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24,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活动20周岁了。
从最初开创全国人大系统先河,变群众“上访”为主任“下访”,到足迹遍布全区,架设联系群众、畅通民意、解决问题的快车道……
二十年来,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为何风雨无阻地开展这项活动?
“一路为民”,这个答案朴素却动人。
1
开创全国人大系统先河
2004年,沙坪坝区迎来了东部城市改造、西部大学城建设的难得机遇。与此同时,征地拆迁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老百姓的情绪亟待疏导,沙坪坝区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在联系选民群众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如何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发挥好人大常委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搭建好党群连心桥,为党分忧,为民纾困?
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常委会不仅是权力机关,也应该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关,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开展“主任接待日”活动直接下访接待群众的工作思路。
想法得到区委认可后,2004年3月16日,时任沙坪坝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侯守渠带队,率领人大机关部分同志兵分两路到回龙坝镇、土湾街道接访,面对面倾听群众的意见,“零距离”了解群众的合法利益诉求。
沙坪坝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侯守渠带队走进渝碚路街道汉渝路社区开展“主任接待日”。
由此,开创全市人大系统先河的人大密切联系群众的新制度——“主任接待日”应运而生。此举,也开创了全国人大系统的先河。
由于缺乏先例,这项制度也曾引来争议和质疑。
一方面是来自人大机关内部的,有的群众提批评意见不留情面,带队接待的副主任一时接受不了;还有一方面是来自群众的,有人觉得人大做这个事是在作秀,不相信能为大家解决问题。
但是,面对压力,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选择了坚持。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每月16日,常委会主任、副主任轮流走出去、走下去,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场镇等基层一线下访接待群众,听取他们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建议,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通过活动,群众反映多年未解决的问题,终于迎来了好消息——
这一年,在沙坪坝区新桥附近开展“主任接待日”活动时,有群众反映施工车辆轧坏了一条村民集资修建的公路,却拖欠赔偿款数年。回去以后,区人大常委会向区政府出具书面函,要求尽快解决。此后,区政府出面,成功督促赔偿款发放到了村民手中。
沙坪坝区“主任接待日”直接接待群众的做法,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信任。
2006年6月26日,区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十五次主任会议通过《重庆市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机关信访工作若干规定》,至此借助“主任接待日”平台载体,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把信访接待变上访为下访,程序规定固化成一项长效机制。
制度建立之初的三年,“主任接待日”先后37次到农村场镇和街道社区,“零距离”接待群众5637人次,当场化解易于激化的矛盾10余起,收集意见建议1222件。
沙坪坝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游文碧带队到童家桥街道林泉雅舍开展“主任接待日”。
2
不断注入新元素、新活力
如果说2004至2006年,是“主任接待日”的探索建立阶段,那么此后又历经2007—2016年完善丰富阶段,2017—2024年迭代提升阶段。
在年复一年的实践中,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和完善丰富“主任接待日”内容,增添“主任接待日”活力。
2007至2016年,十六届、十七届区人大常委会赓续“主任接待日”,用实际行动持续为百姓发声、为群众解难。“主任接待日”制度更加完善,活动从计划安排、办理程序、督促落实等各个环节更加规范,形成了“计划先行+注重过程+重在督办”三重工作体系。
沙坪坝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和平带队走进井口镇柏杨村社区开展“主任接待日”。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人大工作计划性强的特点,年初制定“主任接待日”工作计划,确定活动安排的时间、地点、人员,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后印发,提前通知基层做好接访准备,及时公告群众,广泛动员参与。
2012年7月出台的《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下访接待人民群众办法》,进一步明确登记、接访、交办等下访接待群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推动“主任接待日”制度化、规范化。
此外,区人大常委会建立“综合分析、统一交办、定期反馈、严格督查”四项工作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督办,并通报办理结果。
从2017年起,十八届、十九届区人大常委会坚持走民生导向之路,持续深化“主任接待日”,先后于2017年9月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主任会、2021年6月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七次主任会,两次修订完善“主任接待日”制度,总结出事前广泛摸底、提前沟通协调、现场接访收集、集体会诊分类、定向交办处理、及时通报验收等“六步工作法”,推进品牌化建设。
在持续深化的过程中,“主任接待日”活动也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参与主体规模扩大,由原来的1-2名常委会领导带队下访接访,扩大到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各专工委办负责人全体参与,并邀请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共同接访,示范引领了镇街人大接访活动。
信息收集渠道拓展,由原来张贴公告发动群众参与拓展为线上线下广泛动员。线下依托各镇街代表家站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信息员和村社区网格员收集;线上运用“向人民云报告”数字平台收集,联动发挥平台载体作用,放大乘数效应。
办理环节也在拓展,增加事前发函预交办和部门现场接访答疑环节。事前预交办是把前期摸排收集的群众诉求,预交办给相关职能部门,由部门提前开展前期调研、制定初步解决方案、提前作好资金和物资保障。部门参与现场接访,现场聆听群众诉求,宣传宣讲相关政策,提出解决方案和办理落实时限,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此外,区人大常委会还创新督办机制,增加事后持续跟踪督办,由原来的人大信访机构独家催办变为各专工委办共同督办,并在下一季度“主任接待日”上现场通报办理落实情况,对正在办理的诉求,发函二次交办直至办结,由此形成闭环机制。
一路为民,一路创新,“主任接待日”逐步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一种创新探索与生动实践。
沙坪坝区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明才主任带队走进磁器口街道磁建村社区开展“主任接待日”。
3
把群众“心事”办成民生实事
从2004年到2024年,跨越五届人大的接续奋斗,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断丰富完善,始终坚持把“主任接待日”作为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问题解决、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机制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始终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倾听意见建议,助推重点工作、信访接待、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
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众敢于在活动中说出“心事”。
“回想几年前第一次参加‘主任接待日’活动时,我默默听完了全程。后来,经过事前充分调查了解,我也能拿起话筒把想反映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了。”回龙坝镇居民戴红美表示,正是看到所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才激发了自己参与的热情。
二十年来,区级相关部门对“主任接待日”更加重视,为民服务的作风进一步转变。
区级相关部门针对群众诉求举一反三,从解决一个点到解决一整片,推动全区社会发展、城市管理、民生领域等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比如区城市管理局,在圆满解决井口街道居民反映“果园社区小湾32—35号4栋老旧居民楼照明度不够,给夜间出行的居民造成不便”问题后,又对全区照明基础设施进行大排查,实施“点亮渝灯 消除暗盲”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解决“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等问题,今年已完成3.6万盏路灯日常管护,亮灯率99%以上。
二十年来,人大代表也成为“主任接待日”活动的关注者、参与者、点赞者。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务实的工作方式让民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更加畅通,真正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工作作风。同时也促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必须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不忘为民发声、为民服务的初心。”区人大代表邓静说。
二十年来,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先后在全区26个镇街、160多个村社区现场接待群众3万多人次,听取并梳理出群众意见建议2400多条,办结率98%,有效推动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好办成。
随着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及时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加速落地生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在沙磁大地铺展开来。
城市更美更宜居了。在开展“主任接待日”活动后,陈家桥街道明德路段的危岩滑坡整治转危为安;双碑街道辖区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得到整治,背街小巷重返整洁与宁静;土主街道四塘农贸市场片区道路堵点疏通了,还配建停车位121个……
乡村更富更有活力了。中梁镇永宁寺村实现了全村通公路的愿望,山里的百姓亲切地为它取名“希望之路”“致富之路”;回龙坝镇大桥村成功创建为沙坪坝区垃圾分类示范村,刷新了“颜值”提升了“气质”;青木关镇关口村丁家湾组,一条年久失修的便民道变身入户彩色透水路……
沙坪坝区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明才带队走进井口街道美丽阳光家园社区开展“主任接待日”。
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更高了。通过“主任接待日”活动,丰文街道老百姓喜爱的室外运动场焕然一新;群众期盼已久的土湾街道红岩家医站建在了家门口;满载残疾人希望的小龙坎街道“渝馨家园”让残健融合发展提档升级……
“‘主任接待日’二十年足迹,彰显的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坚定执着,是人大干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情流露,是承办部门和镇街人大‘心系民生,枝叶关情’的使命担当。”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赖明才表示,站在新起点、展望新时代,我们将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人民情怀,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探索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努力开创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工作新局面,努力取得更多具有沙坪坝辨识度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