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絮语 | EP4. 《繁花》不是繁花本花了,王家卫还是墨镜王本王吗?

文摘   电影   2024-01-30 09:15   上海  


友人絮语

播客简介




在充满喧哗与骚动的世界,我们想要共建一种由影视作品、书籍和交谈构成的智性生活。将女性的视角延伸到具体的生活经验中,拓展一种女性主义的生命图景。用微小反抗直面根深蒂固的墙,以中间道路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裂缝。

本期主播

我们是谁




梦君:巴黎三大电影系,前海外版权从业人员,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小红书《梦的精神角落》。

晓碧:巴黎一大电影系,前影视制作从业人员。公众号《只言片语》。

写在前面

讲了什么




电视剧版的《繁花》一经播出,就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本期播客,我们以王家卫影迷的视角,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这部剧的看法。

我们首先比较了小说、舞台剧和电视剧三个版本《繁花》的特点。如同剧集一开始播出就遭遇到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从“质疑到上头”的过程。面对珠玉在前的舞台剧改编,剧版《繁花》的改编思路和基调在前期也遭受到了不少批评。我们列举了文学影视改编的案例,讨论了导演对文本阐述的自由度。

其次我们各自吐槽了《繁花》中不喜欢的点,包括改编的疑云、内容的转向、表达和主题上的割裂。短暂的吐槽过后我们从视觉风格、空间还原、音乐的使用、剧情设置、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表达了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独具风格的视听语言和细腻的人物刻画作为王家卫的招牌,依然被复用在《繁花》中。“下凡”的王家卫为广大的国产电视剧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点燃了人们对那个逝去的年代的热情,掀起了一股全民怀旧的风潮。

虽然繁花已经不是繁花本花了,王家卫还是墨镜王本王吗?我们在这期播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Part 01



三版《繁花》感受

大家好,我是梦君,我是晓碧,欢迎来到友人絮语。


晓碧:这期我们的主题是最近大热的由王家卫导演的《繁花》。随着《繁花》的破圈,黄河路上的人潮汹涌,上海播客届谈论《繁花》的也非常之多,我们俩个作为base在上海的非上海人则会更多地从王家卫的影迷的角度谈论这部剧集。我是看过小说和剧集,梦君你是分别看了小说、话剧和剧集。那咱们就先来聊聊这三版的感受吧。


梦君:《繁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小说。我记得它出版的时候我刚到法国。每天晚上看这本书可以看到凌晨。我已经很久没有在中文阅读中感受到这样的阅读体验了。它的文本很接近古典小说,其实中国的小说传统是没有很多心理描写的,口语是表达的唯一工具。但是经过语言的改革,加上国外译本小说和一些现代性的影响,这种传统就失落了。《繁花》可以说是重返了这种话本传统,语言细密交织,好像一张大网一样将人世间的种种美好和不堪一把打捞。正如书中姝华所引用的穆旦的诗:“静静地,我们拥抱在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里...”其实《繁花》就是一个被语言所照明的世界。


晓碧:嗯嗯,小说我也是非常喜欢。刚开始读的时候需要适应一下金宇澄老这种将上海话和书面语言杂糅的独特的语言风格,但是一旦适应了,阅读起来是非常流畅的,我也是花了3-4天的时间一口气读下来的。姝华这个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后来去到东北插队,生了三个孩子,后来人疯了,她的命运实在是悲凉。因为你是看过话剧的,要不要讲讲话剧的改编是什么样子的呢?


梦君:好的。巧合的是我是和我当时在巴黎的室友一起去看的《繁花》舞台剧。其实我看之前没有抱很大希望因为我感觉视觉很难呈现文本那种华丽和繁复。但是看完之后真的被震惊了。首先舞台剧版本很还原,年代上没有删减,也保留了平民视角。


晓碧:话剧中有保留沪生,阿宝和小毛三个男主角吗?

梦君:没错,而且女性角色也是百分百保留。

晓碧:还蛮难想象话剧的版本是什么样子的。好期待啊!今年有机会我也去看看话剧版本。


梦君:真的也是很出乎我意料的。如果说电视剧版的繁花偏向个人奋斗史,基调还是昂扬向上的,忠于原著的舞台剧则是一副众生浮世绘,底色难免悲凉。因为在文学传统上,《繁花》是接近于《海上花列传》这一派的,觥筹交错背后是曲终人散。其次在文学层面,戏剧作为一种更接近文学的体裁,台词通常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繁花》的舞台剧可以直接借用书里的台词,因此非常优美动人。同样的话,可能让电视剧讲出来就很别扭。最后在视觉层面,舞台剧的置景和场景转换也很棒,很流畅地链接起了不同时空,效果不亚于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总之如果你是《繁花》的书迷,一定不可错过它的舞台剧版本。


晓碧:嗯,那咱们还是说回《繁花》的剧集改编吧,王家卫其实在先导片中解释过他的改编思路,作为影视导演,几乎是不可能还原《繁花》足本的,那王家卫的方法就是把剧集做成对原著的补白,他想呈现的是阿宝从工人如何变成时代弄潮儿宝总的,也就是原著中没有提及的部分,就像王家卫改编自金庸的小说的《东邪西毒》,也是对原著的补白,讲的是东邪西毒北丐的前史,他们年轻时候的情爱和悲欢的故事。


梦君:是的,没有想到王家卫导演感兴趣的是这一个点。


晓碧:哈哈,其实这也是一个取巧的办法。在影视改编中“一流文学作品改编成二流影视”是很常见的,比如许鞍华导演改编张爱玲的《第一炉香》;也有很多二流小说改编成一流的影视作品,比如科波拉的《教父》;比较难得的一流文学改编成一流影视,像李安改编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和张爱玲的《色戒》,算是非常成功的,但李安也不是亦步亦趋照原小说拍的,而是精准把握了原著的精神气质。所以我个人觉得争论《繁花》剧集有没有还原小说原著没有太大的意义。那我们这期播客也是把《繁花》剧集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创作来探讨的,也会涉及到《繁花》小说中的一些精神气质的传达。


梦君:是的,我记得这句话是“只有二流的文学作品才能改编成一流的影视作品”哈哈哈哈,比如前几年大热的《以我的名字呼唤你》,原著就是畅销小说,绝不可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什么名。包括我认为陈凯哥最好的电影《霸王别姬》,是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原著其实也是通俗小说,当然写得是很好的。可能这还是说明了不同艺术媒介各有所长。在购买版权的情况下,导演当然是有权利对文本做出自己的阐述的。话说关于《繁花》的改编,还有个小八卦。据说当时娄烨也接洽了金宇澄老师,金老师说不好意思已经在和王家卫接洽。然后娄烨就说了一句:“给我的话,我能保证很快拍出来。”真的好好笑。


晓碧:哈哈哈哈,王家卫不负期待,花了十年。但是我还是觉得王家卫是适合拍《繁花》的,我小时候看张爱玲,后来当我看到王家卫的电影时,我感觉王家卫就是影像版的张爱玲啊,王家卫电影视觉上的华丽跟张爱玲文字上的华丽很接近。当我看到《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和梁朝伟站在一堵墙前扮演戏中戏的游戏时,我就在想这不就是《倾城之恋》小说中白流苏和范柳原靠着的那一堵墙嘛!张爱玲写“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范柳原和白流苏靠着这堵墙说一些什么“死生契阔,地老天荒”之类的话,梁朝伟和张曼玉也靠着这堵墙谈着不清不楚的恋爱。我觉得拍上海故事,王家卫真的很适合。


梦君:没错,很难想象娄烨来拍《繁花》,虽然他的电影我也是很喜欢的。论及审美的连贯性上,如你所说,王家卫、《繁花》、张爱玲、《海上花列传》和《红楼梦》是一脉相承的感觉。


晓碧:娄烨拍的话可能现实主义感会更强一些。



Part 02



《繁花》吐槽大会

梦君:嗯嗯,而且视觉上说不定是灰扑扑的风格哈哈。那聊完改编,我们来聊聊《繁花》电视剧吧。


晓碧:嗯,我们就先聊聊剧集中我们不喜欢的点,然后再各自聊一下喜欢的点。我们都不太喜欢商战的部分,尤其是强慕杰这个人物出场之后的情节,分分钟想快进。强慕杰跟玲子这一段有杰克苏和玛丽苏的腐旧气息,强总为了玲子把阿宝当作情敌,跟阿宝势不两立这种桥段,太难以忍受了。其实完全可以是强慕杰和宝总的炒股商业逻辑不同,加上深圳帮A先生那段落败的前因也足够了,不明白编剧这里为什么要加入“霸道总裁爱上我”这种情节。


梦君:是的,除了强总这条线太单薄,充满玛丽苏的功能性。此外我还又要说到我们上一期聊曹保平电影里巧合的问题。当看到玲子的老相好是强总的时候,我真的忍不住吐槽,怎么,当年去日本的中国人就这么四个是吧,怎么样都能遇见?


晓碧:是啊!太强行按头玛丽苏了。还有大结局,我觉得故事停留在1997年阿宝去香港在出租车上那段就可以了,故事就停留在“那一晚无数人见证历史,但原来与我约定的那个人没能看到这一幕”,还有些余韵。但是后面紧接着在浦东川沙金灿灿的田地里,宝总旁白说道“生命之树循环往复,我们知道自己在每个春天会开出什么样的花,也知道在秋天一定不会结出什么样的果,但我们依然会期待下一个冬去春来。”就结尾这2分钟,我的妈呀,你懂吗?!我一瞬间以为我在看《舌尖上的中国》,哈哈哈


梦君:哈哈哈哈可能是暗示着地产时代的来临吧,但确实这个基调,太那味了。其实这也是我不喜欢《繁花》最大的点,就是它的改编问题。如果你说有审查原因,《繁花》的舞台剧又特别还原。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有两段历史是被反复书写的,一段是我们“站起来”,一段是我们“富起来”。这两段历史的作品真的太多了,我真的没想到王家卫也要来掺一脚......


晓碧:哈哈哈,王家卫和主旋律确实不太搭…《繁花》剧集割裂的一点也在于此,既想表达人物命运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后逐渐走向飘零和离散,这也是《红楼梦》的主题,但是跟所谓“何其庆幸,生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主旋律缝合在一起,造成主题上的割裂;同时王家卫作品中的男主角从来不是打怪升级的爽文大男主啊,而是边缘的、自我放纵的、最终迎来自我毁灭式的结局,即便是《一代宗师》叶先生也是被迫移民到香港,背井离乡,孤独一人,很难想象这样的男性角色会成为《繁花》中宝总这样的大风大浪中的弄潮儿,这是人物创作上的割裂。这种割裂可谓是剧集的遗憾。


梦君:对对对,所以我对《繁花》的感觉是,技术上还是王家卫,但内容上已经不完全是熟悉的王家卫了。


晓碧:嗯,回想一下《繁花》中的时间线,线性铺陈的话就是1978年工人阿宝与雪芝相恋,随后雪芝赴港结婚,两人分手;1987年,雪芝离婚回沪,与当时仍未发迹的阿宝重逢,刺激阿宝奔赴时代列车。随后,阿宝请来爷叔坐镇,入住和平饭店,炒股外贸两条腿走路;1988年,阿宝先后认识汪小姐和玲子,1993年,李李来黄河路开至真园,三羊国产名牌大获成功;1994年,宝总推动服饰公司上市。从阿宝到宝总,再从宝总回到阿宝,也就7年的时间;至真园从红红火火到关店不到两年;而三羊牌从中国名牌到最后的落寞也一年都不到。所谓弄潮儿,其实没有人弄得过时代。我觉得这点也是《繁花》的表达。让我想起了《美国往事》,雪芝之于阿宝,正如Deborah之于面条,但是相比《美国往事》中对美国梦的残酷揭示和辛辣讽刺,《繁花》这段“上海往事”,确实是怀旧大过于批判。但是怀旧本身也有力量,人们对于曾经繁花似锦的怀旧,同时反观现实,但是观众不响。


梦君:嗯,但是我觉得怀旧是不是也有点美化。这并不是一部主打批判现实的作品,这也从来不是王家卫的风格。《繁花》的小说也不是批判现实的作品,阿城评价说是“自然主义”写法。就是只呈现、不批判。然而正如没有绝对客观的视角,选择什么呈现以及如何呈现,这背后本来就体现着一种态度,“不响”就是一种态度。但是我感觉电视剧版本的繁花,其实响得挺噼里啪啦的哈哈哈哈。两三个配角也许会失落,但宝总作为一个绝对主角,还是开了金手指,准确踩中时代的每一个风口。退出和平饭店只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麦田中笑又预示着他将成为地产大亨。就像武侠剧里拥有金刚之身的大侠,怎么也打不死。这种类型化的处理,让人觉得很不真实,也没有回味。


晓碧:嗯嗯,可能也是各方角力的结果。就像剧里宝总说的,“这是宝总两个字的代价。”可能王家卫到了这个阶段,要平衡和顾及的力量也蛮多的。吐槽的部分就先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还是各自聊聊这部剧喜欢的点。我们打算从视觉风格、空间还原、音乐的使用、剧情设置、人物塑造这几点来聊。


梦君:嗯嗯好的。


Part 03



《繁花》表彰大会

  • 视觉风格

晓碧:就视觉风格来讲,《繁花》是很王家卫独一份的。《繁花》从时间上看经常是下午和夜晚,几乎没有国产影视剧中常见的那种清晨朝阳中的城市的转场,而往往是黄昏余晖中的黄浦江。这跟王家卫的工作方式有关,他通常是上午写剧本,下午开工,一拍就是一整晚。当然,这也是王家卫的风格,他是导演中的视觉风格大师。这种视觉风格也不是纯粹为了装酷,而是跟创作上的表达息息相关。我经常觉得王家卫的作品是属于夜晚的,他擅长的是私密的、暧昧的、粘稠的情感。


梦君:其实在剧作层面,感动我的点比较少。我看完其实回忆不起什么“戏剧冲突”,如你所说,商战的部分中规中矩,也有点类型化的。但是全剧传达出的一种情绪,是很独特的,很少在电视剧中看见的。这一点的塑造和王家卫经典的视听风格是分不开的。比如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伦勃朗”打光和单机拍摄,让画面充满一种精心布景的油画感。这种很有质感的光线,在国产剧中真的很少见,近几年国产剧都是模仿韩剧那种大白光。反观欧美剧,打光是比较强调暗影的,我记得有一次逛豆瓣,还看见有人吐槽说这几年的欧美电视剧怎么看都看不清。(笑)。


晓碧:比如这几年Netflix的大制作《王冠》,就是这种打光风格。


梦君:嗯。还有经典升格镜头、大俯拍、抽帧、前景和镜面的运用。这些元素一出来,你就知道这是无可取代的王家卫。我记忆很深的一个镜头,是最后快结局的时候,李李和宝总相遇在楼梯间,《2046》里梁朝伟和巩俐也有这样的楼梯相遇的镜头,营造一种狭路相逢的感觉。《繁花》里用了一个俯拍镜头,李李穿的那件貂皮大衣裙摆两次旋转,从上往下看像一朵花。真的是太美了!


晓碧:嗯,那个镜头我印象也很深刻,我们学电影的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镜头中越显眼的就越重要,信息量也越大。话说李李和宝总这是最后一次见面吗?这个转身拍的这么华丽是因为剧情上这也是“李李的转身”,感觉那时候她要亲上宝总了,但是宝总“不响”,李李凝神看了看宝总,然后就转身。紧接接着她就把至真园卖给了强总,那时候相当于卸了宝总的一条腿,而宝总和李李的这段情也就不了了之。


梦君:是的,是最后一次见面。那种欲说还休、缱绻纠缠的氛围,真的非常王家卫。除了俯拍也用了手部和脸部的大特写,虽然两个人脸离得很近,但始终有距离。李李转身了两次,貂皮大衣的裙摆像花一样收缩又绽开了两次,其实能看出一些犹豫在的。但最后一个手部特写,看到她还是抽出了手,很决绝的样子。这套动作设计就像两个人在跳探戈一样,进进退退,但最终戛然而止。


晓碧:是的,王家卫视觉上的华丽是服务于叙事的。


梦君:还有一个情爱镜头,也是王家卫比较爱用的逆光镜头,就是宝总和雪芝第一次接吻。两个人吻上那一瞬间是逆光,根本看不清两个人的脸,但是镜头滑落至两个人的手,紧紧掐住彼此腰部。感觉王家卫很喜欢用手来表达一种情欲氛围,在《爱神》里也是。


晓碧:我听了《繁花》相关的几期播客,讲到联合导演李爽和程亮刚刚进组的时候,王家卫让他们在身边跟了一段时间,学习和适应他的工作方式;摄影师也是,跟着鲍德熹老师学习打光和摄影的部分,就很有传统手工艺行业中师父带徒弟的感觉,包括他们剧组的飞页,根据拍摄情况随时调整剧本,这些都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工作方式。包括单机拍摄也体现了手艺人的那种工匠精神,这点我觉得是可贵的。


梦君:对,这种拍摄方式对演员、对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都是加大了的。真的是“慢工出细活”。


  • 空间还原

晓碧:还有就是空间的设置上,正如爷叔反复强调的,黄浦江和苏州河一头清一头浊,分别代表了上海的面子和里子;黄河路和至真园代表的是90年代创业的万千繁华,进贤路和夜东京则代表上海更市井生活的一面,也象征着宝总和阿宝的一体两面。最初我也觉得黄河路真的这么繁华吗,霓虹灯闪烁是不是太夸张了,后来看到美术的访谈,知道剧组几乎是一比一还原了当时的状态。


梦君:我记得在《繁花》的幕后访谈里,王家卫说他还原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黄河路,因为现在的黄河路真的很普通。他还原的是黄河路给当时的人造成的心理感受:那就是金碧辉煌,车水马龙。


晓碧:嗯嗯,王家卫很擅长营造都市空间。除了黄河路和进贤路,宝总住的和平饭店与陶陶卖海鲜的牯岭路,吃排骨年糕的云南南路,也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代表着上海所谓高大上和市井共存的层层叠叠。李李和宝总走来走去的桃江路,又有些《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和梁朝伟的味道,但人物底色又不太一样。


梦君:嗯,我感觉是通过空间的设置表达了人物的状态,人物在不同空间里穿梭,串联起不同的关系,平面的就变成立体的了。


晓碧:在力图还原90年代上海的都市空间的同时,《繁花》在空间营造上是虚实结合的,比如阿宝失恋后在公交车上,人物所处的物理空间成为心理空间的映射,如王家卫以往电影人物在都市空间中无根的漂浮状态,不知身处何处,不知今夕何夕,这使得王家卫的人物能超越其所在的时空,让观众深度共情人物的情感状态。


梦君:嗯。王家卫一直是个美术狂人,对置景、道具的还原度要求很高。其实你刚才提到的空间还原,也是金宇澄老师力图在《繁花》小说里呈现的,小说里有很多街道的插图都是金老师自己画的,就是他记忆中上海的模样。通过这一点,可以感受到小说作者和导演在表达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音乐使用


晓碧:其实艺术家还原的就是主观的记忆。除了视觉风格以外,《繁花》中音乐的使用也值得聊一聊。王家卫擅长用音乐叙事,通过音乐把宝总和雪芝、玲子、汪小姐的关系说的很清楚了。也传达了王家卫非常钟爱的“男女之事,源自天时地利,差一分一厘,就是空门。”这个主题。14集中,宝总第一次到玲子家时,玲子家的屋顶总是修不好。宝总坐在屋顶上想着蓓蒂,玲子在窗前看着宝总,这段音乐用的《一代宗师》中梅林茂的《Sorekara Epilogue I - Kokuhaku》,让人想起来宫二和叶先生的关系,叶先生那句,“我们之间本来就没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缘分而已。”这也是宝总和玲子关系的写照。


梦君:哦,我感觉到这部戏很多音乐都是王家卫复用之前电影的音乐,但确实没有注意到这一段。


晓碧:还是14集中汪小姐和宝总的错过,阿宝跟雪芝的错过,用的音乐都是张学友的《偷心》。1987年,阿宝跟雪芝在上海重逢用的是《阿飞正传》的音乐《Jungle Drums》,暗示阿宝成为旭仔一样的放纵式的人物。


梦君:嗯嗯,上海话里的阿飞好像是个不好的词,就是小混混那种感觉。


晓碧:到了16集,玲子跟阿宝在东京相识相遇,用的是《东京爱情故事》的《突如其来的爱情》,暗示莉香对完治孤注一掷的炽热的爱。1993年,宝总和雪芝香港重遇,用了是温兆伦的《随缘》,这首歌曲持续到汪小姐独自坐在车间屋顶凝神静思,借用歌曲表达了阿宝和雪芝,宝总和汪小姐这段情终将随风而逝。


梦君:嗯你这么一说,感觉音乐真的在他的电影里充满涵义。其实音乐是王家卫电影的另一个特色,每次看完他的电影我都会去搜原声来听。如你所说,音乐除了充当着叙事功能,同时它也是一种美学手段。声音和画面的完美和谐是他电影的视听风格如此成功和独特的原因,比如在《花样年华》里,人物的身体和音乐以及画面形成了完美的节奏,电影因此充满律动,视听享受到了极致。


晓碧:对,《花样年华》就是一曲两个人的华尔兹,你来我往,循环往复。梅林茂的Yumeji‘s theme出现了7次。


梦君:但是这次好像他在音乐上的一个争议,就是片头曲实在是太像《继承之战》的片头曲了。而这一次,导演好像放弃了曾经大量使用的外国音乐的配乐,改成了粤语金曲,可能这就是那个时代大陆的印记吧。


晓碧:嗯嗯,是的,使用音乐营造出特有的时空感也是王家卫的一大特点。《繁花》中使用大量的粤语金曲能唤起观众对90年代怀旧的记忆。就像在《阿飞正传》《花样年华》中,王家卫使用了一些南美的音乐重塑60年代的香港,因为当时香港的餐厅会经常播放南美的音乐。


梦君:嗯嗯。这么说来音乐在王家卫的风格塑造里的作用是特别大的。除了在表意上的作用,音乐也有表情的作用。在人物塑造上,音乐也是常常充当一种人物的“内心独白”。比如汪小姐和那首王菲的《执迷不悔》,完全就是人物内心的写照。电影画面无法显化出人物的心理世界,但是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则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晓碧:嗯嗯,还有汪小姐创业之后好几次出现Beyond的《光辉岁月》,还有《我的未来不是梦》,还能激情澎湃的。而当结尾汪小姐与金花告别,汪小姐与范总的江湖再见都使用了《再回首》,真的达到了王家卫在先导片里说的“似曾相识,热泪盈眶”。剧中的那个年代大概就是我们父辈奋斗的那个年代,这些音乐挺让我代入那个年代的。我想起来我爸爸在90年代初也买过几件梦特娇,几千块一件,我后来还问了一下我爸爸,当时他们就觉得花出去的钱都会赚回来的,那时候真的是一个昂扬向上的年份吧。


梦君:是的,这个时候感觉音乐除了烘托气氛,其实还起到类似旁白的作用,是一个对人物状态的注释。好的影视作品必定离不开好的音乐,王家卫无疑是一个善于运用音乐的导演。


  • 剧情设置

晓碧:聊完了视觉和音乐,我们可以聊一聊《繁花》的剧情。我开始觉得好看是从第8集和第9集开始,闪回到1988年汪小姐和阿宝相识相遇的前史开始,阿宝和汪小姐因一张邮票结缘,和小宁波因一张外贸订单结为合作伙伴,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让人代入感很强。


梦君:这个集邮的桥段,我感觉是没有呈现的六十年代的唯一线索,有点小布尔乔亚的感觉。


晓碧:还有小宁波跳苏州河,阿宝跟着跳了下去,然后俩人结成合作,抱在一起!还有阿宝和小汪在和平饭店过元旦。情感的能量特别动人,会感觉那个年代真是充满希望的啊!看得热血沸腾。尤其阿宝隔着玻璃望进去的那颗镜头,让人想起《花样年华》中“那些消逝了的岁月 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 ” 就很王家卫!


梦君:剧情上,我就是一种从质疑到上头的状态。电视剧本来就是对书的“魔改”了,就是我们题目中说的,繁花已经不是繁花本花了。但剧情上,我甚至觉得有些桥段甚至一点都不“王家卫本卫”了。比如一些诙谐桥段的出现,我都甚至觉得有一丝周星驰的影子。宝总为李李搬救兵请来香港厨师那一段,那种展现食物的方式,我真的想起了周星驰的《食神》。还有你提到小宁波跳桥,那种夸张和幽默感,其实在全剧中很多,比如范总就总是出洋相、魏总也是个谐星角色。在剧集结尾魏总想买机票,却一不小心揍了宝总派来帮他的人。送飞机票的路上又被车撞了,结果发现是自家老爸的货车。这种漫画式的“抖包袱”,真的有几分“无厘头”,充满喜剧感。我觉得这是让我觉得很惊喜也很上头的一个点。


晓碧:哈哈哈,我真的蛮喜欢这些喜剧段落的,感觉王家卫应该也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毕竟他是《东邪西毒》拍不下去,就和刘镇伟搞出了一个《东成西就》。范总这个人物我真的挺喜欢的,董勇老师演得太好了,好几次我流泪都是他和汪小姐的戏。


梦君:对,不得不说王家卫调教演员有一手,我感觉这部剧的演员真的贡献出了职业生涯里最好的状态。人物的华彩完全弥补了剧情上一些“行活”的流水线感。


  • 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

晓碧:那就说说《繁花》中的人物塑造,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比较鲜明的特点。我喜欢的一组人物关系是爷叔、金花和汪小姐,有师徒传承的情结,也有历史的厚重感。爷叔是金花的姑父和师父,金花则举报爷叔投机倒把,导致他入狱,但又帮助爷叔避免了后来可以想见的更深重的苦难;金花是汪小姐的师父,汪小姐遭同事举报,下放车间后又决定自己创业,金花雪中送炭不止一次帮助了汪小姐。一本集邮簿从爷叔到金花,再到汪小姐,最后又回到金花手上,实在是百转千回。从镜头语言上,当金花说到是自己举报了爷叔时,光线透过百叶窗打到金花身上如同牢笼,说明了金花身上背负的黑暗的部分;第30集当汪小姐创业成功跟金花办公室告别时,阴影散去,变成暖光,暗示了她内心的释怀和救赎。还有爷叔帮助汪小姐写悔过书这部分,就不展开说了。


梦君:没错!人物塑造我觉得是王家卫的拿手好戏。所有的所谓故事,其实都是为人物服务。《繁花》如果没有王导这种对人物的细腻把握,那和《大江大河》这种故事区别也不大。正是因为他执着于对人物的刻画,所以故事生动、鲜活了太多。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有情有义,不管是看似四处留情但对每个人都重情重义的宝总,真诚实在的范总,蛇蝎美人一般的李李,甚至很符合偶像剧“傻白甜”的汪小姐,都让人觉得好立体。其实你仔细想想汪小姐这个角色,她对自己喊加油,你一点不觉得傻、不觉得侮辱观众智商。但是换做“鹿小葵”,大家就看不下去。这就是人物的魅力。而且《繁花》里的配角都很出彩,只有强总稍微脸谱化一点。


晓碧:嗯嗯,是的,放在国产剧里,汪小姐就会被写成傻白甜,玲子就是中年玛丽苏。范总代表了那个年代创业的厂长,他有自己的主题曲《我的未来不是梦》;陶陶和宝总有兄弟情,他的主题曲是《我是一只小小鸟》;夜东京小分队有上海市井生活的有情有义,撕逼之后重归于好;葛老师这个角色还说了很多王家卫式的金句;还有黄河路老板娘组合,除了喜剧的部分,卢美林从黄河路老大到惨淡退场,也很不错,老板娘的命运也就是女性的命运,做老板娘的女性都是自己的码头,她们无人撑伞,靠吃青春饭,但终归会被淘汰,残忍落幕。领班三人组是小人物在上海打拼的故事,永远不服输,有热气腾腾的欲望,最后自己开了饭店。


梦君:是的,繁花可以说是一个很成功的群像戏。我觉得最神奇的是,其实这次的人物我感觉和王家卫以往电影里的人物是截然不同的。他以往电影里的人物可以说没有什么弧光,就是没有遵循好莱坞的套路,实现英雄化的转变。比如常见的好莱坞套路就是一个弱小的人遇到障碍克服障碍最终成为英雄,像《魔戒》、《哈利波特》之类。但王家卫电影里的人物都“要死不活”的,绝对不会成为什么英雄,都是很落寞的,成长也不那么明显。甚至是一条道走到黑走到死的人物。但这次《繁花》里几乎全员人物弧光超明显。不过因为导演的把控能力很好,对演员的指导很厉害,所以里面的人物哪怕是有点点套路和脸谱化,也是很让人动情的。而且你发现没有,《繁花》里其实除了强总,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每个人都是至情至性,有一种纯真年代的感觉。


晓碧:是的,情义贯穿了整部剧集,可以说宝总的腔调恰好在于他的有情有义,有大侠风范。


梦君:对,我记得萝贝贝也说过,《繁花》开篇很像武侠剧,开客栈的美艳老板娘、得到高人指点的男主角,还有单纯的“小师妹”以及不离不弃的“前妻”式人物。


晓碧:是哦!我最喜欢的就是王家卫最擅长的对人与人之间的私密情感的描摹。比如大家讨论的比较多的点,是宝总和雪芝、玲子、汪小姐和李李四个女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很多导演喜欢拍饮食男女,比如李安和王家卫都很擅长用食物反应人物关系。阿宝跟雪芝吃的是洪顺兴的大火锅,只能看到雪芝一半的身体,往往初恋的对象是模糊的但是刻骨铭心;而玲子呢,是给宝总serve一份泡饭,看着他吃,像一对母子,玲子是孤注一掷的单恋,是托底;跟汪小姐是吃排骨年糕一人一半,是青梅竹马,合作伙伴,拥有过炽烈的革命友情;跟李李一起吃涮羊肉。话说你有没有觉得一男一女半夜一起就个铜锅涮肉很暧昧?我自己是经常觉得两个人吃火锅一定是很亲密的关系才去吃的。宝总跟李李有缘无份,是无言的结局。把阿宝跟四个女性的情感拍得各有动人之处,而不会让观众举起打渣男的大旗,也是王家卫的本事(哈哈哈 )。


梦君:你的这个观察总结真的很到位,宝总与每一个女人的关系都是通过食物链接起来的。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真挚,却说不清道不明。但是这次电视剧播出,好像没有什么“道德洁癖党”在这里骂宝总“渣男。”在我看来王家卫是中国导演里最擅长拍男女情愫的,尤其是一种若即若离,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承诺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大都市里是很常见的,有个英文单词特别用来描述这种感情,叫“situationship”。就像是一种萍水相逢,蜻蜓点水。在王家卫的世界里,人们总是错过,总是遗憾,总是追忆,这种情愫其实和《繁花》的原著气质有点像的,不然书的开头也不会提到《阿飞正传》。 


晓碧:除了初恋雪芝,宝总对其他三个女人是江湖情义大过男女之情,而当女人们对宝总的男女之情大于江湖情义,向宝总摊牌时,这个男人又无法做出承诺,所以女人们就离开了他。剧中每个女性都是鲜活而富有魅力的,脚本是“新”的,全员单身,各奔东西。同时,女人们离开宝总都过得更好了,是否跟现在的“离开男人搞事业”叙事有关呢?至少女性观众看得蛮喜欢的,哈哈哈。


梦君: 我觉得这三位女性的放手,是很体面的。虽然恰好符合现在所谓的“大女主搞事业”的基调,但是反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女人,其实好像很少为男人“要死要活”过。哪怕所谓的传统女性,比如《旺角卡门》里的表妹、《阿飞正传》里的苏丽珍,对待感情也是那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态度,很有尊严。他电影里的事情好多都是上个世纪的,但是人物对待情感的态度充满“现代性”“都市感”,也许是因为香港和上海都是很老的都市了,比别的地方提前跨入“现代”一百年。


晓碧:嗯嗯,我觉得你说得很对,王家卫电影中的女人都很现代,好像都是职业女性,比如 《阿飞正传》里面的露露,她很直白地袒露自己的欲望,她爱钱,但又能对旭仔说出“我养你”这种话;哪怕旭仔不爱她,她还是追到菲律宾,我们完全不会说她是恋爱脑啊,她相当有主体性的,我们知道她就算是在菲律宾没找到旭仔也会照样活得艳丽四射的;《东邪西毒》里,张曼玉和林青霞在抚摸睡着的张国荣的身体;《爱神》中巩俐察觉到了张震饰演的小裁缝的欲望,也能化客体为主体;《一代宗师》的宫二更加是个主体性极强的女性,为父报仇,奉了道不传艺不结婚不生育,一身孤勇,气场强的不得了哈哈哈。王家卫的电影中女性从来不是男性欲望凝视的对象,也不是摄影机窥视的对象,她们是极富主体性的。    


梦君:是的。我看网上一个评论说,一对夫妇在看《繁花》的时候,丈夫忽然对老婆说,你发现没有这些人都没有小孩。按照时间剧中的男女应该都三十左右了,甚至是奔四十了,但是根本没有家庭和育儿的部分。按照中国传统来说,这群男女是典型“不孝子女”。他们只是跟随自己心意在时代和商业世界里沉沉浮浮,这些人物都具有一种很现代、很都市的“个人主义”成分。


晓碧:确实是!王家卫好像不太拍带娃的故事,如果有孩子的话,他的故事都要改写了哈哈哈。           

梦君:是呀,起码来说就不可能晚上应酬了。感觉他几十年如一日关注都市大龄青年谈恋爱。


晓碧:哈哈哈,我感觉《春光乍泄》是王家卫电影序列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他的男主角都是年轻人,无根漂浮的状态;《春光乍泄》之后,也就是《花样年华》开始拍已婚中年人的故事,同时标志着他在艺术上的成熟。我们下集可以好好梳理一下他的创作序列。


梦君:好的那我们就下期再见!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影视剧

《花样年华》王家卫 2000

《东邪西毒》王家卫 1994

《一代宗师》王家卫 2013

《爱神》王家卫 2004

《阿飞正传》王家卫 1990

《旺角卡门》王家卫 1988

《春光乍泄》王家卫 1997

《东成西就》刘镇伟 1993

《食神》周星驰 2004

《美国往事》赛尔乔·莱翁 1984

《了不起的盖茨比》巴兹·鲁尔曼 2013

《王冠》菲利普·马丁等 2016-2020

《东京爱情故事》永山耕三、本间欧彦 1991

《继承之战》马克·米罗、亚当·阿金、亚当·麦凯、安德里杰·帕瑞克 2018-2023

书籍

《繁花》 [中] 金宇澄著

《海上花列传》[清] 韩邦庆著

《红楼梦》 [清] 曹雪芹著

《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著

《第一炉香》[中]张爱玲著

《色戒》[中]张爱玲著

《教父》 [美] 马里奥•普佐

《理智与情感》[法] 简•奥斯丁

《霸王别姬》[中] 李碧华著


音乐

Keep Calm and Podcast

欢迎关注

友人絮语


收听平台」小宇宙 喜马拉雅 Podcast

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友人絮语

联系我们」邮箱:yourenxuyu@163.com



友人絮语
在充满喧哗的世界,我们想要共建一种由影视作品、书籍和交谈构成的精神生活。将女性的视角延伸到具体的生活经验中,拓展女性的生命图景。用微小反抗直面根深蒂固的墙,以中间道路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