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母草是车前科婆婆纳属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
植物形态
株高:可达10~25厘米。
茎:主茎直立,侧枝披散,全体无毛或疏生柔毛。
叶:下部叶倒披针形,上部叶长矩圆形,全缘或中上端有三角状锯齿。
花:总状花序长,苞片与叶同形而略小,花萼裂片长矩圆形至宽条形,花冠白色或浅蓝色,裂片长矩圆形至卵形。
果:蒴果倒心形,边缘生短腺毛;种子矩圆形。
花期和果期: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长环境与分布
生长环境:蚊母草常生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潮湿荒地、路边,喜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环境,适宜在河边、水稻田旁生长。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西南各省区以及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价值与用途
药用:蚊母草味辛,性凉,入肺经,具有活血止血、清肺热、和肝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咳嗽痰中带血、吐血、鼻衄、咽喉肿痛、肝胃气痛、疝痛、痛经等症状。
食用:其嫩苗水煮去除苦味后,可食用。
观赏:蚊母草小白花盛开时星星点点,可作园林、草坪、庭院等栽培观赏。
此外,蚊母草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ver3.1——无危(LC)。
蚊母草是一种具有多种价值和用途的植物。
蚊母草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活血止血、清肺热、和肝胃等方面,具体可用于治疗以下症状:
跌打损伤:蚊母草具有活血的功效,可帮助缓解跌打损伤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咳嗽痰中带血、吐血、鼻衄:蚊母草能清肺热,对于因肺热引起的咳嗽、痰中带血、吐血、鼻衄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咽喉肿痛:蚊母草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其药用成分有助于缓解炎症和疼痛。
肝胃气痛、疝痛、痛经:蚊母草具有和肝胃的功效,对于肝胃不和引起的疼痛、疝痛以及痛经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请注意,在使用蚊母草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蚊母草可能与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蚊母草在中医药和民间草药中有广泛的配伍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配伍方式及其功效:
治疗跌打损伤
配伍苏木、八角金盘根、臭梧桐花,煎酒服,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
配伍骨碎补,水煎兑甜酒服,同样适用于跌打损伤。
治疗吐血
配伍人乳,将鲜蚊母草捣汁后加人乳和服,可用于治疗吐血症状。
治疗骨折
蚊母草研末后,可用水酒送服,同时取适量药末加白酒调敷患处,有助于骨折恢复。
其他配伍
蚊母草还可与其他草药配伍,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痈肿初期、蛇咬伤等症状。
例如,捣烂鲜蚊母草加冬蜜少许敷患处,可用于痈肿初期的治疗;与鲜檧木根皮、大蒜等捣烂敷伤口周围及肿处,可用于治疗蛇咬伤。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蚊母草在中医药和民间草药中有广泛的配伍应用,但不同的配伍方式可能适用于不同的症状和体质。
因此,在使用蚊母草进行配伍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与孕妇等特定人群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