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一节课是否体现出题材特点、文体特点,是否体现出不同课型的要求?
他说,这次课例体现了阅读的不同题材、文体,比如说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科普文章、现代诗、记叙文、散文、说明性文章、古诗、文言文、古典名著等。习作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实用文写作。口语交际,功能类的、交流类的、讨论类的话题。内容表达特点不同,精读略读课型不同。这次现场观摩的32节阅读课、表达课没有一节是相同的,选择这样的课例,主要是想语文教学能体现出文体意识、题材意识、课型意识,因人而异。语文课本应该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能够异彩纷呈,这次观摩活动课在文体意识、题材意识、课型意识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当然,一节观摩课是难以达到理想预期,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也是能够实现的。比如,选择了两篇古诗词,为什么选?一是四年级上册的古诗《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一是五年级的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我们从单元编排来看,前面是家国情怀,后面是咏物,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如果引导学生感受王维身在官场不同流合污,是不是合理?当我选择这节课的时候,我已经预测到老师们会这么教的,果然不错。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问题有很多,这节课,学生没有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没有体会到教材的编排意图。年段不同、题材不同、目标要求怎么体现出不同,比如说:可以用什么主题贯穿古诗词的教学?重点是不是合适?作为《古诗三首》,一节课只教一首教学容量问题也是值得再商量的,特别是学生对已有的古诗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我也经常听课,有的老师在教学一首古诗的时候,学生已经会背了,有时候老师就感到手足无措,这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材选编的文言文篇幅短小,有的学生已经读过白话文,内容也大致了解了,教学目标如何定位?90年代的《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要求选编文言文,那么教材为什么安排文言文?这个问题要好好的思考一下。以一篇带多篇,现在的文言文越教越复杂,课程标准都不要求,我们现在却把要求拔的越来越高。
再看看古典名著怎么教。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到三天后有大雾;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鲁肃,如果没有这个人物,诸葛亮是没办法完成造箭任务的。这就是古典名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怎么体会?鲁肃要不要感受到?课后思考题: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个性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们交流。
那么讲讲现代诗歌,读的训练是首要的。教师要在教学生读诗的方法上下功夫,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诗歌中的韵味、感染力和想象。现在,四年级有个诗歌单元,我们还有些老师还是把它当作散文来教。在比如小学各年段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他们对寓言这类的文体的认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低年级把寓言和童话故事混为一谈,看不出寓言中包含的意义和教训;而中年级的学生能够看懂寓言的意义并且把他们转移到人的身上,这就需要老师关注不同儿童在理解能力的特点和阅读的发展水平,以确保不同文体教学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低年级不把寓言当作寓言来教,课后思考题也是这么安排的,我们当作童话来教。我们老师有了课型意识、题材意识、文体意识,这是小学语文的一大进步。
二、语文课首先要看是否依据教科书选择教学内容,目标定位是否合理?
他说,这次观摩课的课例能够依据教科书,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方向基本没有跑偏,这是我感动非常欣慰的。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努力立足单元整体,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体现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老师的教学能够重视研读语文教材,关注课文之间的联系,关注单元内容的整体,重视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要素跟单元各课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发展点,这样一种瞻前顾后的做法,我是充分肯定,也是大力主张的。但是,有的课将之前所学的同一文体或者相同题材的课文关联在一起,将语文要素关联在一起,感觉上关联得有点深度,怎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需要值得研究。有的课从小学阶段总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设计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对单篇课文的教学究竟帮助有多大?不知道有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还有一些课例从文学性阅读、实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等方面对执教的课例进行划分和归类。但是,从备课材料和整个教学课文过程来看,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在语言运用的目标是还是有点踏空了。虽然一节课的教学上,老师们将文学性阅读、实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进行了划分,但是并没有在相关的教学视角下设计语文活动,课堂表现并不明显。对于一篇课文,一节语文课,在字词句段篇等训练方面,到底要让学生学习哪些具体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思维的训练,文化审美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清清楚楚,所以教师背后研究课例,首先要能静下心来,要钻研教材编排意图,在读懂读透单篇课文多下些功夫。本次观摩课,在读懂、读透单篇内容上功夫上下得不是很多,方向有点问题。为什么这次(观摩课)选择不同文体、不同课型、不同题材?就是(因为)我们有些老师在文体的把握上还是需要研究和推敲的。比如,第一个问题:神话故事,写什么?第二个问题:强调精神品质是不是合理?第三个问题:不同神话故事表达的精神品质有没有可比性?这三个问题是我的困惑。就我个人的理解,神话故事的重点,应该放在体会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导语: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点明了神话的特点,神话想象的神奇。实际上,这堂课有学生感受到了神奇,在板书的时候有神奇这个特点。从神话(特点)来看,坚持不懈的道德品质不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将不同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比较需要再推敲!我们在教学神话故事的时候,要区分神话人物、历史人物、英雄模范人物之间的不同,神话人物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英雄模范人物是真实的。那么神话故事中人物之间没有什么可比的点,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它很强大,盘古能劈开天和地,凸显他非凡的能力。比如说,我们的女娲、精卫、后羿、嫦娥都有这样的特点,他表现的是人类祖先的智慧,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所以什么叫文体意识?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小说、诗歌······我们要上出不同的特点。前提是我们要把文体吃透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前调查结果是学生百分百喜欢,有没有了解学生为什么喜欢?我想是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儿童生活,跟他们生活紧密相关,这篇课文虽然有点难懂,学生是喜欢读的,爱读的,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好好读一读。有的阅读课可以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该放的没放,不该放的放的太多了。在这里也提示一下,上课的老师引用国家领导人的语录、视频作为教学内容,有没有提到中宣部审批?今后所有小语会举办的活动,未经过审批的上课老师不得再引用,中央对这方面非常严格,希望老师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就教材中的不同文体,单篇课文的解读、理解把握,建议会后开展一些专题的研究活动,这样的研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口语交际的内容怎么选择?比如《意见不同怎么办》教材提供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燃放烟花爆竹,一个是城市拓宽道路砍树。我想在扬州的学生在生活中是能够感受到的,教材中的普通市民、消防队员、环卫工人、鞭炮厂工人、司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等等,两个例子都用了省略号,意味着还有很多的人物,需要学生通过生活来发现,需要结合生活经验,看看生活中有没有与教材中相关的人物,这就是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弹性的空间,要不要局限于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在内容的选择上,两则材料完全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可以自主选择两则材料中的一则材料开展交际活动,而不是局限于一则材料。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意见有分歧的事件怎么解决?教学的内容可以更有弹性和开放性。其实我们从现场来看,在一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来看,小学生是希望春节燃放的,这是小孩的天性。教材为什么要编排口语交际?就是让学生具备沟通交往的态度和能力。(学生)重新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学习生活中,工作中,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这是口语交际价值所在。体现的是全球化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而不是口语交际课就结束了,而是在口语交际中获得的能力和态度运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开展教育活动,共同研究语文教学改革,重点是要把重点和着力点、功夫放在核心素养、语言运用上,明确了解统编教材依托语文要素在每个年级、学期、单元、栏目序列内容是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系统安排要了如指掌。顺便说一下,大多数,课前十分钟谈话没有用好、用足,非常可惜。课前谈话,我们不允许设计新内容,围绕新内容相关的内容谈话实际上是有很多办法的,做的好是水到渠成,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上。
我们在研究教材,关注单元整体,关注是怎么根据单元导语的目标要求将课后思考题、课前提示、文后泡泡中的学习提示,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等作为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载体,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这次现场观摩课,一些阅读课对课文内容总体把握,包括对整节课的朗读、默读,做得还不到位,没有发挥好精读课文背后的思考练习题和略读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的教学价值。教材的思考题对整体上把握课文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好的示例,其实这也是很难的。我们设计一个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能够整体上把这篇课文读懂,实际上是很有难度的。教材中课后思考题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如《草船借箭》第一题: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高年级语文关键能力之一,其实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中年级提供了很多方法,比如,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主要内容。
三、课程资源利用是否聚焦语言学习,是否做到适切、适度?
他说,这次观摩活动,图文、影像资料的选择和利用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目标导向清楚,基本上能够聚焦语言学习。几节习作课运用记录卡经济实用,简便易行,发挥了课程资源的教学价值。传统的习作批改,常常是将学生的习作用投影投放出来,师生共同评改,并利用修改符号教学,比如说:字词错了没有啊?这句话是不是通顺啊?这句话怎么改啊?这段话可以分成几个自然段啊?用投影仪的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手段。看得见,印象深,可以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所以几位老师特别重视投影仪的价值。但是有些课在课程资源的运用上还需要再推敲,(如)是利用视频中学生的学习作为示例?还是利用立足本班学生学习的视角?这个问题,这个现象比较普遍。老师拿本班的或者其他班学生的学习体会,给这个班级的同学来看,我个人觉得还是上好自己执教班的课,立足本班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从真实的学情状况和需求出发,总结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你面向的是本班的学生。我个人认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还要多角度分析、筛选和使用,要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价值,增强它的目的性,增强课程资源使用的实效性,比如说:学生进行学习互动时,有些老师为什么喜欢播放音乐?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写习作或默读课文时播放音乐。有没有老师想过为什么?有没有老师进行对比?就是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和有音乐背景中学习,哪种效果好?有没有比对过?反正这次我听完课,放音乐往往是给评委听的,我们评委听上去效果挺好,我们听课的老师听上去挺好。但是对于我们正在写的学生,肯定是专心的好啊,我看过一则国外的研究材料,学生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效果最好。有一本书它是讲有音乐、没有音乐;有歌词的、没歌词的;有歌词的尤其是交响乐的效果最差。要重视把教材中的插图、课文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教科书是学生的学骨,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内容在课本中的哪一页,要打开课本,至少在朗读课本时,要让学生拿起课本来读,而不是读课件。这次我听两个老师,一个是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看到了两位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让学生知道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哪一页。如果不这样,我们以后就不用编写教材了,都拿多媒体就行了。
另外AI 的使用有没有必要,我猜下一次使用的就会更多了,从这次的教学效果来看,可以叫高射炮打蚊子,效果并不理想,这个需要深入研究。有的课例设计的视频来源标注有哔哩哔哩的商标,有广告的嫌疑。我们在拍课的过程中,是要求老师们不带商标的,老师们在人教社拍课的时候,所有的商标都要遮上。所以我们视频资源的渠道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如果我们老师把课发到网上,有人指出我们小语会给哔哩哔哩打广告你怎么解释?解释不清楚。再这样的大环境下,喷子很多,我们要小心,价值取向的问题,所有的问题一定要引起老师们的注意。
各位老师,如果我的评课有什么不当之处,诚恳地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我自己也研究不同文体、题材的课例,愿意继续与大家一起探讨!最后说一句话,语文教学本没有那么复杂,有时是上课老师自己想多了,想复杂了。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