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农业大学官网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鸟类学科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桂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月21日13:20在雅安市人民医院去世,享年95岁。
2024年1月,李桂垣接受采访
李桂垣生于1930年6月,四川夹江人,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曾担任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创会理事、第一至五届理事会(1980~2005)副理事长,四川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动物》杂志编委等职。
1953年,李桂垣在四川大学农学院担任助教,主讲《鸟类和兽类分类学》课程。1956年四川农学院独立建院,李桂垣随校迁往雅安,自此扎根于此,在雅安一边教授生物学,一边开展鸟类的深度研究,为我国鸟类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四川旋木雀、金额雀鹛、弄岗穗鹛是中国鸟类学家发现命名的三种鸟类。雅安不仅有四川旋木雀、金额雀鹛的身影,而且四川旋木雀就是李桂垣在雅安发现命名的。
因为爱好与工作需要,从1957年起,李桂垣和他的团队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时段,都会带领老师外出采集标本和野外考察。
学校迁到雅安后,学校的第一件鸟类标本,就是李桂垣亲手采集制作的。
李桂垣(中)、张清茂(左)和张瑞云(右)在鸟类标本室测量标本
从1962年至1965年,李桂垣和他的团队成员刘良才、张清茂、刘昌宇、张瑞云等人,每年均到宝兴采集标本,先后采集到标本1700余号,梳理出209种鸟类,其中有很多是阿尔芒·戴维等人在宝兴发现命名的模式标本种,增补了90余种以前没有记录的鸟类。
为了系统研究宝兴鸟类区系的演变趋势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1980年到1981年,李桂垣、张瑞云、张清茂等又数度深入宝兴开展野外调查,增录鸟类25种。
1991年至1992年,张清茂、温安祥在天全喇叭河自然保护区采集到7号旋木雀标本。
李桂垣查阅大量文献,并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生物系等处借来同类标本进行比对研究,判断这是一个新亚种,为旋木雀的第6个亚种,以模式标本产地将其定名为“旋木雀天全亚种”。
2000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悦华副研究员和Jochen Martens在瓦屋山发现了旋木雀天全亚种的踪迹。通过形态比较、鸣声分析和DNA鉴定,确认旋木雀天全亚种与其他5个亚种明显不同,故将旋木雀天全亚种提升为独立种,改名为四川旋木雀。
四川旋木雀因此成为世界上由中国鸟类学家独立发现并命名的第二种鸟类。
四川旋木雀 呼延凯 摄
通过长达数年的标本采集与深入研究,李桂垣与张瑞云、张清茂等人先后在四川命名了四川棕头鸦雀甘洛亚种、斑翅鹩鹛南川亚种、四川斑背噪鹛凉山亚种等。
李桂垣也是系统研究雅安鸟类第一人。
“我有幸在雅安生活了68年,欣喜看到雅安的生态环境在变好,鸟类种类数量在增加,不枉一生的追踪研究。”生前,李桂垣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
整合于新雅州、四川农业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