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清明节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节和中秋节、春节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最近陆续看到出门在外的人返回家乡,上坟祭祖,寄托哀思。祖先崇拜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从来没有改变。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孝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跟着时代的变化出现了一些转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孝顺的本质没有任何变化,这便是血浓于水的情感。
人的情感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排它性。但对父母的情感却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不可复制性。生而为人,任何人只有一个父母,不能替代,不能更换,一旦失去了,就永远没有了。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是由父母生父母养的。只要承认自己是父母生的,便是一种身份认同,有了身份认同,自然就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情感认同。这种认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承担照顾的责任,履行陪伴的义务。你养我小来我养你老。
表面上看,是儿女在孝顺父母,实际上是父母在给儿女机会,修养儿女的德行,增加儿女的福报。父母的今天就是儿女的明天,祖祖辈辈的中国人一直行孝尽孝,其最大的功德就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自己孝顺父母,子女孝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生命轮回中,产生了方方面面的传承效应和因果报应。最权威的总结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孝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老大,不孝的人,怎么可能有善。这里的“余”,具有连续和连锁反应。也就是说,积善或积不善,既能让自己,让自己的家庭和子孙后代享用;也会让自己,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子孙后代承担。
佛经说子女对父母有四种缘:一是报恩,二是抱怨,三是讨债,四是还债。回头看看遇见的人,遇见的事,遇见的家庭,遇见的人性,何尝不是如此呢。
世界上只有父母的爱是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父母理所应当成为世界上最不可辜负的人。
我们是曾经的儿女,现在的父母,见证了各自家庭的发展变化。年轻的时候没有感觉到父母的不容易,到了一定的年龄段,才真正懂得父母不容易、做父母不容易。
什么是父母?我理解的父母就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为儿女付出一切、牺牲一切的人。别人也许希望你过得好,但不希望你过得更好;唯有父母真心希望你什么都好、什么都更好;别人也许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摔的重不重;唯独父母真正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落得稳不稳。
孝顺父母是自己的事,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天地良心的事,与别人无关。
上坟祭奠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感。但上总比不上强,起码还有敬畏和感恩的心。
生前床头一碗水,胜过坟头万堆灰。父母老了,总是要有人照顾的。
尽孝不容等待,尽孝不能等待,尽孝不讲条件。顺不顺就在一个孝字。
2024.3.27日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