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普通投资者喜欢弹性,喜欢打板。就拿去年924行情来说,第一波是普涨,ETF,甚至大盘都能涨停,当然盘子越小的东西弹性就越好,甚至有人跑去追高买30cm的北交所股票。
但我一再说这一轮资本市场是有使命的。第一波,打的是流动性的充分回归,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普涨。但是应该买什么,长期持有什么,还是要看这一轮资本市场的使命到底是什么,还有就是钱在谁手里,子弹在谁那里。
当然,我知道可能你更关心的是,最好直接告诉我吧,就是看什么方向,买什么票。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做股民,越是停留于表面,越是赚不到钱。因为既然是牛来了,而且是带着使命的牛,不要疯牛,要慢牛,那就底层逻辑必须要清晰,因为只有底层清晰,你才敢持股,持正确的股,也才能真正的赚大钱。
我的文章从来不会直接告诉你直接的结果,但是我更喜欢从底层逻辑出发给你来梳理。
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底层的思路:未来三年,我们市场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化债”。
但是,“化债”这个思路,肯定不是大家理解的化债(AMC)概念股。因为从长期来看,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化债到底是谁来受益?
要想理解这个问题,你就得顺着我说的这个思路去想,我们就要思考国家的账本上的几个收入到底是哪里来的?
第一个收入,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这里面主要是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那税收大家都懂,什么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甚至大家熟悉的印花税等等。那非税收入有什么?主要就是罚没收入,还有就是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收入。
第二个收入,就是行政事业型收费,还有国有资产资源收入也会归纳到第二种收入,就是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它是不用上交的,全部都归到地方。
第三个收入,那就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也就是咱们所熟悉的国有资本的分红收入了。
第四个收入,就是社保基金收入。
那既然是化债,就是要把隐形债置换成显性债;用低利息来置换高利息,再慢慢的靠收入大于支出,用时间换空间,债不就慢慢化掉了吗?
针对资本市场来说,怎么化债呢?首先肯定不能通缩。所以我们看到财爸央妈会议,虽然不是直接针对资本市场,而是整个宏观经济。但财爸央妈的托底已经告诉大家,原来的债他都管了,那是不是就意味着相互之间的欠款就有人管了?那这意思是不是就是要把资产盘活?特别是一些在建工程要完工不能烂尾,你都烂尾了,还有什么收益呢?没有收益,资产价值是不是就上不去了?
那有一些央企国企的股票,为什么破净?很简单,大家对你的资产值多少钱还是存在顾虑的呀。再一个,央企国企的估值上去了,后边来个定增发型股份购买资产,再去买一些优质资产,多赚钱多分红,是不是也能贡献收入?
另外,这些央企国企的大股东实控人是谁呀?估值上去了,市值上去了,他能不能随便的就抛售股票?再加上924政策出来,领会政策意图,政治要正确,这些都必须得是机构所为,所以子弹都在机构手里,特别是金融机构手里,你说他们买啥?难不成买你那些估值炒上天的,业绩一塌糊涂的垃圾股,甚至高位还发了减持公告的股票?
我说的已经够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