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义。阳者,阳气也。陵者,土堆也。泉者,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
3、本穴又为胆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为五行属性中的土。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
5、穴位含义。胆经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6、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7、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8、临床运用。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肝炎、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炎、下肢麻木、小儿午蹈病、小儿惊风、破伤风、脚气、脉管炎、习惯性便秘等。
1.《针灸大成》: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阳所入为合土。《难经》曰:筋会阳陵泉。疏曰:筋病治此。
2.《中国针灸学》: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3.《针灸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5.《针灸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6.《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7.《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8.《子午流注说难》:“阳陵泉乃足少阳胆经所入之合穴,此穴在膝外突出,陵高于丘,此穴下有外丘,有丘墟,与膝内阴之陵泉斜对,故名其穴曰阳陵泉。
9.《孔穴命名的浅说》:“阳陵,腿之外侧属阳,腓骨小头与腓骨长肌之隆起比似为陵。穴在隆起之前下,故曰阳陵。”
10.《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11.《针灸甲乙经》: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太息,阳陵泉主之。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髀痛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
1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13.《针灸大成》: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足筋挛。
14.《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
15.《席弘赋》: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1、释义。阴者,水也。陵者,土丘也。泉者,水也。阴陵泉穴意指脾经地部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地处筋肉凹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土丘之状,故名阴陵泉。
3、穴位属性。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
4、穴位含义。脾经气血在此会合。
5、运行规律:脾土微粒沉积穴周,经水由本穴渗入地部,气态物则循脾经上行。
6、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和地部经水以及由脾土蒸发的气态物。
7、临床运用。本穴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利湿、消肿的作用。主治脾、肾二经病,凡由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多选用此穴施治。可用于治疗腹胀、暴泄、水肿、黄疸、膝痛、阴茎痛、妇人阴痛、小便不利、喘逆、疝气、癥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虚劳等。
古医籍论述:
1.《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2.《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3.《针灸甲乙经》: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4.《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5.《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6.《千金翼方》: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7.《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8.《百症赋》:阴陵泉、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阳陵泉穴与阴陵泉穴进阶应用:
阳陵泉与阴陵泉这两个穴位,可以说人人尽知,可每当临证,究竟如何运用,很多医生却一头雾水。其实,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对这个问题已有原则性论述:“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意思是说:“病位于上部而属于内脏的,当取阴陵泉,疾病位于上部而属于外腑的,则应当取阳陵泉”。
譬如:风湿性心脏病,出现心脾两虚而有浮肿或小便不利时,则可取阴陵泉穴,以其补脾利湿而通利小便,其疗效甚佳。同样,湿热蕴结于胆腑所致的胆囊炎、胆道结石等,可取阳陵泉穴,以疏肝利胆、清利湿热,这已成为针灸临床常用之法,渊源即在于此。
我在临证时,常根据胆气多实,而脾气多虚的生理特征,辨证施用。比如阳陵泉我多用泻法,阴陵泉我多用补法。气证多以阳陵透阴陵,血证多以阴陵透阳陵。如若气证血证兼杂,亦可两穴同取互透。无论实证虚证,通常我不轻易在阳陵泉处施灸,或在阴陵泉处刺血。实践证明,只要把握以上原则,那么无论在痿证还是痉证,气证还是血证的治疗中,你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还可以通过把脉来决阴阳。比如:寸浮尺沉者,即阳有余而阴不足,是为疾在外,宜阳陵泉主之。寸沉尺浮者,即阴有余而阳不足,是为疾在内,则阴陵泉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