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课文学写作

文摘   2024-11-14 17:04   天津  

妙用课文学写作


20241115



     妙用课文学写作

江苏  朱明清  陈淮高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要想使教学真正落脚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该树立“向课文学写作”的观念。所谓“向课文学写作”的读写结合策略,不同于短期的、随学随用的读写结合策略,而指的是长期的、有系统的,着眼于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的读写结合策略。

关键词:单元主题;读写任务群;主题阅读选文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习任务群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为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这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可见,读写结合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仍然需要重点关注。笔者结合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实践,认为教材不仅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资源,还可以成为写作教学的资源,要想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落脚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该树立“向课文学写作”的观念。应将课文的中的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提炼出与课文灵魂有密切联系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写作训练点,开发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的读写任务群,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向课文学写作”的读写结合策略不是短期的、随学随用的读写结合策略,而指的是长期的、有系统的且着眼于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的读写结合策略。

1

依托教材“单元主题”,有效开展读写任务

比起在每一篇文章中寻找一个独立的读写结合点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更倾向以单元为整体,从单元主题角度出发,提炼出基于文本特点的读写结合点。统编教材单元多以同主题组织课文,为我们以单元为依托展开读写结合实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以八上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属于“活动·探究”课型,教材安排了三个任务:任务一,新闻阅读《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依托单元写作目标,我们设置了“我是通讯小能手”读写任务群,将学习任务设置为学会写一则消息及学会使用“分解法”,并且把这样的读写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训练点,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

向《消息二则》学习根据新闻内容提炼导语并且学会使用“何人、何事、如何”的结构给学校热点事件写导语;向《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学习消息写作的“倒金子塔结构”并给校园第34个教师节活动写一则消息;向《“飞天”凌空》学习新闻特写的分解法,并运用分解法,报道校园运动会你最感兴趣的一项比赛。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将读写任务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养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反馈评测中,每一次语用训练都有符合当日训练任务和新闻基本要求的评价标准,学生只要完成支架,就能够拿到满分,既给出正向反馈,激励写作,又能给出写作进步的路径。

通过循序渐进的读写任务群推进,学生能够写简单的消息并且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如某学生在运动会新闻报道中运用“分解法”这样写跳远,“我深吸了两口气,仿佛在为这场演出做着最后的准备,气氛紧张到了极点,空气似乎凝固了一般。我张开双臂,心中的一切杂念都被风吹得不知何处。跳啊!拼尽全力!双臂从天空中飞速冲下,整个人像一个蓄满力的弹簧一样,用力一蹬。转瞬间,我仿佛鸟儿一样自由地在空中飞翔,金色的阳光为我铺满了前行的道路,让我奋力地向前,不顾一切,只得与那风儿相遇。跳啊!拼尽全力!展腹,收腿,一气呵成。骄阳下的微风与我撞了个满怀,我不客气的迎着,心房里是独有的炽热。“砰”的一声,稳稳地落地。怀着略些忐忑的心看向脚下,那座宏伟的高山已然被我越过,留下的尽是绚彩斑斓的回忆”,将连贯的跳远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落地三个步骤,将几秒钟的过程生动形象地百字画面。在这一单元,学生在蕴含着消息创作、新闻特写、事件通讯这些不同学习元素的读写任务群中学习写作,在日常化、趣味化的写作情景中进行写作,在随文而写的写作体验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

打通教材内部连接,有序构建读写任务群

在以单元为范围展开读写学习任务实践时,并不是每一个每一单元都能找到贴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读写结合点。这就需要教师有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能够将同类型的文章归类到一起,按照层级要求有序构建读写任务群。

以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处理为例,笔者所在的语文组经过研究决定自主建立“至爱亲情”读写任务群,将第二单元的《回忆我的母亲》、第四单元的《背影》整合到一起教学,并联动七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怀念》《散步》。任务群首先分析这些课文的共同特点——借助最能凸显人物形象特征的故事如“背影”“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等来表现至爱亲情,再结合学生亲情类文章写作的通病——素材老套、缺少细节描写等问题,决定本单元的读写任务定位为“学习亲情文章如何进行选材”及“学会细节描写”两方面内容。

教师在进行教材处理时根据读写训练点安排课堂教学重点,如将《背影》定位为“主题型文本”,无论是普通的一线教师还是特级名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多关注其主题价值,在阅读中感受“父子情深”、重点分析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于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如王君老师教学《背影》主要引导学生用矛盾分析法探究难道文章的主题,认为本文“由一声一声的生命哀叹组成的,由一粒又一粒的生命泪珠组串成的,它传递着生命的告别,告诉我们生命走向衰颓和灭亡是必然”;韩军老师则认为文章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由此展开主题教学。

《背影》的读写结合教学除了去关注父子情深、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外,带领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品味欣赏其中的语言之美,学习语言表达形式,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达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学生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写父爱要特写背影,写背影要借助一系列动作描写等,旨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并学会“以物串珠”写作笔法以及细节描写。如,在读写课型中学生会关注到《背影》的写作结构,开头:设疑——点“背影”;中间:叙事——引“背影”(有刻画“背影”、有惜别“背影”);结尾:照应“背影”。

除了课文教学之外,“至爱亲情”读写学习任务群里还安排了四篇同主题的课外拓展阅读——《父亲的自行车》、《母亲的桑树》、《母亲的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学习与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发现出本单元亲情类文章在选材上一个共同特点——以物串珠,并且尝试着用这一发现去指导自己的写作。《妈妈的厨房》、《爷爷,葡萄藤,我》、《母亲的苹果》、《爸爸的村庄》、《外婆的桑树》、《母亲为我亮起的灯》、《妈妈的爱是一句句的唠叨》、《奶奶的祷告声》,单从学生作文的命题上看,学生已经在“至爱亲情”读写实践中明白了在表达至爱亲情时要聚焦到一点上“借物”写亲情,这样一来写作素材便避免了老套、雷同。

3

补充主题阅读选文,全面提升读写能力


 “教师不仅使教材的使用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所以,教师不只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更应该成为教材主动的建设者和编制者。” “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教师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向课文学写作”这一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具体实践时,不仅仅用全用透教材所提供的课文,教师可以根据某个读写任务的实际需要自己选择一些同主题的文章,帮助学生学习并有效运用某个读写结合点。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主题阅读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将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以及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课外阅读内容组成一个大单元系统。如果把单元主题比作一根藤,教材中的文章、课外搜集来的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就好比藤上的瓜,这样的教学密度高、容量大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架构和思维重组。”以九年级上册为例,在充分运用教材教的基础上,完成教材的写作任务的同时,我们结合单元主题安排了“风土人情”“推陈出新”“万物有灵”“自我成长”“人间百态”五大读写任务群,每一个专题配备2篇名家散文,1篇同龄佳作,助力于学生进行系统的读写能力训练。如研究九上第一单元《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设置了“风土人情”读写任务群——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写出家国的诗意美:任务一,推荐了两篇名家作品,冯雪梅《北京的胡同》、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和一篇学生佳作《经历是一种收获》;任务二,在充分阅读同主题文章的基础上,关注淮安的某种风土人情,以“寻常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并在本次写中活动后推出写作小报,展示优秀作文。

在开展读写任务群的过程中设置三次读写活动,学习课文是第一层读,欣赏名家作品和同龄佳作是第二层读,“学——写——展——评”中的反馈评测是第三层读。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增加了阅读量,也在由随文写作到单元大作这样系统的读写任务群训练中,循序渐进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通过有层次的写作训练,有效仿写,最终达到游刃有余,自由创作的理想境界。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如是说。我们的语文课程要想达到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目的,就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诵读、学习大量经典的教材课文和助读范文后,能够拓宽写作视野,提升写作能力,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1】王君.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再读《背影》.中学语文教学(初中)【J】,2011(11)

【2】韩军.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语文教学通讯【J】,2012(1)

【3】顾之川.教材使用的艺”. 中学语文教学(初中)【J】,2015(8)

【4】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课程.教材.教法【J】,2016(11)

【5】刘宪华.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与思考.人民教育【J】,2013(13-1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审美工场:统编教材语境下育人生态的深度探索”(编号:D/2021/02/33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年第8期,欢迎订阅,鸣谢!作者分别系“淮安市陈淮高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与领衔人]

作者简介:

朱明清,淮安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一级教师,区骨干教师,曾获“一师一优课”部优、省优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得市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敬请您关注公众号"安东之子","安东之子"是《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作文合唱团》《语文报》《鲜素材》《学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读写天下》《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学习报》《学习周报》《中学生阅读》《新锐作文》《三悦文摘》《佳作》《初中生》《漪涟》等报刊的采稿基地,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用稿来源地!敬请您转发,欢迎您关注,更欢迎大家赐稿!真诚地感谢您,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安康!(赐稿邮箱:1506669337@qq.com)

安东之子
教育交流 文学爱好者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