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
抗生素正在进入细菌细胞(图源:《病菌简史》)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便引起了医生们的警觉。1945年,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警告了滥用抗生素可能存在的风险。果然,在弗莱明发表演讲后的两年内,就出现了首批关于抗生素耐药性的报道。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是耐药菌的典型代表,它是20世纪50年代全球医院疫情暴发和死亡的罪魁祸首。
1959年,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科学家们研制出一种半合成青霉素——甲氧西林。谁知没过几年,在英国便发现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图源:《病菌简史》)
如今,抗生素耐药性已被视为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变化等类似的系统性风险。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和发展威胁之一”。据估计,全球每年有近70万人死于耐药菌感染,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增至1000万。
历时三年的新冠疫情凸显了科学传播与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尽管COVID-19与AMR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公众的反应截然不同:我们对当前的流行病总能迅速采取行动,而对抗生素耐药性却往往视而不见。事实上,抗生素耐药性不只是科学问题,更是关乎每个人未来的紧迫议题。能否成功应对这场全球危机,取决于社会大家庭中每个成员——从农民到农场工人,从患者到开处方的医生——的认知、选择和行动。
戴自英教授(左)师从青霉素发明者之一、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牛津大学病理学教授弗洛里(右)
《病菌简史》
《疫苗简史》
《抗生素简史》
《抗生素简史》(典藏版)
作者:张文宏 王新宇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华山感染”全新医学科普作品
“病菌—疫苗—药物”健康三部曲收官之作
见人、见事、见时代、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