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文摘   2024-07-07 06:25   陕西  

死亡是一个非常恐怖和沉重的话题,也是人生最难以面对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触及,甚至是不敢想象,不愿意想象。死亡不仅仅是人的生命的消失,它还包括一切生命的新老交替和新陈代谢。想活着,想活久,想活好,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死亡是必然结果,但没有人去想、去盼,去努力。在人生归途中,有的人死有余辜,遗臭万年;有的人虽死犹生,活成了永恒,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和念想。

面对死亡,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和超凡脱俗的心态。敢于直面死亡的人,寥寥无几。

人生有太多的不可知。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寿命有多长,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一辈子会经历什么事,遇到什么人。我们喜欢说来日方长,但来日并不方长;我们也喜欢说再见,但有可能是不能见。

有人分析说,在所有死亡的人当中,三分之一的是怕死的,三分之一的是治死的,三分之一的是寿终正寝的。可谓此话有理。

中国人的生命观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相信生命轮回,寄托灵魂转世。所以,死亡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事,是迟早都要到来的事。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死亡又似乎离我们很近。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会恍然大悟:人活一口气,生和死的距离,原来只是一呼一吸的一瞬间,上一秒还是活人,下一秒就变成了死人。人生所谓的三万多天,应该是理论上的概念,不是平均数,而是大概数。我们都有长命百岁的美好愿望,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长命百岁,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活过三万多天。从这个角度看,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至尊和呵护。

几乎每个人都恐惧死亡,但每个人最终都走向了死亡。在生老病死面前,多么强大和辉煌的生命,都是极其脆弱的,甚至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家道衰败之后,感悟了世态炎凉,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告诉了我们许多世事无常、来日并不方长的道理:“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低卧鸳鸯”、“正笑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两百多年前的曹雪芹,如果没有经历家族重大变故,就不可能写出这部鸿篇巨著。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任何人都不可企及的。

人生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人生全部的意义就是活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有可能出现奇迹、创造美好。活着,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活。因此,好好活着,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珍惜每一天,活得人模人样,活得精爽通透,就是人生的最佳状态和对待生活的最佳心态。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每天都要再出发。人生每天的出发地看似都是新的,每向前一步,意味着距离死亡就更近一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不可知的生老病死,而浑浑噩噩、醉生梦死、贪得无厌、欺软怕硬;更不能触碰人生的底线和红线。活着就要像个活着的样子,奋斗每一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渴望自由,但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我们追求幸福,但健康平安才是真正的幸福。一个人一辈子属于自己的除了生命,其它的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哪些看似是自己的东西,其实最终都是社会的,是众人的。所有来源于土地的东西,最后都要回归土地。世界上承载力最强大的永远都是土地。

我以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厚度。善于为别人着想,以平常心看待自己,以及责任心,敬畏心,感恩心,慈悲心,耻辱心,细心和爱心,都是生命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这些,生命就是活着的意义也将荡然无存。

我们每个人到最后,比拼的不是功名利禄,也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健康的身体,生命的质量。自己清爽了,全家人就跟着清爽了。

这就是我之所以把“死亡”这个非常恐怖的话题,作为标题的想法和看法。敬请各位书友理解包涵并批评指正。

2024.7.6—7日

一默如雷lyx
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