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从2024浙江县(市、区)传媒年会上传来好消息,本中心的“光耀七千年 惊世五十载——余姚市融媒体中心传播河姆渡文化推陈出新”案例在浙江省县融“优秀创新案例”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奖。据悉,此次全省42家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共推荐了44个案例,其中22个案例被评为优秀奖、22个案例被评为入围奖。
“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余姚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史前文化、姚江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展示余姚文化深度的三张“金名片”,而河姆渡文化是史前文化的“首席代表”。1973年发现的河姆渡遗址,以丰硕的考古成果实证了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姆渡遗址以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被写入了历史教科书,还上榜“20世纪中国100大考古发现”。2023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余姚市从11月份开始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为进一步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有影响力的平台。这也为余姚市融媒体中心传播河姆渡文化提供了绝佳舞台。
余姚市融媒体中心紧紧抓住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这个契机,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精心策划、用心传播,推出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闻产品,讲好河姆渡文化的故事,讲好余姚故事,在市内外掀起了传播河姆渡文化的热潮。
及早发力
为传播河姆渡文化“加温预热”
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主体活动在2023年11月上旬,但传播河姆渡文化必须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形成宣传强势。余姚市融媒体中心按照全媒体传播规律,将新闻传播工作分成10月底前和10月底后两个阶段实施,并根据不同阶段的重点确定相应的传播方式。
纸媒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用心讲好河姆渡文化“前世今生”的故事。2023年4月份,《余姚日报》率先拉开了传播河姆渡文化的序幕。当年4月2日,《余姚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河姆渡遗址发掘纪略》,参与河姆渡遗址发掘的亲身经历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生动地讲述了当年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妙趣横生。这篇通讯在姚界客户端刊发以后,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被省内外众多媒体转载、引用。随后,《余姚日报》其他版面根据各自版性,刊登了一系列介绍河姆渡文化的文章。
加大视频传播力度,使河姆渡文化更具直观性。余姚市融媒体中心用好媒质资源,将以前拍摄的《孙国平:走进远古的记忆》《古城藏宝 金石遗珍》等多部电视专题片在余姚电视台播放,让受众感受考古工作的精彩,领略余姚地方历史文化的魅力。从2023年7月份开始,中心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合作,摄制了两部介绍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短片——《炭化稻谷》和《龟形陶盉》,形象地介绍了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两件“国宝”。这两部短片除了在姚界客户端和视频号上展播外,还被学习强国平台录用。
与此同时,余姚市融媒体中心为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纪念活动及早准备充足的“粮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拍摄12集的《你好,河姆渡》系列短视频。从2023年7月份开始,中心派出摄制小组到杭州、宁波等地,采访了当年参加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省考古所、省博物馆等机构的老专家、余姚当地参加发掘工作的村民以及相关人员。拍摄工作一直持续到“十一”前夕,素材整理、组稿、资料收集和后期剪辑等工作随后紧张地展开。
姚界客户端开设了“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专题,将相关新闻报道集纳在这个专题里,并在首屏幻灯图位置突出显示。用户打开客户端,即可看到专题内容,点击进入可全面浏览河姆渡文化新闻报道。姚界客户端还挑选出60多件有代表性的文物,制作成“余姚早安”海报图,用于姚界客户端开机屏。每张海报图以一件文物、一段文字介绍组成,每周发布一至两幅。“余姚早安”海报图固定在每天早晨7︰30定时推送给用户。一大早,姚界用户可以一边用早餐、一边浏览河姆渡出土文物及介绍,既增长了知识,也加深了对河姆渡文化的了解。不少姚界用户还下载海报图转发朋友圈进行二次传播,进一步提升了河姆渡文化的影响力。
姚界客户端“余姚早安”海报图
异彩纷呈的全媒体传播方式,让受众充分领略了河姆渡文化的魅力,也为市里系列纪念活动营造了日渐浓厚的氛围。
密集发布
河姆渡文化传播“好戏连台”
2023年11月7日,“远古江南 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河姆渡文化迎来了高光时刻,余姚市融媒体中心河姆渡文化传播工作也达到了高潮。
余姚市融媒体中心组织精干力量,对纪念活动进行全程报道。早在进京文物打包整理阶段,中心组织采编人员采制了《河姆渡文物即将赴京展览,他们为这趟“旅程”保驾护航》《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特展将在北京开展,井头山遗址重要出土文物将亮相国博》等报道,为纪念活动的举办起到了“预热”效果。纪念活动期间,中心派出报道小组赶赴北京,做好纪念活动的专题报道。除了做好常规的文字报道、电视报道外,着重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优势,精心做好快讯、短视频等报道的传播,两天时间里,共发布快讯5条、短视频7个,让市内外受众第一时间感受河姆渡文化的荣耀。
从2023年10月28日开始,由余姚市融媒体中心摄制的《你好、河姆渡》系列短视频,除了在以传播本土文化为主题的方言类电视节目《姚江桥头》播发外,还在姚界客户端、姚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每天一集,一直持续至11月8日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当天圆满收官。同时,短视频合集于11月7日在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开幕式前进行了播放,其中《劳伯敏——坐着消防车去考古》一片在国博展厅中循环播放,受到参观者高度评价。
在考古成果特展前后,《余姚日报》精心做好深度报道,2023年11月2日在“新闻纵深”版推出了《河姆渡文化“藏”进〈植物大战僵尸2〉》,详细报道余姚文旅部门联手游戏公司、不断创新河姆渡文化传播方式等情况;11月9日又推出了两个整版的《远古江南 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成果盘点》特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精品文物,既有可读性,又有启发性,令人耳目一新。
在做好自有媒体平台传播的同时,余姚市融媒体中心还积极做好外宣工作,进一步扩大河姆渡文化的影响力。在国家博物馆举办“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纪念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央视、央视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新网、浙江卫视等20余家主流媒体先后以《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为题,对活动进行了详细、高密度的报道,余姚市融媒体中心认真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同时,背靠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余姚市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河姆渡文化原生地的独特优势,提前策划、提前制作,不断加强与各大主流媒体的紧密合作,集中打造了一批优秀作品,被各大央媒平台录用、刊播。特别是2023年11月14日,一组由中心与央视通力合作的系列报道,分成上中下三篇,以《文博上新·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324件(套)文物呈现河姆渡人社会文化》《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 河姆渡遗址:两个重大发现 揭秘先民生活》和《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 井头山遗址:追溯中华文明起源与特质》为题,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重磅推出。这组报道记者运用现场出镜、沉浸式体验和文物回溯等多种手法,向观众展现了远古江南的繁荣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进一步将河姆渡文化传播工作推向了高潮。
内容为王
确保新闻传播“有血有肉”
河姆渡文化,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蛮荒的夜空,先民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底蕴无穷的宝藏。50年后的今天,余姚市融媒体中心深耕本土,生动传播河姆渡文化,为擦亮城市品牌彰显了媒体力量。
地方主流媒体立足当地,传播本土文化,本身具有天然优势。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放大优势,传播更多又有接近性又有感染力的新闻产品,是一个值得当下新闻工作者思考的课题。通过这次传播河姆渡文化的新闻行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要继续强化“内容为王”的理念。传统媒体要继续发扬深度、理性的特色,推出一批引导受众深度阅读的深度报道、纪录片。新媒体要发挥传播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制作一批吸引受众关注、便于网络转发的新媒体产品,实现差异化传播,给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产品。同时要契合融媒体新形势,充分发挥渠道优先的特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加强互动,并根据各自媒体平台的特点强化“二次创作”,扩大新闻产品的传播力,显示融媒特色,真正在传播本土文化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编排:新媒体与视觉创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