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乃林丨关于中国古代老年人称谓及内涵解读

教育   2025-01-25 17:20   海南  


关于中国古代

老年人称谓及内涵解读


作者简介

陈乃林,曾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兼省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现已退休多年,一直进行终身学习。


      金龙腾空去,灵蛇驾云来。蛇年来临,意味着又一批到龄的成年人,加入到老年队伍行列里来。2024年我国老年人口近3亿,已经步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相关链接: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标志这个国家(地区)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如达到14%、20%,即进入了中度、重度老龄化社会。

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24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6%。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江苏自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13年,2024年占比18.4%,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其中,南通、泰州、盐城和扬州市已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礼仪之邦。对老年人的称谓,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伦理观念与道德习俗。

研究与学习老人称谓,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与掌握称谓中的文化内涵,普及礼仪文化,养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也有利于老年人增进素质素养,自觉践行“长者垂范”的传统美德,带动和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发展。



一、中国古时对老人的称谓

1、前辈:表达对老人(经验和智慧)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习惯用“长者”称呼老年人,体现“长幼有序”伦理精神。

2、老先生:对年长且有学问老人的尊称。《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时。”先生这个称呼,也被古代国君用来称身边那些有智谋、德行高的老年人为先生。

3、老人家:常用于直接称呼老人。也有老丈、丈人、老父等对老年人的尊称。《论语·微子》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筱。”何晏引包咸语:“丈人,老人也。”

4、老太太,对老年女性的尊称。

对老年妇女,还有老媪(ǎo)、老妪(yù)等称呼。

5、 耆(qi)老,释义: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一般把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称为"耆老",也泛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礼记·王制》:"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

6、老宿:指称年老而学艺上有造诣的人。江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湘赋》,老宿咸称之。” 对年龄大、辈分高的老人,还有长者、长老、老者的称呼。  

 7、 国老: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等官爵高的老人。《左传》载“国老皆贺子文。”孔颖达《礼记正义》“其致仕之老,大夫以上当养从国老之法,士养从庶老之法。”因此,国老与庶老皆因爵位不同,导致称呼上的等级差别。

8、乡老,指乡里年老有地位的士绅。孔颖达《礼记正义》注,同乡先生谓之“乡老而致仕者。”又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名曰父师,士名少师,而教学焉。”就是说,乡老是年老退休官员,在乡中教学以养老。

9、令尊、令堂对别人年长父母的尊称;高堂、椿萱(椿萱是指椿树和萱草,常用来代指父母),对年长父母的尊称;泰山、泰水,对年长岳父母的敬称。

二、中国古时老人自谦称谓

1、老朽,老人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是衰老无用之人。苏轼《与冯祖仁书》:“辱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老朽所敢当。”

2、老夫,通常指年过70岁男子的自我谦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壮…….自称曰老夫。” 

3、老拙,老人自谦之词。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微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拙。” 老年男人还有老汉、老翁、老叟等自称。

4、老骥,老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老身、老妇,老年妇女的自称。

三、中国古代对老人各种带“寿”字的称谓

1、对老人60岁的多种称谓

——耳顺之年。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即明白事理,好话孬话都能听得进去,故称“耳顺之年”

——花甲之年。以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从甲子起,60年为一周期,因此称60岁为“花甲”。计有功《唐诗纪事》:“‘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60岁还称“甲子年“、“周甲”、“平头之年”。如果人活到120岁,那就是“花甲重开”,因此,对60岁的人,在人生过程中,有“人到中年”的定位之说。

——耆[qí]艾之年,古称五六十岁的人为耆艾之年。《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年老的;而六十岁的人为“耆”。

2、对70岁老人的多种称谓

——从心之年,《论语·为政》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一个人活到70岁,便进入了随心所欲的“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旧时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能享年70岁的人,就称为“古稀之年”。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悬车之年,悬车:古人一般至70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晋书·刘毅传》:“昔郑武公年过八十,入为周司徒,虽过悬车之年,必有可用。”亦作“悬车之岁”,清梁章《归田琐记·七十致仕》:“若今人未及四十,早入仕途,则致仕之期,即不必以七十为限……故余两次引归,皆未及悬车之岁。”

——杖围之年,杖围之年是古人对于70岁的一种称谓,《礼记·王制》云:“七十杖于国”,年过70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后作70岁代称。有指“杖围之年”应为“杖国之年”。 

3、对80岁老人的称谓

——朝杖之年,《礼记·工制》云:“八十杖于朝”,是说人到八十,可以在朝上拄拐杖。

——耄耋(mào dié)之年,《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毛传》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盐铁论·孝养》则云:“七十曰耄。”曹操《对酒》:“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可见,古人对耄耋的解释略有区别;一般地说,八九十岁泛称为“耄耋之年”。

4、对90岁老人的称谓

——“鲐背”(骀背)之年,意思是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表长寿之意。《尔雅·释诂》:“鲐背(tái bèi),寿也。”

对90岁老人也有“大老”一说。《尔雅注疏》引“毛传云:‘台背,大老也。’郑笺云:‘台之言贻也。大老则背有贻文。’”又引刘熙《释名》云:“九十曰蛤背,背有贻文。”故年九十且德高望重的老人,称之为大老。

5、对100岁老人的称谓

——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人活到一百岁,便进入“期颐之年”,亦称“人瑞”。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作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集解云:“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五、中国古时对老人寿辰的各种称谓

1、有眉寿、久寿、长寿、耄(mao)寿、耋(die)寿、高寿、万寿等多种称呼。

从生命历程的角度,古人把60岁称为下寿,七八十岁称为中寿,90岁以上称为上寿

亦有把五六十岁称为周寿,六七十岁称为稀寿,七八十岁称为耋(die)寿,八九十岁称为耄(mao寿

人老了眉毛长,故称眉寿;万寿,指大寿、高寿之意;也有指人长寿高龄为遐龄

有一种旧俗,过生日前一天,家里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称暖寿

以上这些称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年龄划分,而是带有一定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

古时对男女年龄称呼也有所区别,一般男性称寿,女性称福,而不称寿。

2、对特殊年龄段寿辰的形象化称谓

——61岁称为还历寿。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年龄,故称“还历寿”。 

——77岁称为喜寿。草书喜字似七十七,代指77岁。 

——80岁称为伞寿耋[dié],因“八十”形似“伞”字的草体,故称“伞寿”,泛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88岁称为米寿。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借指88岁。

——99岁称为白寿,实为“百”字上缺“一”,指99岁。

——108岁称为“茶寿”,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故得名。

六、中国古代对老年人的各种别称

1、对50岁以上几个年龄段老人的别称

杖家之年(指称五十);

杖乡之年(指称六十);

杖国之年(指称七十);

杖朝之年(指称八十)。

出自《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释义:年过五十可以在家拄拐杖,到了六十可以在乡拄拐杖,七十可以在国中拐杖,八十可以在朝上拄拐杖。年过九十,如果天子有事想问,要上门访问,还要带上珍味。

这是周礼,以老为尊;拄拐杖是对老者/尊者的表示。

 2、对老年人的其他别称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皓首:白头,指年老,一般地说,70岁的生理状态,以“皓首”、“白首”为特征。《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老苍:称头发苍白的老人。杜甫《壮游》诗曰:“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暮齿:晚年、暮年。

——杖者:因年纪大而行杖代步,指代年岁长的老人。《论语·乡党》“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摊,朝服而立于阵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桑榆:老年人的雅称。《滕王阁序》云:“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又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伛偻(yǔ lǚ):上年岁腰已弯的老人。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七、正确把握对老人称谓的内涵,讲究跟老人交往中的礼仪

——在对老人称谓时,需要考虑到与老人的关系、所处场合,以及地域文化差异。注意称谓的褒贬含义,例如,“老伙计”是一种亲切称呼,而“老东西”“老家伙”则是一种不敬的称呼,而“老不死”就是骂人的粗话了。

不同地区对老人称谓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对自己父亲的哥哥称“伯伯”或“老伯”,有的地方则称“老窦(dou)”,而广东对父亲称“老窦”,北京称父亲则为“老爷子”。

——给老人祝寿也是尊老敬老的重要形式,是晚辈对长辈的敬重之举。祝寿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穿衣有禁忌,参加祝寿活动的服饰宜选用色调明快、含有吉庆之意的红、黄颜色,切忌穿全黑、全白服装,也忌穿黑白相配的服装。

送礼物有禁忌,不能送钟,“送钟”音同“送终”,不吉利;不能送梨,因为“梨”与“离”谐音,意喻分离;不要送伞,“伞”与“散”谐音;不能送鞋,“鞋与“邪”谐音,不吉利;不能送灯,“灯”与“蹬”谐音,老人也是忌讳的;如果送衣服,一般可以送丝绸袍子,寓意像蚕丝一样长寿绵绵,但不能送缎子面料,这叫送寿衣,老人很忌讳;也不宜送药品。

——研习、了解对老人称谓,重在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扬弃过时陈旧的文化成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构筑新时代文明和谐的社区社会、代际关系、人际关系、亲情友情作出贡献。

 祥龙摆尾辞旧岁,瑞蛇昂首启新程。在此,特向诸位老友新朋祝贺蛇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2025/1/20 于南京常青藤养老院



-END-







精彩栏目推荐

← 左右滑动点击查看更多栏目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


扫码添加编辑微信


社区教育大讲堂
致力于全国社区教育领域新闻资讯传播,学术论文交流,领导、专家讲座等综合性传播的新时代新媒体。全程服务于中国社区教育及老年教育工作各个不同群体的受众人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