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Sci丨山东大学刘慧青/高成江团队研究揭示了OTUD5通过促进α-突触核蛋白降解在帕金森病模型中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学术   2024-12-29 00:00   河南  


iNature

α-突触核蛋白(α-Syn)清除和积累缺陷是帕金森病(PD)的关键致病因素。最近的研究强调E3连接酶在调节α-Syn降解中的重要性。然而,去泛素酶调控α-Syn降解的分子机制研究甚少。

2024年12月25日,山东大学刘慧青,高成江共同通讯Advanced 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OTUD5 Protects Dopaminergic Neurons by Promoting the Degradation of α-Synuclein in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调节α-Syn降解的新机制,并为缓解DA神经变性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研究发现卵巢肿瘤蛋白酶去泛素酶5 (OTUD5)对PD模型中多巴胺能(DA)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α-Syn蛋白水平受其负调控。在机制上,OTUD5独立于其去泛素化酶活性促进k63连接的α-Syn多泛素化,并通过募集表达发育下调4 (NEDD4)的E3连接酶神经前体细胞介导其内溶酶体降解。此外,注射α-Syn预形成原纤维(PFF)后,DA神经元中OTUD5的条件敲除会导致更严重的α-Syn相关病理和运动障碍。

帕金森病(P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影响全球600多万人。PD的经典运动症状,如静息性震颤、运动迟缓和僵硬,主要归因于黑质(SN)中多巴胺能(DA)神经元的进行性丧失。在PD的危险因素中,SNCA基因编码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被认为在神经元死亡中起关键作用。生理状态下,α-Syn在突触前末端高度富集,主要以可溶性单体形式存在。当α-Syn产生与清除的平衡被破坏时,升高的α-Syn容易聚集并错误折叠成原原纤维,最终形成路易小体。错误折叠的α-Syn通过促进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突触损伤和神经炎症,发挥神经毒性并诱导PD发病。因此,α-Syn的缺陷转换现在被认为是PD的关键致病过程,并为防止DA神经元变性提供了几个治疗靶点。

α-Syn通过溶酶体途径和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清除,维持细胞内α-Syn的稳态。许多研究表明α-Syn的降解方式是由不同类型的泛素链决定的。泛素化是由E3连接酶和去泛素酶(DUBs)共同调控的可逆过程。E3连接酶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下调4 (NEDD4)促进k63连接的α-Syn多泛素链,通过内体细胞转运所需分选复合体(ESCRT)途径导致溶酶体降解。过表达E6相关蛋白(E6-AP)通过增加α-Syn的泛素化,促进α-Syn的蛋白酶体降解。TRIM11的分子伴侣和解聚酶活性与其SUMO连接酶活性协同降解异常蛋白,从而在PD小鼠模型中消除α-Syn纤化并减轻α-Syn介导的病理。同时,部分DUBs还参与α-Syn的降解。泛素特异性蛋白酶8 (USP8)通过特异性水解k63连接的多泛素链来抑制溶酶体对α-Syn的降解。泛素特异性蛋白酶9X (USP9X)的敲除促进了单泛素化α-Syn的积累,并在蛋白水解抑制作用下增强了毒性α-Syn包体的形成。因此,DUBs调控α-Syn降解的分子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OTUD5负向调节α-Syn蛋白的示意图(图源自Advanced Science 

作为卵巢肿瘤蛋白酶(OTU)家族的一员,OTUD5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和病理状况。通过选择性切割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上k63连接的多泛素链,OTUD5被鉴定为I型干扰素(IFN-I)的负调节因子。OTUD5还通过稳定UBR5和抑制活化T细胞中IL-17A的产生,在获得性免疫中发挥作用。OTUD5通过稳定STING增强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免疫。最近,OTUD5被报道通过增强Myd88寡聚化和Myddosome的形成来促进炎症反应。此外,OTUD5被证明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和进展。此外,OTUD5通过去泛素化Ku80或稳定UBR5来调节DNA损伤反应。根据人类蛋白质图谱(HPA) (https://www.proteinatlas.org/)数据库,OTUD5在包括大脑在内的各种器官中表达。壳核和尾状核的RNA测序数据也显示OTUD5在PD患者中的表达降低,提示OTUD5与PD可能存在关联。因此,研究了OTUD5是否通过调节α-Syn参与PD的病理过程。

目前的研究提供初步证据证明OTUD5通过负向调节PD模型中α-Syn的蛋白水平来保护DA神经元。机制上,OTUD5作为支架募集E3泛素连接酶NEDD4,促进k63连锁的多泛素化和α-Syn的内溶酶体降解。同样,DA神经元中OTUD5的条件敲除(CKO)会加重α-Syn PFF诱导的神经退行性变。综上所述,研究结果揭示了OTUD5在调节α-Syn蛋白水平方面的新功能,并为P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参考消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06700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