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EPA
走进非遗|寻访荣州陶01
7月2日早晨,清华大学SAEPA“寻路荣县”支教支队的8名同学在荣县第一中学校刘副校长的带队下,前往中国西部陶都荣县土陶创意园(一澄工作室)参观调研,寻觅荣州陶业走向工艺化转型之路的发展脉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陶业面临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传统手工陶厂逐渐关闭,现代工业化生产使制陶工业更加精细化,规模化,但泡菜坛、酒坛等产品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工业产品,在市场化竞争中缺乏优势。如何推动土陶工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荣县面前的一道考题。面对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荣州陶通过艺术化赋能,变粗为细、融入艺术元素与设计加工,传统工业陶摇身一变为工艺陶,实现了荣州土陶从粗放型到精细化、从单一型到多元化的嬗变。
荣县土陶创意产业园位于四川荣县经济开发区,是集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产制作、教育培训、展览展示、创业孵化、信息交流和产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陶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一走到门口,支队成员们就被整座创意产业园的外观吸引住了。整个产业园建筑外观呈陶泥色,看上去好似一个巨大的土陶产品。博物馆前面是用红砖堆成的大模型,让人不禁联想到烧制而成的陶器。
荣县土陶创意园
一澄工作室
在一澄工作室的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荣州陶逐渐走上工艺陶发展的转型过程,参观了许多由刘勇老师及其团队创作制造的工艺陶器,也观赏了刘勇老师的诸多新文人画作品。
当土陶遇上艺术元素,艺术赋能推动土陶转型发展。在参观产业园陈列的作品时,我们发现,土陶承载内容上,不仅有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历史深厚的三国汉文化,还有充分融合了刘老师创作风格的新文人画内容,甚至可以看到可爱的冰墩墩复刻、神秘的三星堆文化符号等文化呈现。陶器成为了历史文化与时代主题的呈现载体,通过更加多样、丰富的内容呈现增加了土陶的文艺风格,拓宽了土陶工艺品的销售面向;土陶展现颜色上,不仅有传统泥土色,荣州丰富宝贵的陶泥资源还可以直接通过分层、烧制技艺提炼出象牙白、灰色、绿色等颜色,增加了陶工艺品的多样性;土陶制作技艺上,相较传统泡菜坛、酒坛等工业陶器,工艺化的陶器更加精致、美观,配合上彩填、浮雕赋彩、仿柴烧等艺术陶加工技艺,活灵活现的观音像、白鹤、荷花、熊猫等形象在土陶上呈现,增加了单个陶器的附加值,有利于荣州土陶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泥土中传承精神,岁月里坚守匠心。参观结束后,支队成员还有幸采访了一澄工作室的刘勇老师。刘老师从结缘土陶艺术的契机讲起,介绍了一段关于当地政府寻觅人才、吸引人才、利用人才的感动故事。选择荣州陶,是地方政府与艺术大师双向奔赴的结果,是传统陶艺与现代艺术追求融合的必然选择。是刘老师的坚定选择、坚守初心,换来了今天荣州陶正逐渐通过现代化转型重焕新颜,蓬勃发展的美好图景。
在刘老师及地方政府的鼓励、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周边职校、高校专门开设了陶艺课程,通过兴趣课、专业课让青年人才摆脱“与泥土打交道”脏、乱、落后的偏见与观念,从热爱与兴趣出发,了解荣州工艺陶,爱上荣州工艺陶,逐渐弥补目前陶艺设计者的人才缺口,让荣县土陶工艺制品趋于多样化,成为新时代荣县发展的一张文化符号。未来,工作室也会加强荣州陶的宣传推广,通过宣传片、海外推介会、自媒体、官方媒体等形式和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荣州陶这项艺术瑰宝。
之后,支队还将走进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荣县站点,系统了解荣州陶的历史与发展;走进陶业大型生产厂,了解传统技艺走向市场化、工业化的相关情况,探寻荣州陶的另外一面。请继续关注支队推送,跟随成员们的视角走进不一样的荣州陶。
文案|何思磊
排版|周佳茗
摄影|吕沛萱
审核|江海燕 何思磊 周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