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汤加瑜伽,这一源自南印度迈索尔的传统瑜伽练习体系,以其严谨的序列、动态的串联和深邃的哲学内核,吸引着全球无数瑜伽习练者。随着近些年老掌门被拉下神坛,封神榜随着“一哥”弃汤(点击回顾)..早期前辈过早离世..众多阿汤前辈领军人物倡导“个体化”练习..以及前不久现掌门人英年早逝 (点击回顾)而“崩坏”,一直以来围绕阿斯汤加瑜伽“传统”的争议再次浮出水面。所谓“传统”,有人将其奉为圭臬,但也有人则斥之为僵化的桎梏。争议的核心,实则为“传统”与“现代人需求”的碰撞。随着“祛魅”的声量越来越大,笔者希望用这个平台表白一个个人观点:“祛魅”阿汤并非否定阿汤的传统,而是剥去权威的“皇帝新衣”,在尊重本源的基础上,以灵活与智慧重塑教与学的真谛。毕竟,瑜伽的本质不在体式的序列,而在一种尊重与爱的态度。
传统的困境:从神圣到教条的异化
传统阿斯汤加瑜伽以帕塔比·乔伊斯(Pattabhi Jois)的传承为核心,强调固定序列、严格进阶和“体式即修行”“移动也冥想”的理念。然而,这种体系在传播中逐渐异化,主要体现为:
教条化的桎梏:教师们机械复制“传统调整”的人传人的Mysore教学方法,特别是早期的老掌门教学以暴力手法强迫学生进入体式,导致脊柱错位、关节磨损等伤害,造成日后“me too”运动中被以“不当调整”而反攻倒算;尽管在当代老师大多学会“手下留情”,但是体位调整的手仍然经常“辣手摧花”,而且与现代身心科学的科学主张相距甚远(前几天这两篇文章强烈建议 -点击:1 , 2);这里可以举一个教室常见问题的例子:已经有足够多的科学证据以及前辈们的亲身体验说明过度后弯追求抓脚踝可能造成脊椎不稳定,甚至引发骨关节炎;即使在现在的各种迈场,练习者因为深后弯造成腰椎曲线顶点(第三腰椎)的椎体发生位移的情况也并算不少见。其实只要一位老师或练习者愿意去放下成见去听自己不喜欢的信息和观点,走出同温层的“泡泡”,在“权威”和“科学”之间做出选择并没有那么难。很多人其实希望 “忠于传统”,但却可能是无意地让学生去适应一种严苛、狭隘的模式;然而即使是当时看上去天晴云淡,但是过来人之中身体,精神或者信仰在日后瞬间崩盘的大有人在。
进阶的迷思:体位精进的期盼以体式难度为标尺,在不知不觉中催生和滋养“体式野心”,颇有很多学生为追求“高阶序列”不惜透支身体,陷入“不够完美”的焦虑。
背离瑜伽本质:过度强调外在成就,忽视内省与自爱,使瑜伽沦为潜意识(小我)驱动的“炫技”,背离其“联结身心”的初衷。
如果我们跳开阿汤这个“圈”,而以一种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就不难发现以一种体式进阶为奖励的体系,其本质只能精神暴力,温和一点说是一种PUA。传统本应如江河河流,滋养众生,但若固守河床而拒绝分流,则或早或晚终将干涸。好在去年掌门人离世之前已经有拨乱反正之心,在离世前几天如有预见一般推出一个“普世版”阿汤 - 活力序列(点这里了解),其实阿汤意见领袖中早已有次类同频趋势 - 比如Kino在掌门人去世之前已经布局准备并在近期积极推广的Accessible Ashtanga人人可练的阿汤 (点这里了解)。真心期望国内的阿汤教学圈的更多人能够拥抱这个趋势,看守这份迟来的“遗产”,让阿汤走出身体精英主义,“下凡”到大众人间。
祛魅 = 破除权威,而非传统
“祛魅”一词常被误解为对传统的否定,实则不然。祛魅是剥离权威的绝对性,回归瑜伽传承的根基:即“适应个体,尊重差异”。
假设我们大致地把练习传统阿斯汤加瑜伽可以受益的人群分成四类:
第一类:天赋契合者,可循正统序列,按部就班照方抓药走序列,从天赋秉异走到江郎才尽。
第二类:需做出体位变体或序列顺序的调整,或者用上辅助物;这类人是因为个体情况如此,或者是第一类的伤病期的疗愈性练习。
第三类:因身体限制(如髋部僵紧)永久做出序列和练习方法的调整,但仍保留阿斯汤加瑜伽的精髓内核,即三位一体。
第四类:需完全定制练习,虽形不似,但是仍可以得益于阿汤的“灵魂”。此类练习其实根本不稀奇,这就是帕它比乔伊斯本人在西方人到来之前在老家的行当 (点这里了解内情),也是他的上师克里希那马查亚的瑜伽传承根基。
但是以往很多传统的阿汤老师的心目中,只有第一类人“配得上”练习阿汤,或者其他类的都和第一类放一堆儿一起“卷”,于是阿汤就会“筛人”。其实这种观点属于“魅”到了鬼魅魍魉,因为综前前述,掌门人和Kino都在尽力地把阿汤下降到“凡间”。
因人施教其实恰恰就是阿斯汤加瑜伽的根,就是克里希那马查亚整个教学传承的基石,甚至是老掌门帕他比乔伊斯一直到80年代的教学方法;虽然因为后来因阿汤星火燎原速度太快之后变“流水线标准化”,而固化的教学主导了90年代到现在的阿汤,直到现在也才有了“破局”的契机。因人施教不是“不传统”,不固守序列的“固定配方”本身就是动态的关怀。让教学不再“削足适履”,而是“量体裁衣”。比如半 /全莲花类体位其实很多人这一辈子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脚饶头了;仅举一个例子:传统序列设计针对髋部灵活的人群,而对现代久坐者而言,有很大一部分人直接练习半莲花可能伤及膝盖。此时,把束角式Baddha Konasana作为基础体式提前安排上逐步开髋,才是真正的尊重传统;传统的本质是“服务个体”,而非固守形式。
祛魅,恰是让传统从神坛走下,融入烟火人间。传统的重生是以爱为根基的教学革新;真正的传统绝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传承。
我所期盼的的阿斯汤加瑜伽的“祛魅”包括三个维度重构:
从“征服身体”到“倾听身体”:
传统调整中的暴力手法,源于将身体视为“待驯服的客体”。而我想利用这个公众号作为一个平台来提倡用新科学来启蒙身体的感知。这就是我写#感知力升级系列 (点这里进入)这个序列的初衷。
从“体位法”进阶”到“内在觉醒”:
瑜伽的精髓在于“内感受”(interoception),即觉察呼吸、情绪与能量的流动。课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反问:“你练习的是野心,还是觉知?”当学生放下“必须做到”的执念,体式反而成为通往内在自由的桥梁。
从“权威崇拜”到“平等对话”:
传统教师常以“保持纯粹”为由拒绝变通,却忽略“纯粹”若以伤害,暴力,亚暴力,精神PUA,和排除大众的“体位法精英主义”为代价,实则为对瑜伽精神的背叛。
阿汤的未来: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道
阿斯汤加瑜伽的存续,需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间找到平衡:祛魅后的传统,将如老树新枝,在包容与创新中焕发生机。
阿斯汤加瑜伽的祛魅,不是一场反叛,而是一次回归。它褪去的是教条的锈迹,显露的是智慧的本色。当教师放下“传统”的权杖,以谦卑之心倾听学生的需求;当学生不再迷信体式的神话,以温柔之眼观照自身-传统便不再是沉重的石碑,而化为流动的活泉,滋养每一个独特的灵魂。
经典说“瑜伽是自由,是对一切桎梏的解脱。” 祛魅之后,阿汤方能真正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