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的审稿人危机,原罪何在?

文摘   2024-08-30 08:17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 世界科学,再点右上角三颗痣 设为星标 ,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编者按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艺术家时,他就会成为评论家。”那么,选择做审稿人的学者是不是没能力写出好论文呢?

相信对于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而言,最主要的职业追求都是做出有影响力的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相比之下,评审论文的工作似乎缺少存在感,也不大受待见。学术界当前的出版模式存在诸多弊病,其中包括同行评审危机。

审稿人危机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何影响,又该如何解决?关于这些话题,耶鲁大学计算生物学家布兰登·奥格布努(Brandon Ogbunu)撰文表达了他的观点。

当前的学术出版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呢?

简单来说:科学家先以论文形式撰写研究成果,然后论文交由“同行”——通常都是领域内专业相近的其他学者——审阅,最终期刊录用并发表论文。除少数例外,这套流程是科学出版物的必经之路。

对于这种套路,学界同行普遍不满已久。不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令作者疑虑的同行评审问题,再者就是令作者和读者都非常不爽的期刊商业模式——期刊往往向订阅者收取高昂订阅费,与此同时又向欲发表文章的研究人员索取可能高达数千美元的版面费;另一方面,期刊会从编辑和同行评审人员处获得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

而更讽刺又扎心的现实是,这些期刊的高明商业模式,实质上是由广大纳税人买单的,举个例子,接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联邦机构资助的科研单位,他们发论文时交的版面费是不是从经费里支出的?

尽管大部分研究都由公众资助,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却都要付费阅读,只有那些与机构(支付了订阅费)有关系或能自己负担订阅费的人(极少数)才能免费阅读,这就将大部分公众排除在外。许多提供免费阅读、“开放获取”论文的期刊都需要向研究人员收取高昂版面费。


上述种种只反映了当下学术出版模式虚伪和不合理的一个维度。我在担任多家期刊的编辑后,意识到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并得出结论:学术出版业最大的、同时也被低估的罪恶并非出自期刊本身,而是源于定义了现代学术界的专业生态系统。系统的激励机制所鼓励的行为将继续强化这糟糕的学术出版模式。


当前体系侧重于奖励科研个体的生产力,却忽视那些提高了体系生产力的贡献。学术科学造成了——科学家个人需求经营可持续科学事业所需的努力之间的不匹配。对后者而言,同行评审至关重要。

我的导师曾建议我放弃审稿和期刊编辑工作,而专注于自己的学术产出。在如前文所述的体系下,他的建议是中肯实在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之所以相信自己在期刊上读到文章是高水平的,原因是我们相信那些审稿人的工作是高水平的,会确保录用文章高水平。这种信任基于这样一个假设:评审者会出于善意,仔细评估同行的工作;论文作者愿意回报同行为评审自己文章所付出的努力。

对科学家来说,参与审稿工作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学术生产力。他们能与期刊编辑建立联系,接触到同行的最新工作。但无论如何,这些好处是间接而有限的。回顾行业历史,几乎没有人因对他人工作提供高水平评审而得到晋升或实质性奖励。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同行优化工作的人,大多都是在做好人好事。



无需精通演化博弈论即可了解这样一个学术出版系统对自私行为的选择:只写论文不审稿,最有利于我的职业发展。而且自私激励让初级科学家和高级科学家都很受用。前者必须专注于自身,为好论文和晋升拼尽全力。对于后者,似乎也没理由参与同行评审,因为他们已有职业保障,不审稿不造成任何不良后果。由于缺乏激励,即便是影响力很大的期刊也很难以找到高水平审稿人。




有很多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生参与同行评审。对于成长中的年轻科学家来说,审稿算是非常好的培训了。但重点不是培训呐,重点是审稿!期刊需要这些相对稚嫩的新人参与同行评审,原因在于他们缺少更有经验的志愿者!

试想一下,当期刊收到一篇新论文,但发现可用的审稿人比论文作者还少。这会是多么难绷的情景。审稿人危机不只是人力资源供需失衡,更关乎科研创新。理想情况下,新作品的评审者应当像其创作者一样拥有多样的视角,对领域内的研究有全球性视野。

没有规模足够大、视角足够多元的审稿人队伍,只靠寥寥数人决定期刊发表的内容,即使这一小部分评审者绝对真诚可靠,他们的偏见——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其他方面的——也必然影响最终见刊的内容。

关于审稿人危机,有无解决方案呢?

付费审稿看起来是一个不错选项。另一方面,学术界或许应该就审稿工作的地位问题,发起从上至下的改变。拥有声望和影响力的顶尖学者以及科学机构领导层可以尽可能激励同业者参与学术出版过程的各方面,尤其是同行评审。学术界的顶层不妨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些定期评审论文、重新分析数据并提供反馈的科学家与撰写论文的科学家一样,都是原创科学的保护者和推动者。当然,这方面的改变要实践起来难度很大。

改变需要时间和精力。现在,科学界或许应当创造一个新体系,积极奖励每一个让科学保持活力的人。


资料来源:

How The Perverse Incentives of Academic Publishing Are Hurting Science



END

《世界科学》杂志版在售中  欢迎订阅


点击图片或以下方订阅方式选购


月刊定价15元/期 

全年订阅价180元


订阅方式一:

“杂志铺”订阅有折扣~


订阅方式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263


订阅方式三: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青年学者纷纷逃离学术界,大学应怎样为基础研究招商引资?
学术界“马太效应”:同篇论文,“无名小卒”的拒稿率比大牛高43%
《科学》调查:影响因子是衡量成功的标准吗?
创新和年龄二者有何关系?有人从生物医学领域找规律
做科研的却从来不“挪窝”,想要创新怕是难︱揭示118年诺奖背后的规律
“大科学”与“小科学”如何协同创新——看看《科学》杂志主编怎么说

AG应用地球化学
Applied Geochemistry创于1986年,总编辑部位于复旦大学环境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