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原是“蛇身”,女娲形象的历史变化 ——说说雅安的那些“蛇”

文化   2025-02-03 13:00   四川  

清晨,雨后的青衣江上烟雨迷蒙,山色含黛。

江水中一位双手举着石头,尽力托向天空举,身姿翩跹、洁白如玉的女性雕塑屹立其中,在她身后是一个形如“雅鸟展翅”的建筑,更是衬托出这位“女神”的风姿。











这位“女神”,正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

蛇年说“蛇”,在雅安历史传说的“蛇”元素中,我们总绕不开“女娲”。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被称为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等。她不仅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还是福佑社稷的正神。女娲的传说包括造人、补天、斩鳌治水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她的创世和救世功能‌。

“女娲最早的形象是‘蛇身’,经常与伏羲一起出现。”市博物馆馆长郭凤武说,传说中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他们在神话体系中有时是兄妹,有时是夫妻,作为固定组合,成对出现。一个作为上古圣王,始创八卦、发明网罟,一个作为创世女神,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两者作为华夏民族人文始祖,受到后世信仰崇拜。

《文选 王延寿》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后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

为何女娲的形象是“人首蛇身”?










传说背后,隐藏着古人对蛇的敬畏和崇拜。    

蛇是古人崇拜的图腾,象征着生命力、智慧、变化和再生。有学者研究发现,蛇的强大繁殖能力使得伏羲女娲时期的人首蛇身形象成为一种古老的生殖崇拜。蛇的繁殖方式多样,有的可以一次产下100多枚卵……

人类最初经过了原始社会的母系制时期,妇女成为氏族中的主要成员,她们的社会地位高于男性。当母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女性氏族族长的地位就需要通过一定手段加强。

在古人的眼中是神秘而强大的,这种崇拜在伏羲与女娲的故事中尤为明显。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象征着阴阳交合和生命的起源。1965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图绢画》中,伏羲手执曲尺,女娲手执圆规,两人交尾而立,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这种古老的崇拜。

值得一提的是,此图中的蛇尾缠绕与人类的DNA双螺旋结构相似。有学者发出感叹:“难道早在上古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发现了并破译了基因的秘密吗?”

实际上,不止是伏羲女娲,中国远古传说中的许多神或英雄也都是“人首蛇身”,赤发人面蛇身的共工,钟山之神烛龙,共工的大臣相柳等。《列子·黄帝篇》提到“疱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女娲的“蛇身”形象是如何变成“人身”的呢?

这与神话传说中女娲的地位密切相关。

相关史料佐证,汉代以前‌,女娲作为独立的创世女神存在,她的形象在《淮南子》《山海经》《楚辞》等古籍中有详细记载。她最初以大地女神的形象出现,经历了从化神到化万物,再到造人、斩鳌治水、炼石补天的过程,地位崇高‌。‌

汉代时,女娲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在东汉时期,她逐渐被描绘成伏羲的妹妹和妻子,创世神话逐渐被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所取代。

此后,“男权”的意识让女娲的神格慢慢被弱化‌,女娲的形象有了向“人身”转变的倾向。

汉代之后,伏羲女娲形象不断向外传播扩张,以至于边远地区,比如吐鲁番、高句丽都出现伏羲女娲像,其穿着打扮也颇富地方色彩。

随着伏羲女娲影响力的扩大,宋以后的官方开始重视伏羲女娲的祭祀活动,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将伏羲女娲列入三皇,三年一祭;元代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祭祀三皇……

至此,伏羲女娲逐渐完成了由“人首蛇身”到“完全人形”的转变。

不管女娲的形象怎么变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雅安,28米高的“女娲补天”雕像,凝结着雅安人对女娲的崇敬,更是淳朴人民对自然的敬意。

由女娲文化拓展出的“三雅文化”(雅雨、雅女、雅鱼),已然成为了雅安这方水土的烙印和名片。

雅安的“女娲文化”和“三雅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八方来客。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黄伟

编辑:罗天庆

审稿:程普、白雨锶

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每一天,和雅安相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