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操:古老而迷人的奥运之花
01
为什么欣赏体操需要一定门槛
02
女子竞技体操包括四个项目:跳马、高低杠、平衡木和自由操,简称“跳高平自”。男子竞技体操则更为丰富,包含六个项目:自由操、鞍马、吊环、跳马、双杠和单杠,简称“自鞍吊跳双单”。
欣赏体操并非易事,因为它不同于其他运动,如球类运动的得分直观,或竞速比赛的速度决定胜负。体操是一项打分项目,裁判会根据国际体联(FIG)的严格规则进行评分,每一个扣分点都有明确的依据。这使得普通观众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很难全面理解比赛的评分标准。
入门第一条:体操打分不只看落地!
03
从路人角度来说,理解竞技体操打分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但首先,请牢牢先记住一条:体操打分不只看落地,不只看落地!
要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单纯的只看落地来判断一个成套完成的好坏。一个完美的落地固然重要,但运动员在器械上的表现同样关键。落地只是一个动作,而器械上可能有十来个动作。所以,即使落地无懈可击,如果器械上的动作完成度不高,也难以获得高分。
所以一定要记住:体操打分不只看落地,不只看落地!然后把这句话在心里默念十遍,并牢牢的记在脑子里,此时你就不是一个路人了,你就是一个刚入门的体操迷了。
浅浅科普一下:FIG、规则、裁判
04
国际体操联合会(FIG)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每四年(一个奥运周期)更新一次评分规则,以适应运动的发展和变化。这就意味着,评分规则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比赛。
裁判的选拔和培养同样严格,能够参与奥运会评分的裁判,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比赛中会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确保评分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规则来衡量现在的体操评分。这种做法忽视了规则随时间的演进和更新。这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些曾经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是否就一定对规则了如指掌?那些曾经手握裁决权的裁判,是否就能随时跟上规则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许多体操迷心中自有答案。
写到这,小编回忆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大约八九年前,某体操迷曾就一次世界锦标赛的评分问题咨询了一位退休的国际裁判。这位裁判不仅是国际女子竞技体操委员会的资深成员,更是体操界的权威人物。然而,她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地谦逊:由于退休已久,她坦言自己对当前的规则和评分导向已不再熟悉,并建议体操迷向一位在职的国际裁判寻求更准确的见解。
这件事给小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是在专业领域内享有盛誉的顶尖专家,也保持着谦逊和谨慎的态度。这种专业精神,值得每位体操从业人士学习和尊敬。
在体操的世界里,裁判的角色至关重要,但他们的等级是分层次的。每一位裁判的晋升之路,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铺就。能够站在奥运会这一最高舞台上进行打分的裁判,无疑已经经历了无数比赛的洗礼,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判断力已经是业内顶级。
在每一场比赛之前,裁判团队都会进行详尽的准备。他们会提前召开会议,从赛台的每一个角度出发,细致观察并记录每位运动员的全套动作。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反复观看运动员的成套视频,力求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比赛前后,裁判们都会进行深入的讨论,确保打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从资格赛到团体决赛,再到全能和单项决赛,每一项比赛的总裁判都会在赛后抽取部分成套动作进行重新打分,与原始评分进行对比,以此来校准和统一打分标准。
裁判们的目光犀利,他们的判断不容置疑。任何试图在他们面前蒙混过关的行为都是徒劳的。今年的奥运会裁判,很可能已经对重点运动员的最新成套动作进行了无数次的回放和分析。
这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裁判是否总是带有偏见,刻意针对或打压某些选手?让我们来审视一下现行规则的实质。
规则中对特卡180交叉手抓杠的严格限制,对中国选手来说,实际上是一个优势,因为这一动作并非她们的常规动作。从这个角度看,裁判并没有针对中国选手,而是在规范那些过度依赖这一动作的欧洲选手。
同样,规则中禁止成套中两个蹲转动作的重复使用,也是为了遏制那些试图通过重复动作来刷分的欧美选手。至于杨波跳、原地劈叉接环和向前劈叉接环的规则变更,虽然对中国小花们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但综合考虑,我们可以看到裁判的意图并不在于围追堵截,而是鼓励运动员展现更多的技术多样性。
因此,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规则。规则的制定是为了引导运动员们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成套动作,而不是固守那些单调重复的得分套路。
小编深知,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某些被禁动作的视频可能会因为某些情节而获得高点击率。然而,在体操这项运动中,高点击率往往伴随着误导性的观点。
对于那些刚踏入体操世界的新手粉丝,小编建议你们要擦亮眼睛,选择正确的学习资源。不要被那些高点击率的视频所误导,而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体操的真正魅力。
DE分制:体操评分的艺术与科学
01
当前体操评分的核心是DE分制,一个精确而全面的评分体系。
在这里,"D"代表"Difficulty",即难度分,它衡量的是运动员成套动作的总体难度。而"E"代表"Execution",即完成分,评估的是运动员动作的执行质量。最终得分便是这两者之和——D加上E。
在奥运会这样的重要赛事中,裁判团队分工明确。每项比赛设有两位难度裁判,简称"D裁判",他们负责评估和打分动作难度。同时,有七位完成分裁判,简称"E裁判",他们专注于评判运动员的执行表现。此外,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还会配备司线裁判来监控运动员的动作是否超出界限,以及计时裁判来确保热身和成套动作的时间控制。
D分的确定是一个严格的过程:两位D裁判独立打分后进行核对。若出现争议,运动员或其团队有权提起申诉。申诉时,项目的总裁判将审查视频并复核D分,确保评分的公正性。
而E分的计算则更为细致:七位E裁判给出的分数中,去掉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剩余的三个中位数分数被用来计算平均值,以此作为最终的完成分。这一过程确保了评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剔除了极端分数可能带来的偏差。在这里还要提一句,在任何周期E分都不允许申诉,“赛后,我们要提起抗诉”,不过是一种糊弄观众的手段。
D分的高低,是体操运动员成套编排的直接体现。这一套动作,往往在赛前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已经确定,并在无数次的训练和比赛中被反复磨练,直至成为运动员肌肉记忆中的一部分。在奥运会这样紧张而严肃的竞技场上,运动员们很难在高压之下做出临时的难度调整或成套更改。
举例来说,一些运动员在资格赛中的动作可能因不符合标准而被降级,如高低杠中的直体特卡因不达标被降级为屈体特卡。面对这种情况,外界可能会质疑:为何不直接调整为屈体特卡以避免扣分?然而,运动员长期练习的成套动作已经根深蒂固,临场改变动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更有甚者,一些运动员可能从未学习过降级后的动作,如从分腿特卡直接升级到直体特卡,而从未接触过屈体特卡。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有的运动员能在自由操中完成屈体两周旋转,却对团身两周无能为力;有的能执行腾身屈体特卡,却忘记了腾身分腿特卡的要领;还有的在跳马项目中能完美地完成踺子小翻后的直体720度,却对540度的动作感到陌生。
此外,即便是同一运动员在同一项目中,不同场次的D分也可能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如平衡木、高低杠、自由操等项目中,动作间的连接技巧是加分的关键。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成功完成了这些连接,裁判可能会给予更高的D分。反之,如果转体或跳步动作未能达到标准,被降级,那么D分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D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裁判根据当场表现认定的结果。
E分,即完成分,是体操评分中对运动员执行动作精准度的细致评估。它依据一系列详尽的扣分标准,总体上分为三大类:一般性错误扣分、专项完成错误扣分,以及艺术性扣分。
一般性错误扣分适用于所有项目,主要关注姿态、高度和落地三个方面。姿态扣分涵盖了屈膝、屈臂、转体时腿部的不必要动作、非纵向转体的空翻动作中团身或屈体的不准确执行、身体未能保持直线、脚尖未正确指向、转体不精确以及跳步幅度不足等细节。这些扣分标准极为细致,一旦发现错误,即会相应扣分。
在空翻和跳步动作中,如果出现高度不足,也会受到扣分。至于落地环节,扣分点包括落地时分腿、多余的步伐、手臂的不必要摆动、手触地、手撑地、跪地、坐地以及动作脚未能正确先着地等。除非落地失败,否则落地扣分一般不超过0.8分;如果直接坐地或跪地,扣分则更为严重,达到1.0分。根据错误的严重性,扣分分为0.1或0.3分两个档次,对于特别严重的错误,如极度屈臂或屈膝,扣分可能高达0.5分。
专项完成错误扣分和艺术性扣分则更加深入地评估运动员在特定项目中的表现和动作的艺术性。这些评分标准不仅考验运动员的技术精准度,也体现了体操作为一项艺术性运动的审美要求。
通过这些细致的评分规则,E分确保了对运动员表现的全面和公正评价,让每一次旋转、每一次跳跃、每一次落地都成为评分的艺术。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