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七一网”干部任前公示公告信息显示,李光林,男,汉族,1985年9月生,大学学历,法律硕士,中共党员,重庆市检察院检察三部主任,拟提名为区检察院检察长人选。笔者查阅了公开信息,40岁的李光林或为重庆首位85后副厅领导。今年下半年,重庆迎来密集的人事调整,更多的80后、85后开始肩挑重担。2020年9月,是李光林检察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35岁的他以第二名的佳绩荣获 “全国十佳公诉人” 荣誉称号,成功跻身全国顶尖公诉人的行列,这一成绩刷新了重庆检察机关在该业务竞赛中的历史最好纪录。这一荣誉的背后,是他多年来对检察业务的刻苦钻研、对案件办理的精益求精。他在竞赛中充分展示了深厚的法律功底、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公诉人同场竞技,脱颖而出。此外,李光林还获得过首届全国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论辩赛优秀风采奖,全国公诉人论辩赛西南片区比赛最佳论辩奖,重庆市检察机关才艺之星、论辩之星等。虽然善于演讲辩论,但是李光林认为,检察工作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辩论赛式的语言技巧,在遇到难办的案子时,真正考验的,是检察官的基本功和学习能力。相对于辩论场上的语言技巧,审查案件中扎实的证据梳理才是基础;相对于事实层面的类比演绎,法理层面的有效论证才是关键。2007年,李光林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毕业,怀着对检察事业的热忱,考入重庆市九龙坡区检察院公诉部门,开启了他的检察生涯。从事检察工作17年来,从基层院、到分院、再到市检察院,李光林始终坚持在公诉一线工作,在办案中不断打磨自己,把每起案子都办成精品案件、追求司法办案的更高境界,曾先后办理了中国某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高某某受贿案、全国首例非法经营客运站犯罪案等重特大案件。李光林一直认为,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同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但他同时也承认,要实现这种理想境界,需要检察官额外付出许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李光林表示,这种“强大精神力量”,是敢于亮剑的革命加拼命,是新赶考之路的方向指引。这种精神落实在检察工作中,就是要在办好每一件案件、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落实、见落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有温度的正义!未来的检察道路上,他将继续坚持“把案件办准办好”的目标,朝着司法办案“三重境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如今,李光林拟提名为区检察长,这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来践行自己的正义理想。根据重庆法治报新闻显示,12月14日,“未成年人犯罪惩治与预防”研讨会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召开。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程权主持并宣读获奖通报。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杨洪广作总结发言。
由此可以推测生于1977年10月的合川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洪广已调往沙坪坝区工作。
转发一篇李光林的讲课摘要,很多观点值得年轻干部学习借鉴。检察工作的开展,除了自身要努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要孤芳自赏。如果仅仅是程序性履职,那是程序了结、机械司法。 在诉讼环节里,我们有时候像一个送外卖的,人家在乎的不是谁来送,而是在乎你送过去的是什么。把案件办准办好,是一个过程,要在自己的履职过程中赋能。 张军检察长喜欢提检察产品、法治产品。办案要有产品化思维,以需求和市场为导向。为什么要考虑产品化?王老吉很出名,但是你发现没有,王老吉都在变,现在已经变成了李老吉、刘老吉、张老吉。你姓什么,它就给你打造什么。办案的时候,有人会说要依法办案。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法律概念的“平等”之后,加上一定的关注带来的“公平”,其实并没有实际解决问题。讲了公平之后,还要讲“公正”,就是有程序正义之后,还要有实质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在规则同在的时候,注入一些矫正,才能实现正义。 在办案过程中,除了依法办案,还要讲实质性评判和情理法统一。法律是一个幅度,在幅度刻好了之后,要不断的调平,就像那些称一样,调了之后才能平。 产品化思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参与性,要让当事人参与。依法办案应该是看得见、能感触、能参与的一套方案。 系统思维就是,你这个案子要想办好,要考虑跟这个案子有关的事儿,怎么去把全部都做好。 有很多诉讼,表面看是一个事儿,其实是有很多纠纷要去解决,必须捆绑解决。在办案时,除了把这个产品做好,还要有延伸服务,就像售后服务一样,努力实现溯源治理。 延伸才能出亮点。实现这个目标很难,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每天多做一点与每天少做一点,很久以后,它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处理任何案件,很多时候要考虑这个案件跟这个时代的关联性。一把干面不值钱,要让这碗面卖出价格,你要在那里面加点牛肉,加点其他的东西进去,加进去之后有了料,它才值钱。 调研很有用,要搞清楚工作的优点、缺点、难点、方向在哪里。 任何一项工作,关键核心在于回归到检察工作本身,回归到为什么要把这个工作放到大局中去。 对于一个检察官来说,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以前认为,有刑法和刑诉法就可以笑傲江湖了,但是远远不够。其实,我办很多典型案例,靠的是心理学、社会学和沟通。一个案子办得好,怎么才算办得好呢?检验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够经得起宣传。树立品牌化思维很重要。做了事之后,一定要考虑到怎么样形成最大化的效益,怎么样从宣传的角度把工作引领好。 任何一项工作要开展好,一定要把与工作有关的圈子搞掂。很多时候需要走出去,走出去之后才能融入圈子,特别是一些工作与其他部门有关联的时候。要敢于挑战最难的案子,善于突破争议类、空白类案件。根据“二八定律”,把80%的精力放在那些“骨头”上,把“骨头”啃好了,才是工作的亮点。 当你遇到一个争议案件的时候,很可能当时很多人不敢做,但你做下来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口号是口号,行动很重要,要不断的设定小目标,给自己压力,走出舒适区,逼着自己专业。
特此鸣谢方圆(ID:fangyuanmagazine)和重庆检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