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登上中国人民大学讲堂

文摘   2024-12-04 14:14   浙江  


应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晓琨教授邀请,11月18日晚,本中心专题部资深记者黄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为该校大学生们作了一堂题为《考古有痕影像留迹——以《追寻河姆渡》为例谈考古纪录片创作》的讲座。该校历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政治经济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的30多名学生聆听讲座。据了解,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首次邀请县级媒体从业人员为大学生们讲课。


当晚,黄茫以自己的从业经历作为课堂引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这些年创作的考古纪录片进行了梳理。2007年6月,田螺山遗址考果成果发布,这是黄茫第一次和考古接触,创作出了第一部考古纪录片《发现》。2018年,余姚城区巍星路窖藏考古发掘,“纪实类”考古纪录片《古城藏宝 金石遗珍》获得了当年宁波广播电视政府奖短纪录片的一等奖。2020年,井头山遗址横空出世,“人文类”考古纪录片《孙国平:走进远古的记忆》诞生,本片获得当年的一个非政府奖全国奖二等奖。2023年,是黄茫考古纪录片创作的“黄金年”。这一年,迎来了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由黄茫为主创作了一部短纪录片、12集系列短视频《你好,河姆渡》以及短视频《河姆渡“国宝”进京记》,最终《你好,河姆渡》登上了《学习强国》全国总平台,“文献类”纪录片《追寻河姆渡》获得了浙江省第八届“丹桂奖”优秀短纪录片奖。2024年8月,朗霞街道马廊厦遗址考古成果发布,黄茫和多部门合力推出的新闻报道在余姚台、宁波台、浙江台、浙江之声、潮新闻、《中国文物报》以及央视播出,让所有人看到了新闻媒体的力量。

讲座现场,黄茫和大学生们就考古纪录片的选题、摄制技巧以及先策划还是先拍摄等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气氛融洽和活跃。学生黄燕珊说,听了今天的讲座,知道拍摄考古纪录片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学生刘青瑶表示,黄老师讲座,使我明白,宣扬考古工作可以提升对家乡的一种自豪感;学生吴若瑄认为,考古慢慢走入大众生活,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纪录片和短视频功不可没。
供稿:总编室  
照片、视频:专题部  徐宇文
一审:奚悦  二审:刘霞飞  三审:黄超

余姚融媒之家
沟通的桥梁 展示的舞台 温暖的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