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底要不要放烟花鞭炮:建立文化自信,请先从尊重民俗开始

旅行   2025-01-28 10:48   北京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每到春节,针对燃放烟花鞭炮,各地都会出台不同强度的管控措施,尤其是某些中、小城市也采取一刀切的禁燃措施,引发民众的抱怨与争议。

客观评价,燃放烟花鞭炮,确实会带来一定的火灾隐患与环境污染,但绝不应该简单地一禁了之。

因为建立文化自信,必须从尊重民俗开始。

2012年11月的十八大上,我党提出三个自信,也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的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我党又提出了四个自信,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

为什么要增加文化自信?

因为要彻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而中国的国情,又是由中国的文化塑造而来。

历史早已证明,抱残守缺、闭关锁国,对外来先进文化视而不见,只会造成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只会造成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

历史同样证明,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盲目崇洋媚外,只有西方的月亮才圆,同样会误入歧途,同样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经历过第一国内革命被国民党叛变、第二次国内革命被国民党围剿的惨痛教训后,通过长征实现思想和组织上的涅槃重生后,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轫,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针对性改造,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结合起来。

从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统一战线等一系列光辉灿烂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真知,正是源于高度文化自信之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窑洞中的毛泽东

自建党以来,我党高层,从来不缺留学归来、精通马列、经历过苏联革命、熟知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高级知识分子,但能够带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却是土生土长的毛泽东。

而毛泽东最辉煌的思想、也是中国近现代最为辉煌的思想,便都诞生于陕北最土的窑洞,而陕北,正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也许是历史的偶然,但更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要实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的国情,要深刻理解中国的国情,就必须深刻理解、掌握并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就是陈独秀、王明、李德、李立三等人无法正确领导中国革命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却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中国文化,更谈不上尊重。

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根基,就不会深入体悟自己的文化根基,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国情,更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从绝境中找到那唯一的一条生路。

马克思主义再好,毕竟源自西方,不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就无法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植物都要通过嫁接才能改良基因,更何况代表着人类文明最高成果的先进思想

之所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因为没有做针对性改造。

可以说,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既是西方列强对中国殖民侵略的过程,也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改造、融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意是要在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先进的文化尤其是政治体制和科学技术,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但在满清政府的干扰下,却变成了坚持满清帝制的道具,只是搞了点华而不实的宪政、买了点即将过时的武器装点门面。
这次不成功的融合,最终以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惨败、戊戌变法失败、末代皇帝退位、袁世凯复辟帝制、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的惨痛教训草草收场。

也许是受到满清变法失败的刺激,民国时期,很多政客、学者逐渐丧失文化自信,开始照搬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的经验。

不管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在文化层面,都处于被侵略、被改造、被融合的被动局面,甚至还不如满清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正因如此,北洋政府也罢、国民政府也罢,注定不能长久,因为他们逐渐脱离了这片土地的根与魂——中华文化,以及真正浸淫其中创造中华文化的主人——中国劳苦大众。

真正的文化,从来不在高高在上的学者书斋中,而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普通民众日出日落的劳作中。

一代一代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与传承者

即便学富五车、学贯中西,如果不能放低身段、俯下身子,认真倾听那些天天光着脚与这片土地进行亲密接触的人民的心声,就无法掌握真正的中华文化。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因为只有他,才会在几乎所有共产党人都盯着苏联革命经验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时候,一个人来到田间地头,默默搞他的中国农村调查。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与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百年弹指一挥间,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到今天的中华复兴,不知不觉,将近百年过去。

这一百年中,我们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

我们曾经触底,甚至接近亡国灭种的十八层地狱。

但我们依然强势崛起,并且即将重归我们该有的位置。

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完成这个更加宏大的历史性大转折的,正是我们英雄的父辈。

他们付出了几代人的牺牲,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的人民英雄!

因为孕育他们平民式英雄主义精神的、以及他们守护并使其永远不变的,都是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这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没有人名的根本原因:我们都是人民,人民都是英雄!

这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浴火重生永恒的保障、不灭的精魂。

这也是我党提出四个自信的底气所在、要义所在,有文化自信,才会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而文化源自传统,源自民俗。

民俗才是中华文化最集中、最有效的传承载体。

要建立文化自信,就必须扑下身子,耐心倾听基层民众的心声,搞清楚到底哪些民俗是民众想要摆脱的封建陋习,哪些民俗是民众衷心认可的文化传统。

对于封建陋习,我们要在耐心教育的基础上逐步革除,对于文化传统,我们要予以足够的尊重与保护。

不分地域、不顾民情,担心失火就一刀切禁止燃放烟花鞭炮,这不是对人民负责,而是典型的懒政与无能。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烟花鞭炮确实容易引发火灾,但也可以采取分区域集中燃放的方式予以解决

当我们的下一代热衷于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时,通过倡导民俗活动,培育后人的民俗习惯、增强后人的民俗情怀,才能不断强化我们的文化传统,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如果我们连传承了几千年的民俗都不愿接受、不愿继承、不愿发展、不愿推广,甚至反过来要一禁了之,那还奢谈什么文化自信?

尊重民俗、保护民俗,在尊重与保护的基础上做好继承与发展、做好推广与弘扬,就是最大的文化自信!

所谓天下大同、德化天下、泽被苍生,无非就是通过民俗的推广,形成了共同的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请从尊重民俗开始!

顺祝朋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校尉讲武堂-宏观战略分析
非著名战略分析人员,自干五宏大叙事者,用逻辑打磨毒舌的中年大叔,喜欢纸上谈兵的退役大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