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艾菲的理想(aifeidelixiang),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 明月楼 排版 | 甜醅 第 8531 篇深度好文:3589字 | 9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我有一位学员,最近生病了,要做一个手术,心情很抑郁,于是来找我做一对一教练辅导。
在一个小时教练结束的时候,她的整体能量从最初的很低落抑郁变成了明亮饱满,充满了生命力。
我问她: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她说:“原来,生病并不是一个我要面对的问题,生病说的是我即将踏上一段与之前不太一样的旅程。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再也不去为之担心和焦虑了。”
2022年我生了一场病。那场病持续了一个半月,缠绵病榻的我忽然有了一个新的领悟—如果在看待世界、看待事物时,不做好坏之分,不设二元对立,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再有痛苦和快乐的分别了?
我们之所以会说“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痛苦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认为损失、失去、病痛都是坏的,所以当它们发生时,我们自然会感到痛苦。
可是如果,我们的头脑中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概念,如果我们不把损失、失去和疾病当作“坏”的,那么在它们发生时,我们是不是就不会感到“痛苦”了?
在生病的日子里,我既要面对疾病本身带来的疼痛、忽然发病带来的恐惧、药物副作用带来的不适,还要面对那个中秋节也要在病房里度过的憋闷,以及对治疗效果不确定的担忧。
原本,这些在我的头脑中,都是“坏”的,也都是“痛苦”的。
但后来,当我尝试不再给它们贴任何标签,并把它们都当作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把这个过程当作生命中一段再正常不过的旅程,我发现,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消失了,身体上的痛苦也减弱了。
这段经历,让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是一种在消除了二元对立、好坏分别后出现的非常辽阔的平静感与极度自在的喜悦感。
它不是我们平时经常感受的那种快乐,也不仅是“臣服”后的平静,它更像是悠然自得、平静喜悦地躺在广袤无垠的草地上时的宁静、喜悦和自在。
这种感受让我意识到:如果我们不在头脑中划分好与坏,不去制造二元对立,不认为跟朋友出去玩、吃顿大餐就是“好的”,同时,也不认为生病和失去就是“坏的”,而把它们都当成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和体验,区别只是风景不同而已,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进入一种无好无坏、无忧无喜的状态。
这种宁静、喜悦、自在的境界与我们平时所追求的快乐和幸福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平时所追求的快乐和幸福是有条件的:如果我吃了一个冰激凌,我就会感到很快乐;如果我周末出去玩了,我就会感到很快乐;如果我的愿望都实现了,我就会感到很快乐……否则,我就会很不开心,或是觉得不够好。
而我在这里所说的宁静、喜悦、自在的境界,则是无条件的,它不需要我们必须得到什么或必须实现什么,然后才能感到快乐和幸福,它是一种深刻的无条件的宁静、喜悦和自在。
这种状态,就是人们面对痛苦时可以表现出的最高境界:无区别。
这个境界,显然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不一样。
大多数人的认知是:人生就是要追求快乐,同时避免痛苦,也就是“趋利避害”。
但是,如果我们愿意深入本质去思考就会发现,快乐的背后隐藏着痛苦,痛苦的背后也隐藏着快乐。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一体两面,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只要我们将某种情况判定为“好”—不论它是一段关系、一份财产、一个社会角色、一个地方,或是我们的身体 - 我们的头脑和思维就会自然而然地执着于它,认同于它。
我们得到它、拥有它,就开心,就自我感觉良好,并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相反,失去它、损失它,则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会让我们的自我感觉非常糟糕,并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和否定。
就像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所说:“当我们寻找快乐时,我们就在头脑中确立了‘快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要一直快乐,我要一直处于正向……’,所以每次感受到阴暗面时都想逃离。”
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个世界本就没什么东西或境遇是永恒存在的,一切都在持续变化着,这就是世界的本质。
对不好的东西,我们一方面希望它永远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却又无法控制它的出现。一旦它出现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深感痛苦。
比如:你觉得跟朋友出去吃顿大餐是“好”的、“快乐”的,谁知老板突然打电话叫你回去加班,你于是一边加班一边心情沉重,痛苦的不得了。
而你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你头脑中早就树立了“好”与“快乐”的概念,⼀旦出现相反的情况,你就立刻陷入了痛苦。
可是,如果从一开始起,我们就消除掉了“好”与“坏”的区别,那么因为得到“好”而感受到的快乐,以及因为遭遇“坏”而感受到的痛苦,又从何而来呢?
对这个问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快乐越多、痛苦越多;幸福越多,悲伤越多。
当我们出神地、充满爱意地看着孩子在高兴地玩耍时,一种悲伤的感觉也会同时出现。因为我们知道生活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失望、痛苦和烦恼,这个孩子必然会遭受这⼀切。我们也知道死亡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所有幸福的时刻,悲伤也会同时出现,痛苦深深嵌在快乐之中。我注视着一朵美丽的花朵,常常感到悲伤,是因为我知道它终有一日会凋零,它的生命会结束,我知道我们不可能永远体验它的美,我们也会死去。如果你深爱着某个人,在你注视着她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她不会永远如此,她终将死去。
换句话说,我正在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重新定义幸福。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最幸福、最狂喜的时刻本身就包含着悲伤和心酸。
就是这样,幸福与它的对立面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和不幸是一个整体,只是时间的幻象把它们分开了而已。昨日的幸福和快乐,在后天也许就会成为不幸福和不快乐,二者不断转换。
痛苦,正是这些欢乐不可分割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或早或晚都会显化出来。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在一次采访中问记者:“你们想知道我的秘密是什么吗?”
这时,周围的人都立刻竖起了耳朵,端坐了起来,一副屏息期待的样子。
然后,克里希那穆提用一种柔和、近乎羞怯的声音说:“我不介意会发生什么。”
“我不介意会发生什么”,短短一句话,就说出了面对痛苦的最高境界。
它说的是,我并不期待未来符合我的要求,不论未来发生什么,我都不介意。这样一来,自然就不会产生所谓的痛苦了。
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我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在他心里,并没有“好境遇”与“坏境遇”的区别,也没有“快乐”和“痛苦”的区分,所以无论发生什么,对他来说都没有本质区别。
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因为接纳了一切,所以难得不喜悦。
当我们不再介意会发生什么,当我们接纳一切的时候,就会进入“日日是好日”的人生境界。
日日是好日,所以,每一天都是不同风景的旅程,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独特滋味。
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体验这旅程,感知这滋味。
过去,我们会把旅程分为“好旅程”与“坏旅程”,把滋味分为“幸福的滋味”与“痛苦的滋味”。现在,我们可以试着不做区分。
然后,在下雨的旅程中听雨,在下雪的旅程中观雪,在夏天的旅程中体会酷暑,在冬天的旅程中感知寒冷。这样一来,日日变化,日日是好日。
佛陀说人生无常,在此之前,我也常用“无常”二字来归纳人生的本质特点。
但是,当领悟到面对痛苦的第四层级后,我忽然明白了对于“无常”,我们其实还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据说这句话是出自宋朝禅宗大师云门之口。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起起伏伏的,没有谁的人生会是一条持续上扬的直线,坎坷波折当然不可避免。如果我们心里始终存在好与坏的对立,那么就会时而快乐,时而痛苦。
相反,如果模糊了这种对立,我们就可能进入“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的心灵境界。
如果我们对遇到的每一种生活境遇,总能说出“好”“欢迎”,比如,面对人生的低谷时,我们平静地说出“欢迎你,生的低谷”,那么,我们慢慢就会感受到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宁静、喜悦和自在。
同理,在面对生命中的病痛时,如果我们可以把它们不视作问题,而视作旅程,那我们就会进入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日日是好日”的心灵状态。
说是这样说,但我相信当我们遇到生命中的各种波折或生病时,依然会不自觉的陷入烦恼与痛苦。
这时,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当遇到这样的情境时,我们也许就可以提醒自己 - 这是一段与之前不太一样的旅程,在这段不一样的旅程中,我可以做的是去体验它,体验它与之前生活的不同。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就放松了不少。
这时,我们就不会再用身体的不舒服与精神的紧绷或焦虑对自己进行双重伤害了。
是的,生病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段生命中的旅程。
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生命自然会开出另一种不同的花儿。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