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杨国光’。”这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的句子,几乎是每届学生凡学必赏的句子。可是,它确确实实是一个病句,“几位”和“们”,语义明显重复。于是,便有了下面几个问题:
一、既然是病句,教材为啥一直不改?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它有文献性质,为保证文献的原汁原味,可以不改。二是它是白话文初始使用时期的常见现象,可以不视为病句。
二、既然大师可以这样写,我们学生可不可以这么写?这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的回答往往很直接,“不可以”。这样的回答,现在的学生当然是满脸的不服气。于是,有的老师解释,“你要不怕考试扣分,你就写!”这明显是借考试压人。有的老师很有水平地回答,“这是历史的原因,你要想得出个所以然,等你上了大学可以做研究。”这样的回答看似没毛病,其实是踢皮球。
三、怎样看待经典中的病句?谁也不是神仙,经典有病句,有问题,实属正常。如何对待?其实,挺简单,就是承认。比如,这个句子,我们给学生说它就是病句,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接受的。
可惜,我们惯常的思维是为经典讳。似乎,承认了其中的错误,就会有损于经典形象似的。
岂止经典?现在可以说是“讳”然成风。比如为数字讳,明明是收入减少,却说是负增长,还有为尊者讳,为权者讳,等等等等,你若睁眼,不难发现,例子不用多举。只不过,人为何而讳,还是值得说上几句的。
有的“讳”是谄媚。他们可不是想为什么尊者的脸面和权者的尊严,而是在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你的错我隐瞒,不是为你好,而是想赢得你的好感,从你那里捞到好处。因为,人人都有虚荣心,你也不例外。比如,你在台上讲话,你都从下面听众的反应中感到有点不对劲了,可你问他,他却还说你讲的怎么怎么好。
有的“讳”是坑害。他明明知道你错了,他就是不说。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你倒台了,他高兴了。比如,单位里,定任务,定指标。明明不切实际,但他却给你说制定得怎样怎样合理。结果,事情弄砸了,你倒台了,他笑了。
有的“讳”是习惯。认为你是尊者,所以习惯性为你隐瞒。这虽是无心之“讳”,但却是温水煮青蛙,身边这样的人多了,也绝不是什么是好兆头。
当然,“讳”的根本原因还是出于对你顾忌和害怕。一旦你不那样飞扬跋扈,别人也就会直言相劝了,别人对你直言相劝了,你也就是一个真正的人了!
请按上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