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嘲笑reviewer 2了,现在审稿人都找不到了……

文摘   2024-09-30 09:44   上海  
别再嘲笑reviewer 2了,现在审稿人都找不到了……
李华芳 | 匹兹堡大学
1,
为什么你的稿件等了一个多月,没有拒稿,但也没审稿,还是with the editor,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送出去审?是因为有什么特殊状况吗?
我先说结论: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审稿人。但我不确定是不是因为经济下行个人疲于奔命根本无心他顾遑论免费审稿?(参见《你投稿,你审稿,你编辑,分文不取,读自己的文章还得花钱,它却赚得比苹果公司还多,忍无可忍的学者怒诉6大学术出版商搞垄断》)
我在这篇文章里以我曾任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主编和现任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副主编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编辑这一头的流程,希望能消除一些狐疑,增进一些理解。
让我开宗明义,撰稿人和审稿人和编辑是同一阵线的,因为很有可能这只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角色而已。比如说我自己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大家的目标都是cocreate knowledge,为增进人类知识做贡献,那么要做的就是:让好的稿子变得更好;差的稿子要么变好,要么拒掉,否则即便不是产生污染学术生态的垃圾的话,也会产生无用的噪声。(参见《一个学术守门员的两点感想》和《从编辑视角,谈三点感受》)
当然现在这个并不是讥讽2号审稿人的时候,因为我们先要找得到1号审稿人再说。(参见《在经历了第5轮修改后,绝望的作者暴起反击》)
2,
作为作者你焦急等待自己的稿子能送到审稿人手里,至少不被Desk Reject。相信我,好的稿子,编辑甚至比作者更着急。如果编辑们觉得有潜力的稿子,我们就会很快积极主动寻找审稿人。
但接下来就进入了学术发表中最困难的一环,因为我们寻找的是比“薛定谔的猫”更不确定的审稿人。可能因为我是第一个采用类似表述的,我就大言不惭按照先发规则,命名为“李华芳的审稿人”
如果你发出邀请,审稿人当机立断拒绝,那也是件好事,因为你可以往下继续寻找一位新的审稿人。当然我们说学界当机立断的意思,大概的“容忍”区间是1-7天。也就是只要审稿人7天内拒绝,都算是这位当机立断。当机立断拒绝的原因可以从根本不感兴趣到家有琐事缠身,但你尽快告知编辑越好。
否则你耽误一星期,作者就要多等一星期,更糟糕的是那些等着发表申请tenure的作者。你设身处地想一想?你想要审稿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做一个审稿人。
现在期刊都会给审稿人另一个选项,就是unavailable。你只是unavailable,不然你是愿意审稿的。如果你选unavailable的话,我们通常默认你会提供几个备选审稿人,这样我们也好进一步往下选新的审稿人。但有些被邀请人直接点unavailable,也没有提供备选人,这就没有办法帮我们缩小选择范围。对编辑来说,就是重头开始。
3,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审稿人无回音,真正的“李华芳的审稿人”。当然其中有些纯粹是技术原因,要么审稿邀请到了垃圾邮件,要么审稿人换工作了,你邀请发到了老的邮箱,就没人处理了。这个时候我们一般根据这个人是不是靠谱的名声,来查查看最新的工作邮箱,重新发一个邀请。
其中还有一些就是他在享受人生。比如我还有一个审稿人,也过了很久才点击拒绝,但也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说自己已经退休了,现在希腊度假没法审稿,表示非常抱歉。哪里啊,你这明明是炫耀。
另外还有一些就是我不好意思了。比如我有一个审稿人,其实过了很久才点击拒绝,但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说自己已经在医院躺了数月了,没有办法审稿,表示非常抱歉。哪里啊,抱歉的明明应该是我。
当然,最后还有一些人纯粹就是让人讨厌了。这种几分钟可以决定的事情,(而且我们给了一个星期做决定),但就是拖在那里。你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也不好意思直接说不需要你的审稿服务了(那样显得我们比较傲娇),所以我们会选择等一等。所以审稿人拖一拖,编辑等一等,作者就要心急如焚度日如年的等。
4,
纯粹从作者角度出发,你也许会说,那你们为什么不一下子邀请十几二十个审稿人,这样总会有三个人给我的稿子审稿了。是的,作者这么想当然是珍视自己的作品。但你不能保证其他人也一样珍视你的作品。
作为编辑,我们也不想一下子邀请太多审稿人,因为这对学术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但是,我有一篇PPMR的稿子迄今为止已经邀请到第13个人,昨天还是第12人,到现在还是没有凑齐3个审稿人。你觉得邀请十几人就一定会有三个人答应,“李华芳的审稿人”就会跳出来打你脸。
好吧,让我们假设如果一下子邀请例如六个审稿人,他们都同意了且都按时交了审稿意见,那大概率会有很多重复的意见,给作者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比如同一意见即便不回复两次,至少也要指出“和我们回复另一位审稿人的时候一样”,然后复制粘帖,实属没有必要。
当然这种邀六得六是过于理想了,否则你邀三得三就好了。
现实中你想邀三得三,简直比“用筷子夹苍蝇、放个屁吹动南山、看一眼就定了终身”还难。
就算有三个审稿人答应审稿,编辑们还要默默祈祷,千万不要有人拖稿。但就学界普遍而言的拖延症来看,大概率三个人里面有一两个拖稿的,甚至三个人全都拖稿的。
这个时候编辑们真的是比作者着急,因为我们面对作者有点愧疚,觉得没有及时给回应;但面对审稿人又有点不好意思,人家都已经答应给你审稿人,不停催促是不是也不太礼貌?
这种情况下,编辑们会选择再等一等之后再催。所以一拖一等再催再拖再等,作者就只好更心急如焚度日如年的等。
5,
好不容易等来了审稿人的意见,“李华芳的审稿人”还会出现另一种幺蛾子,那就是审稿意见没什么用。也就是说,审稿人虽然表明了态度,例如reject,revise,或者accept,但意见过于宽泛以至于你会怀疑这到底是审了这个文章还是审了另一篇文章,因为好像适用于所有文章,但又一点用没有。
这个时候编辑得自己再做判断,或者编辑部成员介入充当额外的审稿人,加速稿件评审的流程。
就算所有审稿人按时交稿(谢天谢地),但艰难的时刻会再一次来临。如果审稿人意见分歧,且编辑部意见分歧,那么怎么办呢?
大概率我们可能邀请一个新审稿人(比要求主编做决定没准快很多,因为主编也已经太忙了),邀请新审稿人就会再一次面临“李华芳的审稿人”。这就是为什么你觉得审稿周期越来越长的原因。
所以我的建议是,各位作者也没必要每日查看稿件状态,如果10天内没有Desk reject,就安心等上三个月再说,让编辑们去着急吧。
(但是如果热门话题作者众多的领域都找不到审稿人,学界迟早要凉。)

更多阅读 #学术这件事

AG应用地球化学
Applied Geochemistry创于1986年,总编辑部位于复旦大学环境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