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对我们残疾人来说真是贴心又暖心。”近日,走进沙坪坝区小龙坎街道“渝馨家园”,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残疾人高兴地说。
经过升级改造后,这个群众“家门口”的助残阵地焕然一新,无障碍通道、停车位等设施一应俱全,不仅设置了残疾人心理辅导室、职业技能培训室、文体活动室,还配备了残疾人四肢康复训练器、拉力器、轮椅等多种康复设备。
这是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开展主任接待日活动,运用“六步工作法”倾听民意诉求、回应民生关切的温暖印证。
01
期盼 升级残疾人群体活动空间
2023年6月,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在小龙坎街道嘉新社区开展当年第二季度主任接待日活动,一名群众提出的诉求受到关注。
“我要为残疾人群体发声,希望能为我们辖区的残疾人打造一个能够自由伸展、交流互动的活动场所。”这位居民反映,虽然目前嘉新社区助残宣传、就业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较多,但由于场地受限且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导致残疾人员活动空间狭小、活动体验感不够强。
现场接访前,区人大常委会有关专委会和人大小龙坎街道工委深入社区广泛摸底,发现街道辖区共有749名残疾人,其中未成年人16名。长期以来,因设在嘉新社区的日间照料站仅约100平方米,难以满足日常锻炼、康复训练及社交活动的需求。
区人大常委会和相关问题的承办部门事前沟通协调,并进行预交办,要求部门研究提出解决预案,并参加现场接访。
活动当天,在认真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集体会诊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后,该问题被正式交由沙坪坝区残联进行办理。区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迅速行动,指导小龙坎街道打造助残阵地并给予资金支持。
建成 “渝馨家园”服务多样化
02
会后,在区残联指导下,小龙坎街道成立了由残联、民政、财政等多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工作组深入社区,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召开座谈会5次,进一步了解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与设计施工单位现场召开协调会10余次,确保阵地按需建设。
2023年7月,居民期待的“家门口”的助残阵地——小龙坎街道“渝馨家园”建成,开始试运行。
该阵地前后总投资约14万元,打造过程中综合利用了前期现有资源,如法治文化广场,过坎居书场、心理咨询室等,建筑规模达2000平方米,集残疾人康复训练区、学习培训区、文体活动区、辅助性就业区、心理咨询区、辅具展示租赁区等于一体。
今年1月1日,“渝馨家园”正式投用,并提供常态化、精细化助残服务。居民黄女士的儿子今年12岁,患有智力残疾。她说:“以前想带着孩子参加活动,但很难找到固定时间和场所。现在在‘渝馨家园’,一周参加一次活动,我和孩子都很期待。”
“菜单讨论、购物训练、外出安全教育、音乐赏析……这里每天都有丰富的活动。”据小龙坎街道残联工作人员介绍,“渝馨家园”还积极与企业合作,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帮扶残疾人实现小型商户经营等创业项目;配备专业的康复设备和康复师团队,为残疾人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服务;自建成以来开展文化、体育、社交等活动20余场次,累计参与人数达800余人。
03
实践 “规范化”为幸福加码
“渝馨家园”带来的融融暖意,得益于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日”活动,和在多年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六步工作法”——
事前广泛摸底,在主任接待日前1-2月,在镇街、村、社区广泛收集群众诉求;提前沟通协调,并进行预交办,要求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预案,并参加现场接访;现场接访收集,认真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集体会诊分类,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定向交办处理,在3个工作日内将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要求在2个月内办结,并将办理结果反馈给区人大常委会和有关群众;及时通报验收,下一个季度对前一个季度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并对答复为“正在落实”的意见建议和诉求进行跟踪督办。
20年来,随着“主任接待日”活动的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来 源:公民报
通讯员:宋婷婷 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