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陀一起打坐呼吸 - 觉知全身而呼吸(连载之7 终结篇)

健康   体育   2025-02-06 00:03   北京  

点击上方“阿斯汤加瑜伽之路”可以订阅哦!

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紧绷感,就像在身体和心灵的核心处有一只握紧了的拳头。这种紧绷塑造着我们,但却限制了我们成为完整的自己,还为我们带来痛苦 - 紧攥的拳头阻碍了生命能量在身心自由流动,这种紧绷的倾向也会将身体的能量压缩 - 就同黑洞将万物吸向中心,也会将心智的活动束缚在“心识”的维度。每当我们对外境的自发反应而绷紧身体,就为身体就多少会残留一点点绷紧;而我们静坐其实就是让身心安住并且“闲于无事”,不受外境的刺激,而且久而久之身体放松,就连脑子中的弹幕也会越来越少,直到自然关闭;于是身体的紧绷感便会悄然松动,这是一种放松,一种比体位法拉伸身体之后的放松更高级和更容易打包带入生活的放松。

与佛陀一起打坐呼吸这个系列已经进入最后一讲了。不知道大家在阅读前几讲的时候有没有行动起来?光是阅读没有行动阅读的时间都浪费了,而只要尝试一下我们也许会找到一些感受,静坐练习的过程最容易帮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身心的紧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发现,因为身心的紧绷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完全不同,但是只要您培养出安静坐一会的习惯,学着让身心沉淀下来,观察呼吸,您多半会看到我提到的“紧绷”在干扰您呼吸的自由流动。这种感觉是由在生活中各种境遇造成的生物性反应所残留的紧张与固着模式构成,是您呼吸时身体某些部位固执地不随呼吸而动的罪魁祸首。

佛陀《大念处经》经文说: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就是指导我们在静坐冥想练习中中探索“全身呼吸”的禅机,从而化解这种紧绷。这个过程就是“平静身行”:随着一次次放下控制的呼吸,紧绷感逐渐松开它的钳制,从身心层面显露出长久以来被压抑的真相。呼吸之间,麻木的身体部位开始复苏;呼吸之间,僵硬的区域重新舒展;呼吸之间,紧绷的肌肉缓缓松弛。长期紧张的肌肉会以高频生物信号不断传递收缩的讯息,而当紧张消解时,身体便归于平静。

平静身体的紧张有助于疗愈疼痛。当呼吸渗透至身体的更多角落,它便成了直接的疗愈媒介,如同按摩师的手从外向内抚触,呼吸则以永不停息的律动从内向外抚摸每一处紧绷。你能感受到它在体内游走,触及按摩师双手无法深入的褶皱与间隙。呼吸所到之处,触感被唤醒,紧张被释放。如同河水冲击浮木堵塞,呼吸之力不断瓦解紧张的壁垒,将身体的紧绷化为流动的光影,将心灵的收缩还原为当下的存在。佛教推崇的“空性”境界,正是身心内部“握紧拳头”的对立面。要让身心舒展,必须用“放下”的姿态平衡“抓取”的倾向 - 松开紧攥的一切,将内缩式的压缩转化为向外辐射的松弛。尝试感受呼吸贯穿全身的可能性,您便能开始破壳而出,身心蜕变。

“诸比库,犹如熟练的辘轳匠或辘轳匠的学徒,在长转时了知‘我在长转’; 在短转时了知‘我在 短转’。诸比库,同样地,比库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 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他学 ‘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这段经文提到的“辘轳” 是一种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起重工具,通常安在井上汲水,也可用于提升重物。辘轳或轮子在佛经中经常出现;辘轳的滚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每转一圈都回到类似的位置,然后继续下一圈的滚动,可以象征循环或轮回。佛教中说“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就如同辘轳的转动,善因会带来善果,恶因会招致恶果。但是在以上这段经文中辘轳工徒说的是当静坐者将注意力持续锚定于呼吸循环时,逐渐深化的内在领悟。呼吸如辘轳般周而复始,一吸一呼,轮转不息。

我们可以换一个类似的隐喻:在呼吸练习中,我们与陶匠并无二致。盘坐如安置陶土于转轮之上,我们启动呼吸之轮,全神贯注地观察它的每一圈轨迹。正如陶匠通过每一次旋转对泥土的奥秘了解更多一点,我们也在每一次尝试呼吸时变得像陶匠一样精于“身心之道”。陶土的秘密在于:你并无法随心所欲地塑造它。它不会如幻想般顺从你的手,唯有学会倾听与协作,才能解锁它的形态。有时泥土中暗藏的结块会扰乱转轮的流畅,我们练习就好像让我们逐渐学会如何温柔地引导一个精美的淘气从泥土中逐渐显现(俗称“蜕变”)。

静坐练习者对待身、息、心的方式,恰似陶匠:开始之后我们有泥土、还有工匠的手艺和制陶意图。静坐时,您安住身体,观察呼吸轮转。若陶匠分神,陶土会飞离转轮;若您走神,思绪便肆意奔驰。真正的陶艺大师从不强求,而是让陶器依循自己的节奏与方式从泥土中自然显现。身心固着的模式亦需如此化解:接纳、感受、允许、引导,而非强迫。

呼吸自由之路鲜少笔直平坦,更多是迂回曲折的螺旋旅程:时而淤塞,时而通畅。比起呼吸“方法”(鼻吸鼻呼、鼻吸口呼,胸式腹式...等等等等),更重要的是持续臣服于呼吸,并拥抱呼吸渗透全身的奇妙可能性。有时呼吸绵长缓慢,有时短促急促;有时微弱如游丝,有时又如蒸汽机车般轰鸣迸发。

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我将觉知全身而出入息’” 意味着身体始终处于精微的律动中。此时需谨记:佛陀指导的静坐练习的精髓是臣服于呼吸自发的路径,而非强求。那些漫长的静止中,可能暗藏待被唤醒的深层感受,或是直指内心静默深潭的邀请。无论平顺或颠簸,呼吸之流永续,轮转不息。

虽然我们这一系列讲静坐的时候给呼吸以侧重,但大家一定要记住呼吸只是媒介。练习的真正目的是探索“觉知全身呼吸”时,你的心智、自我认知与生命体验将如何转化。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追求完美的呼吸,而是通过关注呼吸,发现“你是谁”与“你将成为谁”的维度跃迁之路。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识高高在上,呼吸与身体如追赶不耐烦父母的孩子般踉跄尾随。若让呼吸与身体先行,并让心识与之协调,一切将截然不同;若能将身、心、息整合为和谐的整体,内在世界就会如同三位数字的密码锁对齐应声而开。

(系列完结)



阿斯汤加瑜伽之路
原创内容助力瑜伽精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