直在等待。无论等多久,都一直在等待。


或许,我早已变成在混沌中生活的迪迪。我已经逐渐接受这样的命运,天黑了起风了随随便便找个地方也就将就了一晚上。天亮了,对这样无望的等待发发牢骚;天黑了却坚持继续等待。周而复始!

或许,我也是似乎有所觉悟的戈戈。我早已察觉到这一切在吞噬我,将我推向无尽的深渊。可那又如何呢?戈戈始终只能和迪迪为伴,接受无助等待的命运。或许相比混沌的迪迪,清醒的戈戈更加痛苦。

清醒地等待和混沌地等待,有差别么?似乎有,但本质上也没什么不一样。他们都在渴望其他人的拯救。即使看到幸运儿被虐待这种叫人觉得愤怒的无法接受的事情,也只能在波卓的淫威之下选择屈服。


因为无力改变生活的现状,只好祈祷“戈多”出现,祈祷歌“戈多”赋予一切意义。可惜,多数人都只是重复戈戈和迪迪的命运,一天又一天地重复,等到柳树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等到生命走向尽头。


手动风格线===================================


在蜂巢剧场看的孟京辉版的《等待戈多》。此前虽然刷到过年轻的军儿和涛子的版本,但韩叙和彭楼的版本算是我第一次意义上真正地看完贝克特的这出悲剧。



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有两处。第一幕中,“幸运儿”打开他的思考按钮,开始大段大段地输出,一个人在台上说了很长一段听起来毫无逻辑的台词。第二幕中,戈戈和迪迪开始不断地重复“等待戈多”的对话。他们俩一直重复着这段对话,完全将戈多这个名字刻在了观众的脑海里。这两处场景表演完,观众席都爆发出激烈的掌声来。可见,大家的观感基本保持一致。


而且,我看的这场表演结束后还有导演的影后分享。孟京辉现场解答了观众的一些疑惑,譬如戈多的象征意味,譬如对于道具香蕉的使用,譬如改编与原著的差异,譬如对经典台词的感悟......尤其是这最后一点,孟导觉得“你就关心生活中的小事”这句台词真的很妙,简直是吵架万能金句,无论对方怎样挑起争吵,你都可以用这句话立于不败之地,站在道德制高点。



以及除去话剧分享本身之外的一点感受:韩叙(饰戈戈)比彭楼(迪迪)还是老练一点。每当轮到韩叙分享时,譬如他回答观众如何记住大段毫无逻辑的台词这种问题时,他总会先默默称赞下自己的老板孟京辉,然后自然而然地将孟导夸一遍。而彭楼还是相对年轻,回答问题比较直白,几乎就是1+1=2式的回答,没有迂回,也没有说对老板的夸赞。彭楼很像刚入职场的新人,而韩叙很显然已经明白职场法则了。




THE END.

延伸阅读||

孟京辉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剧随笔

孟京辉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观剧随笔

荒诞派意识流话剧《臭虫》观剧随笔

Z小姐的自我修养
人生与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