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刘国器
王凤山1977年为马三立捧哏说相声后,有时候他在前面还要唱一段快板书。有一天开场是快板书《绕口令》,攒底是马三立、王凤山的相声《相面》。
马三立看完王凤山的快板书后说:“你拿《十八愁》(绕口令)开的场,哈?这《十八愁》有两个版本你知道吗?”王凤山答道:“我知道,一个老的,一个新的,以前我唱老的,打有了新的我就不唱老的了”。马三立说:“这新、老《十八愁》都是谁写的知道吗?”王凤山答:“虽然我都会唱,我还真不知道谁写的。”
马三立这才把新、老《十八愁》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十八愁》绕口令从清代就有,当时只有“十愁”、“十二愁”,出自第二代相声艺人徐永福之手,经几代艺人充实、修改而逐渐形成,这就是老《十八愁》。
1953年,马三立是天津广播曲艺团的相声演员,团长问,马三立会不会《十八愁》时,马三立答道会是会,不愿意使,因为十八个主体哪个范畴的都有,有东拼西凑的感觉,且主谓不搭配,牵强、欠妥之处甚多。在团长的激励下,马三立立下军令状,用一周时间写出一段新的《十八愁》。一周后,马三立不但写了出来,而且与张庆森还搬上舞台录了音。
新《十八愁》的主体都是大家熟悉的动物,所愁的内容除了本意之外,大都有寓意的一面或双关的含义。如“狼愁野心不改耍滑头”、“象愁脸憨皮又厚”等,令人深思,并且有回味的余地。
马三立说到这里,问王凤山:“新《十八愁》你从多咱开始唱的?”王凤山答:“我从济南来天津前夕,1955年吧。”马三立说:“那就对了,我1953年写的,新《十八愁》我写的你唱,早就合作了,这是第一次,现在咱们搭伙说相声又合作了,这是第几次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二次了。”王凤山笑着说道“我今天才知道,咱爷俩搭伙这是第二次合作了。”
作者简介
刘国器,男,汉族,1948年1月出生于天津东门里,大专学历。著名相声演员,曲艺作家,曲艺理论家,历任中华曲艺学会理事等职。笔名师念再,艺名刘瑛璞,师承赵佩如。自幼酷爱曲艺艺术,多年来致力于曲艺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曾参与编纂《天津曲艺史》、《中国曲艺志(天津卷)》、《相声大词典》,著作有《笑料中的修辞学》等,相声作品有《巧对天津地名》、《津皖情》、《节约用水》等。收有徒弟五名,分别是常高涤(常骋)、王高鸿(王玉震)、黄高涌(黄业升)、张高涵(张沈安)和李高滢(李桂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