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兽、草、木”写作法
作者:Ashida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出自《论语·阳货篇》,是孔子对《诗经》的一种评价和推荐。大学者钱穆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他理解这句话可以使人“广大其心,导达其仁”。可见大自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以“鸟、兽、草、木”为对象的写作法,能为作品增添自然之美,更能深入传达情感、思想。因为,鸟兽草木作为大自然最生动的元素,承载着无尽的诗意与情感,在作家的笔下跳跃,编织出一篇篇扣人心弦的华章。
无论是通过外形的勾勒、行为的刻画,还是象征意义的挖掘,可以更细腻、更生动地描绘出它们的形态、行为、习性和象征意义,都能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为作品增添自然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
继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用文字描绘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自然画卷,并在阅读写作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同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因为鸟兽草木不仅是创作的素材,更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鸟的描写
(一)外形描写
1. 整体勾勒
-写作方法:先从整体上描绘鸟的轮廓,抓住其最显著的外形特征,如大小、体态等。
-示例:那只白鹭宛如一位身着素白长袍的仙子,身姿修长而优雅。它的体长约有六十厘米,展开双翅时,宽度可达近一米,在水边亭亭玉立,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技巧: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可使用比喻手法。
-注意事项:避免过于繁琐的描述,突出重点特征,如白鹭的“修长”“素白”。
-名言警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这句诗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了白鹭飞翔的姿态。
2. 局部特写
-写作方法:对鸟的某个局部进行细致描写,如眼睛、羽毛、喙等。
-示例:啄木鸟那坚硬的喙,就像一把精巧的凿子,呈尖锐的锥形,前端微微下弯。它的羽毛色彩斑斓,头部的红色羽毛如同燃烧的火焰,而背部的黑色羽毛则像黑夜的披风,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圆溜溜的,透着机警,仿佛能看穿树干里隐藏的秘密。
-技巧:运用丰富的词汇来展现细节,如“坚硬”“精巧”“色彩斑斓”。
-注意事项:局部描写要与整体形象相协调,为塑造完整的鸟的形象服务。
-名言警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这里虽未直接描写鸟的外形,但提醒我们关注鸟作为生命个体的特征,在描写外形时可融入对其生命感的体现。
(二)行为描写
1. 飞翔姿态
-写作方法:描述鸟飞翔时的动作、速度、方向和姿态变化。
-示例:雄鹰在天空中翱翔,它展开巨大的翅膀,有力地扇动着,每一次振翅都像是在与狂风搏击。它时而盘旋,像一个黑色的漩涡在蓝天中旋转;时而俯冲,如同一道闪电直插大地,那迅猛的姿态令人惊叹。
-技巧:使用动态的词汇,如“翱翔”“扇动”“盘旋”“俯冲”,并结合比喻手法增强画面感。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不同鸟飞翔的特点,如麻雀的轻快、大雁的整齐队列等。
-名言警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形象地描绘出大鹏飞翔的磅礴气势。
2. 觅食动作
-写作方法:细致刻画鸟觅食的过程,包括寻找食物、捕捉食物的动作。
-示例:画眉鸟在草丛中蹦蹦跳跳,它那小巧的身子灵活地穿梭在草叶间。它用尖细的喙不停地啄着地面,一会儿翻开一片落叶,一会儿又在泥土里探寻,眼睛紧紧盯着可能出现的小虫子。一旦发现目标,它会迅速地伸出喙,精准地将虫子啄住,然后欢快地吞咽下去。
-技巧:按顺序描写觅食步骤,突出鸟的动作细节,如“蹦蹦跳跳”“尖细的喙”“迅速地伸出喙”。
-注意事项:体现鸟觅食时的专注和本能,可适当渲染氛围。
-名言警句:“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从侧面反映出鸟觅食对于生存和养育后代的重要性。
(三)声音描写
1. 鸣叫特点
-写作方法:描述鸟叫声的音色、音高、节奏等。
-示例:夜莺的歌声婉转悠扬,那清脆的啼鸣声如同山间的清泉,在静谧的夜晚流淌。它的叫声时高时低,时而急促,像在倾诉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时而舒缓,仿佛是在为沉睡的大地唱着摇篮曲。
-技巧: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夜莺叫声比作“清泉”,赋予其“倾诉”“唱摇篮曲”等人的行为。
-注意事项:注意不同鸟叫声的区别,如喜鹊的喳喳声和杜鹃的布谷声。
-名言警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通过鸟鸣衬托环境的幽静,强调鸟叫声在自然氛围中的作用。
2. 叫声表意
-写作方法:根据鸟叫声所传达的情感或情境来描写。
-示例:当春天来临,布谷鸟“布谷、布谷”的叫声在田野间回荡,那是催促农民耕种的号角。它的叫声清脆而有节奏,带着一种急切的期待,仿佛在告诉人们,播种的时节到了,莫要辜负这大好春光。
-技巧:结合鸟叫声出现的情境,解读其表意,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注意事项:表意的解读要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们对鸟叫声的普遍认知。
-名言警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鸟叫声成为春天到来的标志和唤醒人们的使者。
二、兽的描写
(一)外貌描写
1. 体型与轮廓
-写作方法:从整体上描绘兽的体型大小、体态特征。
-示例:大象那庞大的身躯宛如一座移动的小山,它的身高可达三四米,体长六七米。粗壮的四肢像四根巨大的柱子,稳稳地支撑着它沉重的身体。它的背部微微隆起,线条流畅,整个身体呈现出一种雄浑而威严的气势。
-技巧:用具体的数据和形象的比喻来展现体型,如“移动的小山”“四根巨大的柱子”。
-注意事项:突出兽类体型的独特性,注意比例的准确描述。
-名言警句:“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全面了解事物的外貌特征是很重要的,在描写兽的外貌时要力求全面准确。
2. 皮毛与花纹
-写作方法:详细描写兽的皮毛质地、颜色和花纹。
-示例:金钱豹那一身华丽的皮毛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的底色是金黄色的,上面布满了黑色的圆形花纹,就像古代的铜钱,故而得名。它的皮毛光滑柔软,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每一根毛发都仿佛在诉说着它作为丛林王者的高贵。
-技巧: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如“华丽”“光滑柔软”“金属般的光泽”,并对花纹进行生动描述。
-注意事项:注意不同兽类皮毛和花纹的特点,体现其在生存环境中的适应性。
-名言警句:“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论语》)强调了虎豹皮毛花纹的独特价值。
(二)动作描写
1. 奔跑姿态
-写作方法:刻画兽奔跑时的速度、节奏、姿势等。
-示例:猎豹奔跑起来如同闪电一般,它那矫健的身姿在草原上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它的四肢有力地交替着,每一步都能跨越数米之远,肌肉在皮毛下有节奏地起伏,风在它耳边呼啸,它的速度之快,让周围的景色都变得模糊起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它的奔跑而颤抖。
-技巧:使用富有动感的词汇,如“闪电般”“矫健的身姿”“有力地交替”,突出速度感。
-注意事项:体现不同兽类奔跑特点,如马的奔腾、兔子的跳跃式奔跑。
-名言警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这里以马为例,说明奔跑能力有差异,也提醒我们在描写兽奔跑时要体现其特性。
2. 捕食行为
-写作方法:描写兽捕食猎物的过程,包括潜伏、突袭、追逐等环节。
-示例:狮子在捕食羚羊时,会先悄悄地潜伏在草丛中,它那黄褐色的皮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它的眼睛紧紧盯着猎物,身体像一张绷紧的弓。当时机成熟,它会突然发动攻击,以惊人的速度冲向羚羊。它那锋利的爪子伸出来,狠狠地抓住羚羊的身体,强大的咬合力能瞬间咬断羚羊的喉咙,整个捕食过程惊心动魄。
-技巧:按捕食步骤有序描写,突出每个环节的紧张氛围和兽的凶猛特性。
-注意事项: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于血腥或夸张的描写。
-名言警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达尔文)这一自然法则在兽类捕食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习性描写
1. 生活习性
-写作方法:介绍兽类的栖息地、食性、作息等习性。
-示例:熊猫是一种憨态可掬的动物,它们主要栖息在竹林中。以竹子为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吃竹子、睡觉。它们那圆滚滚的身体在竹林里慢悠悠地移动,时而爬上竹子,找个舒适的位置躺下,悠闲地嚼着竹叶,那可爱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技巧: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习性,展现兽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注意事项:准确把握兽类的真实习性,避免误导读者。
-名言警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说明环境对生物习性的影响,在描写兽类习性时要考虑其生存环境。
2. 社交习性
-写作方法:描述兽类之间的交流、群居或独居等社交行为。
-示例:狼群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群体。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狼群,群体内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狼王领导着整个狼群,在捕食、保卫领地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狼之间通过嚎叫、肢体动作等方式进行交流,当它们集体行动时,彼此配合默契,展现出强大的团队力量。
-技巧:详细阐述社交行为的特点和意义,突出群体的秩序和协作。
-注意事项:理解兽类社交行为的复杂性,客观真实地描写。
-名言警句:“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国语》)狼群的团队力量体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可类比用于理解兽类社交习性的价值。
三、草的描写
(一)外观描写
1. 形态特征
-写作方法:从草的整体形态、高度、叶片形状等方面进行描写。
-示例:狗尾巴草那细长的茎上顶着毛茸茸的穗子,就像狗尾巴一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的茎高约半米,粗细如牙签,叶片细长而柔软,呈翠绿色,顺着茎杆交替生长。那穗子上的毛又细又密,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色光泽。
-技巧: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准确的描述,如“像狗尾巴一样”“细长而柔软”“淡淡的金色光泽”。
-注意事项:关注草的细节,突出其独特的形态。
-名言警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以草在风中的坚韧象征人的品质,在描写草时可体现其坚韧的一面。
2. 色彩描绘
-写作方法:描写草在不同季节、环境下的颜色变化。
-示例:春天,小草从土里探出嫩绿的脑袋,那清新的绿色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的地毯。随着季节的推移,到了夏天,草地变得更加浓郁翠绿,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发亮。而秋天,一些草开始泛黄,与依然翠绿的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技巧:用丰富的色彩词汇,如“嫩绿”“浓郁翠绿”“泛黄”,并体现色彩变化的过程。
-注意事项:色彩描写要符合自然规律,注意光影对色彩的影响。
-名言警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这句诗体现了草在季节更替中的颜色和生命状态的变化。
(二)生长环境描写
1. 土壤与地势
-写作方法:描述草生长的土壤质地、肥沃程度以及地势情况。
-示例:悬崖边的野草在贫瘠的岩石缝隙中顽强地生长。那是一片沙石混杂的土壤,几乎没有什么养分,但野草的根系却紧紧地抓住这微薄的生存空间。它们在陡峭的崖壁上,向着阳光努力伸展,任凭风吹雨打,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技巧:突出环境的艰难和草的顽强,可使用对比手法,如“贫瘠”与“顽强”。
-注意事项:真实反映草与生长环境的关系。
-名言警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体现了草在恶劣环境中强大的再生能力。
2. 周边生态
-写作方法:介绍草周围的其他生物,如与昆虫、小型动物等的共生关系。
-示例:草丛是昆虫的乐园,蚂蚱在草丛中蹦跳,蝴蝶在草尖上翩翩起舞。小草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同时,昆虫的活动也为小草带来了生机。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小世界。
-技巧:描绘生物之间的互动,展现生态平衡的美好。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和准确描述共生关系的细节。
-名言警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体现了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描写草的生长环境时可融入这种理念。
(三)象征意义描写
1. 坚韧象征
-写作方法:通过描写草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来体现其坚韧的象征意义。
-示例:沙漠中的骆驼草,在酷热干旱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姿态生存着。它的根系深深地扎入沙地,寻找那稀少的水源。它那干瘪的茎和细小的叶子,虽然看似脆弱,却蕴含着无比坚韧的力量,成为沙漠中生命的希望,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技巧:将草的生存状态与象征意义紧密联系,通过具体描写传达抽象意义。
-注意事项:象征意义要自然合理,不能牵强附会。
-名言警句:“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以蒲苇的坚韧比喻爱情的坚定,草的坚韧象征可在类似情境中得到升华。
2. 平凡与伟大象征
-写作方法:从草的普遍存在和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来体现其平凡与伟大。
-示例:小草是那么平凡,它们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引人注目。然而,正是这些无数的小草构成了草原、绿地,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它们就像那些默默奉献的平凡人,虽然渺小,却有着伟大的力量,推动着世界的运转。
-技巧:对比草的平凡外表和伟大作用,引发读者思考。
-注意事项:深入挖掘草的价值,使象征意义更具深度。
-名言警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小草虽小,但积少成多,成就伟大,可类比理解。
四、木的描写
(一)形态描写
1. 整体形态
-写作方法:描绘树木的整体形状,如高大挺拔、婀娜多姿等。
-示例:松树像一位位忠诚的卫士,屹立在山巅。它们高大挺拔,树干笔直向上,直指云霄。树冠呈圆锥形,树枝向四周伸展,层层叠叠,像是一把把撑开的大伞,为大地遮风挡雨。在严寒的冬日,它们依然保持着翠绿的身姿,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气质。
-技巧:使用形象的比喻和准确的形容词,如“忠诚的卫士”“高大挺拔”“圆锥形”。
-注意事项:抓住树木最显著的整体特征,体现其独特的形态美。
-名言警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强调了松树在严寒中坚守的品质,与对其形态描写相结合,更能突出内涵。
(一)形态描写
2. 枝干与纹理
-写作方法:详细描写树木的枝干粗细、走向以及树皮的纹理。
-示例:老槐树的枝干粗壮而扭曲,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它的树干直径达数米,巨大的枝干向四周伸展,有的向上翘起,有的向下低垂。树皮粗糙,布满了深深的裂纹,那纹理像是古老的地图,记录着它所经历的风雨沧桑。每一道纹理都像是岁月的刻痕,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有阳光雨露的滋润,也有狂风暴雨的侵袭。
-技巧:通过比喻和联想赋予枝干和纹理丰富的内涵,如将树皮纹理比作“古老的地图”“岁月的刻痕”,使描写更生动。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不同树木枝干和纹理的特点,避免千篇一律的描述。
-名言警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体现了树木从细微处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在描写枝干纹理时可暗示其成长历程的漫长。
(二)树叶描写
1. 形状与颜色
-写作方法:描述树叶的形状,如圆形、针形等,以及不同季节的颜色变化。
-示例:枫叶在秋天宛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它的叶片呈掌状,有五个尖角,边缘带有细小的锯齿。春天和夏天时,枫叶是鲜嫩的绿色,充满生机。然而到了秋天,随着气温的降低,枫叶内的花青素增多,叶绿素减少,叶片逐渐变红。那鲜艳的红色从叶尖蔓延至整个叶片,在阳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仿佛是大自然用画笔精心绘制的杰作。
-技巧:准确描述树叶形状,突出颜色变化的细腻过程,运用比喻增强画面感。
-注意事项:注意不同树种树叶的差异,如银杏树叶的扇形等。
-名言警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枫叶的美丽,可作为枫叶描写的经典参考。
2. 动态之美
-写作方法:描写树叶在风中、雨中等不同情境下的动态。
-示例:微风拂过,柳树的枝条轻轻摇曳,细长的柳叶随之翩翩起舞。它们像是一群绿衣仙子,在空中轻盈地飘荡。时而相互交织,时而分散开来,那柔美的姿态,为宁静的湖畔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当雨滴落下,打在树叶上,树叶在雨滴的冲击下微微颤抖,又像是一群受了惊的小精灵,在雨中跳跃,发出沙沙的声响。
-技巧: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树叶人的行为和情感,如“绿衣仙子”“受了惊的小精灵”,让描写更具活力。
-注意事项:根据情境准确把握树叶动态的特点,使描写符合自然规律。
-名言警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生动展现了秋风中树叶飘落的凄美画面。
(三)生长历程描写
1. 幼苗时期
-写作方法:描写树木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过程,包括发芽的环境条件、幼苗的形态变化。
-示例:一颗小小的橡树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在春雨的滋润下,开始萌动。它先是顶破坚硬的外壳,露出嫩黄色的芽尖。这芽尖就像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努力地向着地面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苗逐渐长高,长出了嫩绿的叶片,叶片呈椭圆形,边缘有些微的卷曲。它的茎纤细却充满力量,在阳光的照耀下,向着天空伸展,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技巧:将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过程写得富有故事性,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如“勇敢的探索者”。
-注意事项:科学准确地描述生长过程,可适当运用拟人化增加趣味性。
-名言警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仲)强调了树木成长需要时间,在描写幼苗时期可体现其成长的艰辛与希望。
2. 成长与成熟
-写作方法:讲述树木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变化,包括树干的增粗、树冠的扩展等。
-示例: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棵杨树茁壮成长。它的树干逐年增粗,原本光滑的树皮开始出现一些浅浅的纹理。树冠也不断扩展,树枝变得更加粗壮,向四周延伸得更远。新的枝条不断从树干和老枝上萌发,树叶更加茂密,形成了一片浓荫。在这个过程中,它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洗礼,每一次挫折都让它更加坚韧,如同一个历经磨难的行者,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技巧:体现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坚韧,通过比喻将树木拟人化,如“历经磨难的行者”。
-注意事项:关注树木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展现其成长的丰富内涵。
-名言警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暗示树木在成长中受到自然规律的塑造,可用于体现成长中的磨砺。
(四)象征意义描写
1. 长寿与坚韧象征
-写作方法:通过树木的长寿和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来体现其象征意义。
-示例:古老的银杏树,被誉为“活化石”,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有的银杏树已经存活了数千年,它们经历了无数的自然灾害,却依然屹立不倒。那粗壮的树干,就像历史的支柱,承载着过去的记忆。银杏树象征着长寿和坚韧,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提醒着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要像它一样,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技巧:将树木的特点与象征意义紧密相连,如将银杏树树干比作“历史的支柱”,深化象征内涵。
-注意事项:准确把握象征意义与树木特性的关联,避免过度解读。
-名言警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虽然此句原意与树木象征意义不同,但可启示我们,像长寿坚韧的树木一样,默默展现品质,自会得到人们的敬重。
2. 奉献象征
-写作方法:从树木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的资源和益处方面体现其奉献精神。
-示例:森林里的树木,是无私的奉献者。它们为动物们提供了栖息之所,鸟儿在树枝上筑巢,松鼠在树洞里安家。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净化了空气,让人类和其他生物能够自由呼吸。它们的木材可以被加工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从桌椅板凳到高楼大厦,树木用自己的身躯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它们就像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不求回报,只愿世界因它们而更加美好。
-技巧:全面列举树木的奉献,突出其无私精神,将其比作“默默付出的劳动者”。
-注意事项:具体且客观地阐述树木的贡献,使象征意义更具说服力。
-名言警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可类比树木的奉献精神,虽然它们没有情感,但它们的付出如同蜜蜂酿蜜般无私。
▼
【七位散文作家的散文写作课】
(纯享课,可以永久回放)
▼
7位散文作家
600+分钟系统音频课
数十年散文写作实战经验
陪你发现,散文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更有
5节答疑视频回放+1000多页课程资料
帮你学习巩固,一站式解决学习困惑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