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朱慧婷,李伯华,杨岚,等.敏感性皮肤的中医辨治初探[J].中国美容学,2024,33(7):43-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82004378);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培育计划(编号:PZ2020015);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求实项目(编号:2021-QNQS-08)
通信作者:曲剑华,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损容性皮肤病以及银屑病、干燥综合征。
第一作者:朱慧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荨麻疹)以及重度痤疮、酒渣鼻、敏感性皮肤的作用及机制。
DOI:10.15909/j.cnki.cn61-1347/r.006365
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SS)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常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敏感性皮肤发生率较高,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敏感性皮肤发生率在15.93%,男性为8.62%。本症可见于健康人或多种皮肤疾患过程中。治疗上,强脉冲光、舒敏导入治疗、外用含乳胜肽等修护产品均可取效。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中医综合治疗对于敏感性皮肤也有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1西医病因病机认识:目前西医认为,敏感性皮肤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皮肤类型、激素水平和精神因素等。
② 外在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如季节交替、温度变化、日晒等;化学因素,如化妆品、清洁用品、消毒产品等;医源因素,如外用刺激性
药物、局部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医疗美容操作(如果酸换肤、激光等)术后修复不当等。近年来过度护肤、使用违规添加激素或超量荧光反应物质的护肤品引起敏感性皮肤的情况愈发常见。
③ 其他皮肤病: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接触性皮炎、湿疹等疾病过程中常伴随皮肤灼热、刺痛、潮红的症状,甚至在疾病治愈后仍有皮肤敏感的状态。
敏感性皮肤的病理机制与表皮屏障功能和神经感觉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本症个体表皮神经酰胺和脂质减少,经皮水分丢失升高,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出现皮肤血管过度反应。被削弱的皮肤屏障不能充分地保护神经末梢,可能导致潜在刺激物渗透性增加,并促进抗原呈递细胞受到刺激,引发皮肤炎症。同时,敏感性皮肤的超敏反应与支配表皮的神经纤维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该症患者存在皮肤痛觉过敏。1.2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古代中医通过皮疹外在表现来认识皮肤病,因而相似的症状可见于多种中医病名描述中。敏感性皮肤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古人所说的“吹花癣”“粉花疮”“面上风癣”等。早在汉代《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即有敏感皮肤类似描述:“……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明代《外科启玄》中记载:“妇女面生窠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盖受湿热也。”清代《疡医大全精要》认为:“粉花疮多生于室女,火浮于上,……亦有妇女好搽铅粉,铅中毒所致。”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症状,且过度美容绞面、擦粉化妆为病因之一,肺胃风热为其病机。至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已经对于本症有了系统认识,详细论述了本症的病名、症状、辨治等:“面上风癣,初如㾦癗,或渐成细疮,时作痒痛,发于春月……妇女多有之,此由肺、胃风热,随阳气上升而成,宜服用疏风清热饮,外用消风玉容散。”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人化妆、医疗美容等操作逐渐增多,导致出现敏感性皮肤的概率更高,病机更加复杂。总而言之,素体禀赋不耐,不恰当护肤或美容操作,导致肌表不密,肺卫失调,引发风、热、湿邪上袭头面则起红疹、瘙痒。若患者素嗜肥甘或素体脾虚湿蕴,湿蕴化热上蒸头面,或病久不愈,情志不畅,致肝经郁热,复感湿热风邪,引发面部红疹、瘙痒,湿邪流连故见红肿明显,甚者流滋渗液。若面部湿热蕴阻时过用冷水外洗外敷,导致肌肤局部水饮寒湿阻于经络郁而化热,则皮肤敏感潮红,日久经络闭阻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燥、脱屑。
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及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临床实践,将本症分为以下五型。
2.1 肺经风热证:本证常见于急性发作期。面部反复起红斑、丘疹或弥漫性潮红,时有干燥脱屑,瘙痒或时有灼热感,遇热遇风加重。心烦,口干,大便干或正常,小便微黄,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治以凉血清热,疏风止痒。方选凉血五花汤加减。方用凌霄花凉血活血、泻热解毒,玫瑰花、红花理气活血散瘀,鸡冠花疏风凉血,野菊花清热解毒。借用花性轻扬,治疗面部风热所致敏感性皮肤。加减:若伴有性急易怒,可予柴胡、郁金疏肝解郁;伴有血管扩张面部潮红者,加紫草、茜草凉血退斑。2.2 肝经湿热证:本证常见于急性发作期。面部潮红肿胀或可见水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等,甚者出现糜烂,瘙痒剧烈,遇热加重。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性急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治法:清肝利湿,凉血解毒。方选清热除湿汤加减。选用龙胆草、黄芩清利肝胆湿热,生地、丹皮凉血退斑,生石膏、大青叶清热解毒,白茅根凉血利湿,茯苓皮、车前草、六一散利湿消肿,大黄泻热通便。加减:瘙痒明显加白鲜皮、防风清热散风止痒;炎性丘疹明显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退疹。2.3 脾虚湿蕴证:本证可见于急性发作期伴渗液及部分慢性阶段。面部肿胀明显,或见水肿性红斑,斑片色淡红,重者出现水疱、渗液稀,自觉瘙痒。大便或溏或黏滞不爽。口干不明显或口渴不欲饮,肢体沉重,舌淡红苔白,脉滑或濡。治法:健脾利湿,清热止痒。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以白术、枳壳健脾利湿;茯苓皮、竹叶、茵陈、泽泻清热利湿、消肿除烦;栀子、黄芩、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生地凉血退斑;白鲜皮、荆芥、防风疏风胜湿止痒;生甘草调和诸药。加减:水肿、渗液多加冬瓜皮、猪苓以淡渗利湿消肿;口渴不欲饮加桂枝、猪苓温阳化湿。2.4 肝郁血虚证:本证常见于慢性复发阶段。面部反复出现淡红斑片,皮肤干燥,少量脱屑,可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瘙痒,常伴有紧绷感。心烦或焦虑,失眠多梦,口干,月经量少,舌淡红苔薄,脉细。治法:疏肝解郁,养血祛风。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以逍遥散为底,疏肝解郁、调和营卫,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使气血化生有源;凌霄花引药上行,凉血退斑;丹皮、栀子清热凉血止痒;防风、白鲜皮清热疏风止痒。加减:眠差加炒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养血安神、镇静止痒;口干者加麦冬、玄参以养阴生津。2.5 阳虚水饮证:本证常见于慢性复发阶段。皮肤潮红、暗红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脱屑,伴灼热、干燥、疼痛、紧绷感,畏冷,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口唇色淡,大便溏,小便清长,舌淡红,苔滑,脉细或细滑。治法:健脾温阳化饮。方选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加减。方以桂枝、茯苓温阳化饮,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脾化饮以去皮肤经络之水,杏仁宣肺走表、去肌肤郁热,大黄利胃气、泻郁热。加减:红丘疹加连翘、金银花以清热解毒;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加生地、紫草以凉血消斑。2.6.1 脾虚湿蕴证:某女,主因“面部反复红疹伴刺痛感2月余”来诊。经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夫西地酸、某修复面霜半月改善不明显,仍有刺痛、泛红。就诊时面部散在淡红斑片,皮肤干燥。患者平时易于疲乏,大便不成形,舌淡红苔白,中医辨证属脾虚湿蕴证,口服除湿胃苓汤联合外用清热消肿洗剂稀释湿敷2周,刺痛减轻。治疗前后见图1。2.6.2 阳虚水饮证:某女,主因“面部反复红疹伴灼热感10年,加重3月”来诊。曾先后口服米诺环素8周、羟氯喹4周,配合外用润肤霜,面部红疹可消退,但每日仍有潮红灼热感,皮肤紧绷,每于闷热环境、戴口罩、情绪波动、日晒后加重。就诊时面部潮红,局部刺痛瘙痒自觉紧绷,皮肤干燥不明显。患者平时手热足凉,口干喜喝热饮,睡眠易醒,舌淡红苔腻,中医辨证属阳虚水饮证,口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联合外用马齿苋提取物修护霜2周,瘙痒及刺痛减轻。继续前述治疗方案2周,每周泛红2~3次,后改为红黄光照射治疗。治疗前后见图2。
*本文图略,具体见原文
急性发作期以中药湿敷为主,慢性复发阶段可酌情选用中药护肤品或中药膏外用。为避免外用药物治疗出现过敏或刺激反应,建议在应用任何一种外用药物时,先小面积试用1~2 d,如局部未出现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再大面积应用。药物选择应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则,用药越简单,过敏风险越小。
3.1 中药湿敷疗法:中药湿敷是用敷料浸吸药液敷于皮损处,以达治疗目的的一种传统中医外治方法。根据皮疹、瘙痒程度,可选用单味中药或不同功效中药组合,将中药煎汤去渣稀释至3%浓度,晾凉后用6~8层纱布浸透药液,湿敷患处,15~20分钟/次,1~2次/日。不同功效所选药物不同,如:红肿明显选用龙胆草、马齿苋清热解毒消肿;瘙痒明显选用白鲜皮、苦参清热止痒;干燥紧绷选用黄精、甘草养阴润肤、抗炎抑制过敏反应。如出现皮肤明显红肿、渗液,可适当增加湿敷次数至每日2~3次。湿敷结束可用清水冲洗残留药液,再外用护肤品或药膏。3.2 中药药膏/药油外用:对于皮疹红肿明显或出现水疱、糜 烂、渗液者不可使用药膏。皮肤炎症处于亚急性状态,可外用甘草油。皮肤炎症处于慢性复发阶段,可外用复方黄连膏、润肌膏等。由于中药膏药味较多、成分复杂,使用时容易出现不耐受的情况,仅适用于部分皮肤耐受性较好的患者。3.3 中药护肤品:具有保湿功效的护肤品可通过精简配方、不含或尽量少含易过敏色素、香料、防腐剂、表面活性剂等,做到低敏感性同时修复皮肤屏障作用,从而缓解敏感性皮肤伴随的瘙痒、红肿、干燥。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很多中药提取物有多环节的抗过敏、修复作用:如马齿苋提取物可抗菌、消炎、抗过敏及增强免疫功能等;水溶性甘草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红花油提取物富含皮肤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可修复皮肤屏障、改善皮肤的敏感反应;茶多酚保护角质形成细胞免受UVB诱导的光损伤,可抑制炎症因子、清除自由基;牛蒡提取物抗炎、抑制组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紫草提取物和丹皮酚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抑制T细胞活化。据中药药理选用相应成分制成有相应功效的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治疗有较好的作用。李芸等报道含有红花油提取物的舒缓特护面霜对面部敏感性皮肤、皮肤疾病或美容术后形成的敏感性皮肤可有效改善疼痛和水肿/肿胀,且耐受性良好。何黎等报道采用含马齿苋及水溶性甘草提取物护肤品辅助治疗敏感性皮肤110例,30 d后皮肤敏感改善者为79.09%,受试者主观感觉有效率为84.55%,皮肤含水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乳酸刺激实验阳性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含中药提取物的功效性护肤品有广阔的研发前景。3.4 针灸疗法:敏感性皮肤针灸治疗常选用放血或体针疗法给邪热以出路。实热轻的患者,常选用耳尖放血,实热重者则采用大椎穴刺络拔罐,以清热凉血、利湿止痒,有助于皮疹的减轻及痒痛的缓解。体针疏风泻热、调神清心,选百会、神门、内关、太冲、三阴交、合谷等穴。疗程:每周1~2次,2周为1个疗程。本症时常反复,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辅以适当的心理疏导。敏感性皮肤病因复杂,存在皮肤屏障破坏、皮肤炎症因子增加、神经敏感性增加等复杂病理基础,单一治疗手段(如外用保湿霜、冷喷、口服抗组胺药等)作用环节单一、效果有限。既往报道中医内服、湿敷、外用中药成分软膏/霜、针灸等治疗本症取得疗效,可见中医内服外治综合治疗敏感性皮肤是值得研究的。
中医内治方面,遵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敏感性皮肤应分肺经风热、肝经湿热、脾虚湿蕴、肝郁血虚、阳虚水饮五种证型论治。其中阳虚水饮证既往未见报道。既往中医学认为面部红斑多据皮损辨证应变为血热、风热、湿热等证,但临床发现部分患者面部敏感、红热同时伴见畏寒喜暖、腰酸乏力、小便清长等上热下寒之证。究其原因,考虑患者体内湿热上蒸面部时过度冷敷,或素体阳虚水停,或饮食偏于生冷,导致寒湿水饮阻于面部皮肤毛窍,郁而化热所致,此证应用健脾温阳化饮法取效。
外治上,敏感性皮肤易于敏感,对多种有创外治法如滚针等均难以耐受,故外治应尽可能选择刺激性小的疗法,强调“简”而“精”,而不是多种外治疗法的机械重叠。原则上软膏/修复产品(面霜、精华)、湿敷、舒敏导入、黄光照射等均属于性质温和的外治手段。目前最常应用的是外用含抗炎、恢复屏障成分的修复产品,如含甘草提取物、马齿苋提取物、贻贝提取物等的修复产品均被证实有效。中药植物药有效成分在舒敏产品开发中展现了广阔前景,未来在此方向仍会有较多新产品出现,造福广大患者。对于某些常规方法疗效欠佳的病例,针灸放血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案。
综上,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树立科学护肤观念同时,综合采用中药辨证内服结合中药湿敷和中药护肤品的外用,酌情联合针灸、放血、中药膏外用等疗法,可调理患者体质,缓解皮肤红、肿、热、痒等症状,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性、促进皮肤屏障修复,针对敏感性皮肤的多个病理机制均可以收效,从而提高皮肤耐受性、达到治疗目的。
注:
1、公众号排版问题,可能会出现上下标等格式不规范情况,望理解。
2、本文为学术交流文章,不授权转载,无商业推广。
3、我刊唯一投稿邮箱:zgmyx@163.com,欢迎大家投稿。
4、查询稿件进度邮箱:zgmryxtxyj@163.com。
订阅2024杂志,点击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