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23法,精进写作不可少

文化   文化   2024-11-13 12:45   江苏  


“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23法

作者:Ashida


    读写如一对并蒂之花,相互映衬,彼此滋养。“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更是一条通往文学殿堂的幽径,能在文字的世界里深耕细作,领略别样的风景。这23种方式方法与写作技巧,每一种方式都能更透彻地领悟那些经典之作的魅力,也让自己的写作水平在不断实践与感悟中逐步提升。

    1.仿写经典句式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句式往往有着独特的韵味与表现力。例如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可以仿写出:“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通过这样的仿写,我们能深切体会到那种回环往复、层层递进的语言美感。正如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不断仿写经典句式的过程中,我们对语言节奏、结构的把握能力会悄然提升,进而能更好地理解原作的精妙,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当模仿鲁迅先生“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写出“其实生活本没有绝境,坚持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转机”时,就会在创作中更深刻地领悟鲁迅先生话语里蕴含的那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会在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时更能挖掘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2.续写故事结局

    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有着让人遐想的空间,我们可以试着为它们续写结局。比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续写小女孩在天堂里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她和那些逝去的亲人们团聚,每天都洋溢着笑容,再也不用遭受寒冷与饥饿的折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虽然我们的续写或许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在续写的过程中,为了让情节合理、情感真挚,必然会反复回顾原文的情节、人物设定等关键元素,对原文的理解也就越发深刻了。

    又如读了《最后一课》,续写小弗朗士在之后的岁月里如何铭记这最后一堂法语课,怎样用实际行动去捍卫自己民族的语言与尊严。在构思和书写这些内容时,我们会重新走进都德营造的那种爱国氛围中,仿佛能听到韩麦尔先生那饱含深情的话语,也更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家国情怀,让阅读与写作在此刻完美融合。

    3.改写文体风格

    若是把诗歌改写成散文,或是把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那会是别样的体验。比如把李白的《将进酒》改写成散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可以改写为:“你看那黄河之水,就如同是从高远的天际倾泻而下,一路奔腾着,气势磅礴地朝着大海奔去,再也不会回头啊。再瞧瞧那高堂之上明亮的镜子里,人们对着自己逐渐变白的头发而悲伤,早晨还是乌黑的青丝,到了傍晚却已如雪般花白了呀。”改写的过程中,我们要剖析原诗的意象、情感、意境,如此才能改得贴合又生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反复琢磨如何改写的同时,对原诗的品读也就更加深入了,原本可能一知半解的地方,也能渐渐明晰起来。

    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言文改写为白话文故事,我们要梳理清楚邹忌与齐王之间的对话逻辑、进谏的巧妙方式等,在让故事通俗易懂的同时,自己也对古人的智慧、那种委婉劝谏的艺术有了更透彻的领悟,这无疑是写作推动阅读向深层次发展的有力体现。

    4.扩写精彩片段

    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有着极大的扩写空间。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段落,“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扩写,详细描绘菜畦的生机勃勃,石井栏摸上去那种独特的触感,皂荚树的挺拔身姿,桑椹的诱人色泽,以及各种昆虫的灵动模样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扩写时,我们为了让内容更丰富饱满,会反复咀嚼原文的用词、描写角度,这使得我们对鲁迅笔下那充满童趣的百草园有了更具象的认知,阅读时也更能融入到那个美好的情境之中。

    再比如《背影》里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去买橘子的片段,我们可以扩写父亲的动作、神态,他那略显吃力却又坚定的模样,周围旁人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扩写,我们对朱自清先生刻画的父子情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也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回味原文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促进对整篇文章的深度阅读。

    5.缩写长篇内容

    面对长篇的文学作品,尝试缩写能帮助我们提炼精华。比如把《骆驼祥子》进行缩写,保留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这些关键情节,以及他的性格变化脉络,舍去一些相对次要的环境描写、旁人的琐碎对话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缩写时,我们要精准判断哪些是核心内容,这就需要对原著有着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而经过缩写后,我们再去读原著,会更加明晰故事的主线,对老舍先生想要通过祥子这个人物反映的社会现实也能看得更清楚,写作与阅读相互助力,让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不迷失方向。

    又如缩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聚焦保尔的成长历程,他的战斗、爱情、与病魔抗争等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重温保尔那钢铁般的意志,在简化内容的同时,强化对其精神内核的领悟,使得再次阅读时能更深切地被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打动。

    6.写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后,写读后感是最常见也是极为有效的以写促读的方式。当读完《简・爱》,我们可以写下对简爱追求平等、自尊自爱的敬佩,“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简爱的这句名言正是她一生的写照,我们在读后感中剖析她面对不公时的抗争,面对爱情时的坚守,在书写中回顾故事里一个个触动心灵的情节,也思考着作品带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读后感就是学与思的结合,让我们把阅读中的感悟通过文字梳理出来,进而促使我们下次再读时能发现更多未曾留意的细节,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读完《小王子》,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成人世界的批判以及对纯真美好的向往,在字里行间重温小王子与狐狸之间的真挚情谊,与玫瑰的别样故事,我们会在写作的反思中更懂得这部童话蕴含的深刻哲理,也会在之后的阅读中仿佛能触摸到作者那颗温暖又略带忧伤的心灵。

    7.写人物评论

    对于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写人物评论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解读他们。比如针对《水浒传》里的林冲,我们可以评论他从最初的隐忍到最后被逼上梁山的性格转变,“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这句林冲写下的诗句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豪情与不甘,我们分析他面对高衙内等人的欺凌时的无奈,风雪夜山神庙杀敌时的决绝,在写人物评论时,会不断回顾书中关于林冲的诸多情节,去探究施耐庵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对整部作品的社会背景、人物群像等也能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升阅读的质量。

    再如评论《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分析她的敏感细腻、多愁善感、才情出众,她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悲叹,我们通过写评论去解读她寄人篱下的孤独、对宝玉那份纯粹又复杂的爱情,在书写中走进那个大观园的世界,更能体会到曹雪芹笔下人物的丰富性与作品的深刻内涵,让阅读与写作携手,打开理解经典的大门。

    8.写故事梗概

    写故事梗概是对一篇作品的高度概括。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梗概里要写明鲁滨逊因航海遇难流落荒岛,在荒岛上如何搭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化动物,最后成功获救的主要经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提炼梗概的过程中,我们要筛选关键信息,对笛福笔下鲁滨逊的荒岛生活有一个整体的架构认识,此后再阅读时,就能基于梗概去深入探究那些我们感兴趣的细节,比如鲁滨逊的心理变化过程等,写作帮助我们搭建起了阅读的框架,让我们更有条理地走进故事之中。

    同样,为《海底两万里》写梗概,概括尼摩船长带领众人海底探险的神奇旅程,那些遇到的海底奇观、惊险的搏斗等主要情节,我们在整理的同时对凡尔纳构建的科幻世界有了宏观把握,再次阅读便可以去细细品味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描写,感受作品独特的魅力。

    9.变换叙述视角

    有些作品可以通过变换叙述视角来重新解读与创作。比如《孔乙己》原本是以小伙计的视角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如果我们变换成孔乙己自己的视角,写他内心的无奈、对科举的执着、在众人嘲笑下的悲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他自己的角度去诠释这句话背后的心酸与挣扎,在创作时就需要深入理解鲁迅设置小伙计视角的巧妙,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等主题,通过这样的变换视角写作,阅读时我们就能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故事,收获更多的感悟。

    又如把《我的叔叔于勒》变换成于勒的视角来写,展现他在海外漂泊的艰难、渴望回归家庭却又怕被嫌弃的复杂心理,我们在写作中会重新审视莫泊桑设计的情节冲突、人物关系,进而在阅读原文时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对人性、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读写之间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10.模仿写作风格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模仿他们能让我们快速汲取养分。比如模仿沈从文先生那种质朴、清新且充满乡土气息的写作风格,写一写故乡的小河、老桥、淳朴的乡亲等,“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先生文字里的那种深情与诗意,我们在模仿中去体会,去把自己对故乡的情感融入其中,同时也会回过头去仔细研读他的《边城》等作品,学习他如何用细腻的笔触营造出那样纯美的湘西世界,通过模仿写作来促进阅读,让我们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写作风格。

    模仿老舍先生幽默风趣、京味儿十足的写作风格,描述北京的胡同、街头的小吃、老北京人的生活百态,在模仿中感受老舍先生文字里的烟火气,也会在阅读他的《四世同堂》《茶馆》等作品时更能品味出那种独特的韵味,领略语言大师的魅力所在,以写作为桥梁,通向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11.写场景描写

    作品中的场景往往是烘托气氛、塑造人物的关键。读完一篇小说中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后,我们可以自己写一个类似的场景,比如描写古代战场上,双方将士剑拔弩张,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写这个场景时,我们会思考如何通过细节来营造紧张感,如何让人物在场景中凸显个性,进而回顾原文中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对阅读中关于场景描写的技巧也就掌握得更扎实了,提升了我们对文字表现力的认知,也让我们更能融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再比如描写宁静的乡村夜晚场景,月光洒在田野上,蛙声阵阵,萤火虫在草丛间飞舞,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会联想到读过的那些描写乡村生活美好的文章,在对比中学习如何让场景更有画面感,更富有诗意,在书写中促进对同类作品的阅读感悟,让读写相辅相成。

    12.写对话设计

    精彩的对话能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在阅读中留意那些经典的对话后,我们可以自己设计对话。比如设想古代两位智者在探讨人生哲理,一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数,顺应自然方为大道。”另一人回应:“然人亦可为,以己之力改命换运,岂不更妙?”在设计这样的对话时,我们要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说话的语气等,这就需要参考以往阅读中优秀的对话范例,像《论语》里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简洁而富有深意,通过写对话我们会更注重语言的精准与内涵,也会在阅读时更关注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挖掘出更多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又如为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设计争吵的对话,一个泼辣直率,一个内向腼腆,通过不同的话语风格来体现性格差异,我们在创作中会思考如何让对话真实又生动,从而回顾其他作品里类似的表现手法,提升阅读中对人物对话塑造的鉴赏能力,让读写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13.写主题作文

    依据作品的主题来写作文,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比如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题——珍惜生命、珍视拥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我们可以写自己如果只有三天时间能看见世界,会去做些什么,在作文中表达对生活中那些平常却珍贵事物的感恩,“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海伦・凯勒的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主题的核心,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会重温海伦・凯勒在黑暗中不懈追求知识、热爱生活的点滴,进而对这本书传达的正能量有更深刻的感受,也会在再次阅读时能从更多角度去体会作者的心境,让阅读更有深度。

    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追求自由、充满童趣的主题写作文,回忆自己童年的冒险趣事,在写作中我们会重新审视马克·吐温笔下汤姆的那些大胆又好玩的经历,对作品所营造的那个充满幻想与欢乐的世界有更真切的理解,通过围绕主题写作,促进对作品全方位的阅读领悟。

    14.写对比分析

    把两篇或多篇有着相似主题、不同写法或者不同人物形象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写作。比如对比《草房子》里桑桑的童年与《城南旧事》里小英子的童年,分析他们的成长环境、遇到的人和事、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先生这句关于童年的感慨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的一个情感参照,在写对比分析时,我们要细致研读两篇作品,找出关键的对比点,这样一来,对它们各自的特色、优势就看得更清楚了,阅读时也能更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字的精妙之处,让读写结合得更加紧密。

    对比《骆驼祥子》和《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面对生活困境的不同态度,祥子逐渐堕落,而孙少平则始终怀揣梦想积极奋斗,我们通过写作对比去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人物自身的性格因素等,在书写中重新走进这两部展现不同时代生活画卷的作品,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让文字在对比中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助力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多元性。

    15.写细节赏析

    挑选作品中的细节进行赏析写作,能让我们发现文字的微观之美。比如赏析《春》里朱自清先生对春花的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短短几个字,就把春花的色彩之美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我们在赏析文中分析这样的比喻手法的妙处,色彩的搭配以及给读者带来的视觉冲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细节入手,我们会惊叹于作者的文字功底,也会在阅读时更留意其他地方的细节描写,学会欣赏文字雕琢的精致之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且通过赏析写作,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整体的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

    赏析《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的那一连串动作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们写赏析时解读这些动作里蕴含的父子情深,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精准,在书写中仿佛能看到那个感人的画面,也更能沉浸在原文的情感氛围之中,促进阅读的深入,让每一个细节都成为我们读懂作品的钥匙。

    16.写意象解读

    比如解读古诗词中“月”这个意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常常代表着思念、团圆等情感,我们可以写一篇关于“月”意象在不同诗词中运用的解读文章,分析它在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笔下的不同呈现和相同的情感寄托,在写作中梳理众多诗词里与之相关的情境和诗人心境。“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通过对“月”意象的深入剖析,我们能更好地领悟诗词背后的情感内涵,也会在阅读其他诗词时,更敏锐地捕捉到意象所承载的意味,从而更深入地走进诗人营造的艺术世界,提升诗词阅读的素养。

    再如解读“雁”这个意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往往象征着游子思乡、传递书信等含义。我们去写关于“雁”意象的解读时,会研究它在不同朝代、不同作品里出现的背景和所起的作用,体会古代文人借它抒发的羁旅愁思、离情别绪等,这样在后续阅读诗词文赋时,只要看到“雁”出现,就能快速联想并解读其背后蕴藏的复杂情感,写作让我们对意象有了系统认知,反过来促进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17.写情节梳理

    对长篇或者情节较为复杂的作品进行情节梳理写作很有必要。以《红楼梦》为例,将其庞大且纷繁的情节按照家族兴衰、宝黛爱情线、金陵十二钗各自的命运脉络等进行梳理,写出各个阶段的关键事件,比如元春省亲的盛大场景、黛玉葬花的凄美情节、抄检大观园的矛盾冲突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分散在各处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这就需要反复阅读文本去确认细节和先后顺序,而梳理好之后,再读《红楼梦》便能更好地把握整体架构,理解曹雪芹构思的精妙,从宏观角度去欣赏这部文学巨著,让写作成为阅读的有力帮手。

    又如梳理《百年孤独》那充满奇幻色彩又错综复杂的情节,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经历、那些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事件按顺序罗列清楚,像美人儿蕾梅黛丝抓着床单升天这样荒诞却又极具象征意味的情节,在梳理时我们会不断回顾书中营造的独特氛围、人物间的关系,进而更能体会马尔克斯文字里蕴含的对历史、对人性、对拉丁美洲独特文化的深刻思考,通过情节梳理写作,让阅读这部经典不再那么晦涩难懂。

    18.写环境烘托分析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往往起着烘托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等重要作用。读完一篇小说中描写阴森古堡的环境后,我们可以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诸如“古堡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苔,昏暗的灯光在风中摇曳,时不时传来一阵阴森的呼啸声”这样的描写来营造恐怖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写环境烘托分析时,我们会探究环境与人物情感、情节发展的内在联系,回顾原文中其他地方的环境描写,看作者是怎样巧妙运用环境来为故事增色的,从而在阅读时更加留意环境描写的细节,更能体会其背后的深意,提升对作品整体的鉴赏能力。

    再比如分析《边城》里湘西水乡那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山水、吊脚楼、渡船等构成的优美环境,如何烘托出翠翠的纯真质朴以及她那懵懂的爱情,在分析写作中,我们会沉浸在那清新美好的意境里,同时也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通过环境所传递的对乡土、对人性本真的赞美之情,让读写在对环境的解读中相互交融。

    19.写悬念设置分析

    不少作品会巧妙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不断读下去。比如分析《福尔摩斯探案集》里的悬念设置,柯南・道尔常常在案件开头就抛出诸如离奇的死亡现场、神秘的失踪事件等悬念,像“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死者身旁却留下了一串奇怪的脚印,通往窗户却又在半途中消失不见”,然后让福尔摩斯一步步去解开谜团。我们在写悬念设置分析时,会研究作者是怎样通过对细节的隐藏、对线索的巧妙安排来制造悬念的,“文似看山不喜平。”通过这样的分析写作,我们在阅读其他悬疑类作品时就能更敏锐地察觉到悬念所在,也能学习借鉴这种写作技巧,同时还能更好地欣赏原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促进阅读体验的升华。

    再如分析一些短篇小说里的悬念设置,有的在结尾处留下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悬念,让读者读完后还在不断思索。我们通过分析其戛然而止却又引人深思的效果是如何达成的,会回顾整个故事的架构、情节发展,在写作中深入理解悬念对于作品的重要性,进而在阅读时更加关注作者的叙事策略,让读写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

    20.写情感脉络梳理

    梳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脉络能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故事发展。以《简・爱》为例,梳理简爱从寄人篱下时的自卑孤独,到与罗切斯特相处过程中萌生出的爱情,再到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后的痛苦决绝,以及最后重归爱人身边的释然与幸福,这样一条复杂又真挚的情感脉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文本去寻找能体现这些情感变化的语句、情节,在书写时仿佛能跟随简爱的内心世界一同起伏,而梳理好之后,再读作品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细腻地刻画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的,让阅读更加入情入境,更好地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又如梳理《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孙少安等众多人物的情感脉络,他们在面对爱情、亲情、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种种情感变化,我们在梳理中会重温路遥笔下那个充满奋斗与苦难的黄土高原世界,更能体会到书中人物的鲜活与真实,通过情感脉络梳理写作,提升对作品情感深度的理解,让阅读成为一场触动心灵的旅行。

    21.写语言特色分析

    不同作家有着迥异的语言特色,分析这些能帮助我们汲取语言的养分。比如分析鲁迅的语言特色,他的文字往往犀利深刻,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简洁却极具力量,用词精准,善于运用讽刺、反语等手法来批判社会现实。我们在写语言特色分析时,会从他的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多方面入手,探究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在阅读鲁迅其他作品时就能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特点,同时也能学习借鉴,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写作更加有力度和深度。

    分析老舍的语言特色,他幽默风趣、京味儿十足,像“我这一辈子算是明白了,什么都是命,该着的!”通过大量具有北京方言特色的词汇和生动的口语化表达,让故事充满生活气息。我们在分析写作中会去研究老舍先生如何将方言巧妙融入文学创作,营造出独特的韵味,在阅读其作品时也更能品味出语言的妙处,并且在自己写作时尝试运用类似的特色来让文字更鲜活,读写在对语言的分析中共同成长。

    22.写伏笔照应分析

    许多优秀的作品都会巧妙地埋下伏笔,然后在后续情节中进行照应,使故事结构严谨、逻辑连贯。比如分析《项链》里开头对玛蒂尔德向往奢华生活、不满现状的描写,就是后文她为了参加舞会去借项链,进而引发一系列悲剧的伏笔,而最后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结局又照应了前面种种情节,形成了一个巧妙又讽刺的故事闭环。“看似寻常最奇崇,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写伏笔照应分析时,要细心地在文本中寻找那些看似不经意却有着重要作用的伏笔,研究作者是怎样让它们在合适的地方进行照应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写作,在阅读其他作品时就能更敏锐地发现伏笔与照应的运用,欣赏作品结构的精妙之处,同时也能在自己写作时合理设置伏笔,让故事更具吸引力和完整性。

    又如分析《三国演义》中诸多关于人物命运、重大事件的伏笔,像诸葛亮在隆中对时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就为后面的诸多战役、势力发展等埋下了伏笔,之后的情节不断照应着这些规划,展现出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严谨的故事结构。我们在分析中会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里,更能理解罗贯中构思的精巧,通过读写结合,提升对古典名著的解读和创作能力。

    23.写文章结构分析

    剖析作品的文章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其叙事、论证等逻辑。以议论文为例,分析《拿来主义》的结构,鲁迅先是批判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错误做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并通过比喻等手法详细阐述了怎样“拿来”,最后强调了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意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在写文章结构分析时,我们要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内在联系,这样在阅读其他议论文时就能快速判断其结构是否合理、论证是否严密,同时在自己写作议论文时也能借鉴这种清晰的结构模式,让文章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再如分析小说《老人与海》的结构,其围绕老人出海捕鱼这一核心事件展开,通过出海前的准备、海上与鲨鱼搏斗的过程、最后拖着鱼骨归来等情节构建起一个简洁却充满张力的故事框架,展现出老人的硬汉精神。我们在分析写作中会体会到作者如何通过结构安排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在阅读时也更能从整体上欣赏作品的叙事艺术,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让读写在逻辑层面上相互促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少儿写作课】

(适合8-16岁中小学生,可以永久回放)

6位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

10+年一线少儿写作教学经验

30节PPT视频录播课,共计790+分钟

1100+页PPT讲义及思维导图

从文学创作素养到实用写作技巧

涵盖素材、语言、结构、思维4大板块

系统帮助孩子提升写作能力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立即订阅👇


211写作课堂
知识性、趣味性、方法论、实用性和执行力,深植低层思维和逻辑,多推写作素养和技巧,打造最可靠的写作助手和伴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