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下关内,物华天宝,名胜众多,群英荟萃。为充分展示北下关地区历史名胜遗迹、人文地理资源和优质企业单位风采,宣扬和推送一批知名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即日起,“互动北下关平台”联合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设置《印记北下关》栏目。逐一详细介绍辖区内的历史文化古迹、大学大院大所、优质企业单位,并附加相关游记文章、诗词歌赋等作品,欢迎您阅读、点赞、转发、投稿。今日推送的是娘娘庙简介、传说故事、石碑记载和历史变迁,敬请赏读。
↑旧址
据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
而且,碧霞元君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碧霞元君信仰始自北宋,至明清时期,天仙圣母已经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女神,和东岳大帝平起平坐。明代北京约有17座有规模的娘娘庙,其中东直门外碧霞元君庙(东顶)、蓝靛厂长春桥畔护国洪瓷宫(西顶)、通州马驹桥娘娘庙(南顶)、德胜门外土城东北碧霞元君庙(北顶)和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普济宫(中顶)组成的“五顶”影响最大。到了清代,北京的娘娘庙更多了,有记载可查的娘娘庙共有28座,其中内城8座,外城20座。
娘娘庙对面曾经有一条胡同,紧邻长河,叫做大影壁胡同,这个名字也有来历。传说,慈禧太后坐船走长河去颐和园,中途看见这里有一座道教庙宇(娘娘庙是道观),香火颇旺。慈禧是信佛的,很不高兴,但是又不敢拆了它,于是让人建了个大影壁,挡住庙宇,眼不见为净,后来胡同就以这个命名。
北下关的娘娘庙曾几经磨难。据说,1948年三九的第一天,国民党为了观察城外白石桥一带解放军的动静,嫌此处娘娘庙挡视线,下令拆除。拆到这个殿的时候,当官的一马当先,上了房顶拆庙,不想掉下来给摔死了。其他的人谁也不敢再拆了。仿佛有神灵保佑,此殿得以幸存。
碑阳刻碑文《天仙圣母感应碑记》来自北下关娘娘庙,立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是过肩收身式清白石碑,碑首刻负屃戏珠,碑肩刻海水云纹,碑座刻双摩羯戏珠,图案已漫漶不清,碑首刻线篆书“天仙庙碑”。
该碑记为余继登(1544-1600)所撰。余继登字世用,号云衢,河北交河人,祖籍浙江,明朝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卒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恪”。
碑文记录了万历年间,54岁的田先生在娘娘庙求子的故事。身为大明官员、圣人门徒,余继登明确指出,“心具生理,如木甲果核,本自能生。世维视人己异形,处人己异心,不能推己以及人甚,且损人而利己……其何能生?故人有生而乏嗣者,虽神为之,实自为之也……念念如是,则念念为仁,未有不生不育者矣。”表达了求子不在于求神,而在于行善积德。
另一块存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碑阳碑文为线刻楷书《天仙庙流芳碑记》,字迹基本清晰。碑阴碑首双钩平底刻楷书“万古流芳”,下方镌刻功德主姓名。碑侧刻有“京都顺天府宛平县阜成门里金”字样。明清北京以中轴线为界,以西为宛平县,以东为大兴县。
碑文书于康熙十三年(1674),记录了虔诚拜谒娘娘庙的故事:“即我之都城西门外高梁桥有天仙圣母行宫,有求必应,无愿不从……维时炉香,道道旨休,鼓率鸠众,集会年例,现一例沾祷,庇愿立碑碣,以彰圣德……”
还有一块《京兆大井村天仙娘娘庙碑记》碑方首方座,额题“永垂不朽”,碑文15行,现存397字,正书。碑阴刊题名,仅残存19字,正书。
围绕高楼四周建有休闲娱乐健身花园,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荫蔽日。老人们在这里下棋聊天,孩子们追逐嬉戏。
回首三十年前,北京地图上还没有“交大东路”这个名称,一条窄窄的土路延伸着,坑坑洼洼,也没有公交车往来。附近高梁桥斜街南侧,设有一长途汽车站,旁边是衰败的东升锅炉厂,拥挤嘈杂。
看如今的北下关街道娘娘庙辖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旧空间到如今祥和的新面貌,居民在此安居乐业,幸福感满满。
审核单位:党群工作办公室
编辑发布:党群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