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现如今,稻花香依旧,田里不仅有蛙声,更有鸭声阵阵。在我市,“稻鸭共作”的场景越来越多,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
位于丹阳陵口镇陵口村东王自然村的“稻鸭共作”基地,老远就能听到此起彼伏的鸭叫声。在这儿,每块稻田一隅都矗立着一座“小别墅”,便是鸭子们的家。
陵口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首次采用“稻鸭共作”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在水稻分蘖期,将七八两重的小鸭子放到田里,水稻和鸭子一起成长,等水稻丰收后不久,鸭子也能出栏。
稻鸭何以共成长?上述负责人解释道:“鸭子可以吃掉稻田里的杂草、虫子,鸭粪又循环到田中成为肥料,这样即使不使用农药、化肥,也能保障水稻和鸭子健康成长。同时,鸭子的踩踏使水稻根系更牢固,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提高了水稻品质。”有了鸭子来为水稻食虫除草、排泄肥地,整片稻田形成了“鸭促稻长、稻促鸭肥”的良性生态循环,也让陵口村稻米产业走出了新“稻”路。
地处京杭大运河、萧梁河交汇处的陵口村,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湿润,一直以来都是稻麦的优产区。今年初,在省种子管理站、市农科院等专家指导下,村里选取65亩示范田,建立了“稻鸭共作”的生态立体种养系统。
在“稻鸭共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下,鸭子身强体壮,稻米和鸭蛋健康营养,有效提高了经济效益。上述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当季水稻加上鸭子的收益稳定在亩均2600元,较单种水稻每亩增加1200余元,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句容天王镇戴庄村,鸭子在稻田徜徉也已成常态。工作人员表示,“稻鸭共作”是一种有机环保的绿色生态模式,养鸭子避免了稻田里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鸭子也能够在田间自由活动和采食,比起常规养殖运动量更大,体质更健康,肉质也更加鲜美。“稻鸭共作”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稻鸭共作”,戴庄村通过技术创新,多元生态基础不断夯实;又通过发展循环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不断培育生态农业格局。构建立体生态系统,空间合理利用的同时,戴庄村坚持向技术创新要效益,用技术创新保障生态环境提质增效。“稻鸭共作”生态循环模式、醋糟改土、秸秆还田……一项项技术创新应运而生,既保障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生产效益。
陵口村、戴庄村,都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亮点、缩影。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得以提升,农民收入也得以增加。“‘稻鸭共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坚定了村民发展的信心,未来,他们将继续坚持绿色生态发展这条新路,力争让优质大米走进千家万户。”陵口村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单杉 李媛)
扫
二
维
码
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