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爱讲“理”,诗中讲,文中也讲。他的《题西林壁》是父母教孩子常背的哲理小诗,他的《前赤壁赋》是语文课本必选的哲理小赋。前者的理大家耳熟能详,而后者的“理”常会被习惯性地误读。
看文中所述:
这天,苏子与客泛舟赤壁,这个苏子忽然诵起了“明月之诗”,歌起了“窈窕之章”。接着,又是饮酒乐甚,又是扣舷而歌,而其所歌又非常地无厘头,简直是狼腿拉到狗腿上,硬生生把《诗经》中的《月出》和屈原的《九歌•少司命》拉扯到一起,说什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人依歌吹箫,箫的那个声音啊,忧伤悲苦能让寡妇落泪。
于是,这个苏子就问客人:为啥这么悲苦?客人说,你我都太渺小了,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米;生命太短暂了,就像那朝生暮死的小飞虫;感觉人生没意思便身不由己地吹得这么悲苦。
苏子就给客人说:你看那江水,流走了但还在流;那月亮有圆缺,但最终也没啥变化,月亮永远还是那个月亮。事情就看你怎么看,若从变的角度看,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若从不变的角度看,你我都是永恒的存在。世上的事,是你的你就有,不是你的莫强求。不过,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是不尽的宝藏,取之不禁用之不竭。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苏轼给我们开出了治愁良药——忘怀得失,超然物外。
这就是苏轼讲给我们的“理”么?这个道理庄子早就讲过,而且比苏轼讲得漂亮得多了,我们又何必听其吵吵?
其实,苏轼有高于庄子之处。
首先,他看到了人的伟大。“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什么是“无尽”?就是永恒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要来到世上,就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这一观点太振聋发聩了,简直是对老庄哲学的颠覆。
其次,他教给了我们永恒的方法。第一,要学会选择。不是你的莫强求。这是他的自觉。尽管苏轼天赋异禀,文学才华名满天下,但要建立曹操和周瑜的功业,也只能望洋兴叹。第二,要修炼品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的“清风”和“明月”,既是自然之物,又是心中之物,又是德行情操。不是吗?苏轼为后人敬仰爱戴,是才华,更是“苏堤”“东坡肘子”等等所凸显出来的生活德性和品行。
再者,赋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并无特别,而他的特别之处在于苏轼竟称自己为“苏子”。一个苏子,一个客,谁敢说这不就是“生活中的苏轼”和“心灵的苏轼”在做一个自我的思想斗争呢?赤壁泛舟,经过一番反省、斗争,外在(生活中)的苏轼和内在(心灵中)的苏轼终于达到了统一。
这应该就是苏轼悟出的“理”吧?这不就是永恒的“理”么?
请按上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