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痰浊是有形实邪,最易阻止气机,脾土左旋的上升之气和胃土右旋的下降之气受到阻止,所以脾胃斡旋失司;还有一方面,痰浊附着于中焦,湿性重浊,脾胃就像一个转盘,这个转盘上负重超过它的负荷了,所以这个转盘也就转不动了。中焦转不动了,就不能引动全身气机的运转了,于是,上焦之气停留在上交,下焦之气停留在下焦,上焦为阳位,气机郁久了就从阳化热,而成阴火。而下焦之气呢,下焦为阴位为寒水所居之处,下焦之气郁久了就从阴化寒。于是,阴火既成,久而久之,必成上热下寒之势。那么中焦呢,中焦之气郁,大致是先化热,病久则寒化,最终必然伤及脾胃阳气。治疗阴火因秉内经之法--“火郁发之”,所以李东垣用升阳散火汤,即可理解为补中益气汤减味加升阳的羌活等味。告诫大家,不要一见到中焦湿热就用清热祛湿法,更多的时候要寒温并用。寒药走右路,推动胃土之右旋,温药走左路,推动脾土之左旋,以此而能恢复中焦斡旋,引动全身之气流动,如藿厚夏苓汤之流。
二、脾为阴中之至阴。还记得伤寒论中六经传变规律吗,病邪要入里,要从阳经进入阴经,首先侵犯太阴脾经。所以这个“至阴”的“至”不是“最、极”的意思,这个很多老师都讲错了。这个“至”就应该是“到、转入、转出”的意思。脾为阴中之至阴,就是说脾是由阳到阴,由阴到阳的枢纽,就是由阳到阴,由阴到阳的门户。在病理上如此,比如少阳病、阳明病入里首先到达太阴,阴病出阳也是通过太阴出去的。最典型的两个例子就是,阳明病过用寒凉,或者邪气很盛损伤正气,阴损及阳,阳证转阴就由白虎汤证转入理中汤证,而正气恢复,太阴湿邪化热,就由湿浊转成燥热,就出了阳明,成了白虎汤证。
生理上也是如此,水谷为阴,水谷入于胃,脾运化水谷,将水谷化为精微之气,较之于水谷,精微之气属阳,胃中水谷输于脾就化为气,就由阴到阳,内经云:脾受水谷气而取津汁,化而为血,于是就实现了由阳(气)到阴(血)。当然,五脏六腑都能转化阴阳,这不仅仅是脾一个脏腑的功能。比如肾能转化精、气,膀胱能转化水、气,肝能转化血、气,肺能转化津、气,心能转化血、气,但是它们所转化的气血津液都来自于脾,都是经过脾已经转化过的产物,脾是初加工,其余各脏腑是再加工,脾是初转化,他脏是再转化,所以说脾是阴至阳,阳至阴的第一个枢纽,第一个门户。
三、脾不得主时。初学中医时,说脾主长夏,说长夏就是夏末秋初之际。其实这个说法是片面的,站不住脚的。内经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明确指出,脾不得独主时,脾是怎么来主时的呢?每季末十八日是脾主时。为什么是十八日呢?四个十八日刚好就是七十二天,是五分之一年,和其余四脏各主五分之一年。那么,脾为什么要这样主时呢?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为土脏,生万物,为后天之本。我的理解“治中央”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黄帝,天子啊,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央最为重要,现在不是还说“党中央”吗?理应居于华夏最中央的地方,高高在上,脾脏就像黄帝一样,居于最重要的位置,来治理“天下”,治理全身各脏腑。
既然是治理各脏,那么就应该无处不到,各脏所主的季节脾气都应布达其中。又云“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从上下至头足,故不得主时也。”土气是天地之间最主要,最重要的一种物质,没有土气就没有其他各气,木、火、金、水都是由土气所化生。土气遇到春升之气就变化成木气,遇到夏暑之气就变化成火气,遇到秋肃之气就变化成金气,遇到冬藏之气就变化成水气,所以叫“常以四时长四脏”。每个季节的后十八日其实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表现,比如春三月的后十八日就由木气返璞归真还原了土气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要返璞归真?为什么要还原呢?这是因为,其他四气都是由土气所转化,而不能直接转化,木气必须先还原土气,才能通过土气转化成火气,而木气不能直接转化成火气。
四、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里的“阳明”和“太阴”并不仅仅治阳明胃经和太阴脾经,还泛指阴脏和阳脏,还可以指关系非常密切的两脏,比如肝肾。刚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太片面,太绝对,后来仔细一想,这句话,真理!先说脾胃吧,实则责之于胃,虚则责之于脾。“阳道实,阴道虚”,“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腑受天气,脏受地气,受天气者为阳,受地气者为阴,先天禀赋造就了脏腑阴阳属性的不同。“嗜欲不同,各有所通”,所以天气者腑受之,地气者脏受之,外泄侵袭腑受之,内伤正气脏受之,受天气者多实,受地气者多虚。所以胃多实证,脾多虚证。胃实,就表现为胃中燥热,因为六腑以通为用,“腑者,实而不能满,饮食入胃实而肠虚,食下肠实而胃虚”,所以还常常表现为腑气不通,糟粕不传,治疗理应清胃热,通腑气,化糟粕。
脾也有实,脾实的时候就表现为湿浊内停,治疗的时候一方面要补脾气陪本,所以说虚则太阴,一方面还要理气机,排实邪,就要用枳实、半夏、神曲、莱菔子,这些药其实都是治胃的,这其实就是在治胃了,所以说实则阳明。胃也有虚,胃阴虚、胃气虚、胃阳虚,补胃气用什么药呢?用理中丸,大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实这些方都是治脾的,虽然是胃虚但是也要治脾,虽然是脾实但是也要治胃,这就是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同理,肾与膀胱也是如此,肾实要利水就是治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助汽化就是治肾。肝肾也是如此,肾有实,相火妄动那不是实吗?通常就通过肝表现为肝阳上亢,肝有虚,肝阴虚就最典型,治疗那还得补肾阴才行。所以实则阳,虚则阴,不管是哪里实,只要是实证就主要治疗腑,不管是哪里虚,只要是虚证就主要治疗脏,这个在临床上很实用。
五、魂神意魄志。何谓魂神意魄志?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两年之久,终于近日熬夜读《内经》而有所悟。我们的老师,没有一个解释过这个问题,问了也解释不清楚,所以我就没问,连中医名家所著的内经讲稿上都没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这一想就是两年的时光啊,终于有所顿悟。内经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所以生者也。”“德”指天气,“气”指地气,“德流气薄”翻译为现代语法就是“德气流薄”,“薄”通“搏”,就是天气和地气相互间流动,搏击,从而有了感应交合,阴阳相合所以才有了万物生灵。“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生命的又来就是阴阳两种精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阴气作用于阳气产生濡养作用,阳气作用于阴气产生气化作用,阴阳之间的这种气化作用就是神。所以“神”就是就是阴阳的气化作用,表现为生理现象就是“阴平阳秘”,阳气和阴气能正常的运转,所以“神”就是指生理活动正常。“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这里的“往来”和“出入”就应该有就讲究了。
一方面,从整个生命活动而言,夏天人感觉热,冬天人感觉冷,昼作夜休,所以往来,这就是魂;渴了就要喝水,热了就要出汗,水喝足了就要排尿,饿了就知道吃饭,内急就知道排便,人的一呼一吸,所以出入,这就是魄。一方面,内经又说了“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二者同类而异名也。”所以,魂之往来,是随血往来,濡养全身,所以能感受外界的变化,感受身边的一切;魄之出入,是随营卫出入,所以知饥饿、能排汗排二便、呼吸、白天卫行阳分则寤,夜晚卫行阴分则寐。魂魄都关于昼夜作休,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魄主白天能做事,晚上能睡觉,魂主白天做事还不行,还要有精神,晚上睡觉还不行,还要安睡。内经言:“肝主血,血舍魂,肺主气,气舍魄。”所以肢体麻木、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感觉功能障碍从肝论治,夜晚不能敛魂多梦,也常常配合敛肝魂的治法;饮水、排汗、排便、呼吸等出入功能障碍从肺论治,或照顾到肺,比如通便可上开肺气,口渴就可能是肺热、肺不布津等。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主神,人体的气化功能正常,生理活动正常了就能受理万物,就能做很多事,想很多问题,当然肝主谋虑。肾为作强之官,但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有的情志、技巧都是由心开始,由心所掌控,所以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存谓之意,心有所忆谓之志,因志而有所变化者谓之思,思而有所远慕者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者谓之智”这个就是说的一个从认识事物到实践的一个过程。
比如神龙尝百草,先是看到了一株草长在水泽旁边,尝一尝甘、淡,无毒(意),然后记住了这种草的外形、生长环境、性味,决定来实践,大量的用在人身上试试(志),试了几次发现,这药能利尿,于是想是不是甘淡,生长在水边上的草都能利尿呢(思),于是乎他就采集了很多这一类的草来实践,得出的结论是,这一类的草都能利尿,这就成了规律性的东西了(虑),按照这个规律指导实践,小便不利的就用这一类药来利尿(智),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来发现和发展中医的,这就是智慧的结晶。所以,意、志、思、虑,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能深入的思考、学习、实践,所以心、脾、肾、肝、胆、肺任何一个部位出现了问题都不能聚精会神的思考和做事了。
六、诊病必察上下。这句话出自内经。内经有“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肺主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魄门亦为五脏使”等描述。上下窍,主要就是察鼻窍,魄门,小便的通与不通。我前面有篇日志写一慢阻肺病人,大便秘结很为苦恼,开了处方之后,大便通了,随后就舒坦了,气促的症状缓解了大半,第二天就要出院了,拦都拦不住。魄门亦为五脏使,这句话真的很有用,不单单是指肺与大肠相表里,魄门与五脏都相关。一方面,五脏功能正常,气机运转正常,魄门就“不能久藏”,也要藏,不藏不久成了大便失禁了吗?但是不会就藏,按时排便。一方面,魄门按时排便,一身气机才能正常运转啊。一身气机,左升右降,升已而降,也有一部分是升上去了之后通过鼻窍排出,降已而升,也有一部分是通过魄门和前阴排出体外的。上下不通了,五脏之气也就不通了。
七、什么叫治未病。“善治者,不治已病治未病”,何谓治未病?并不是大家所说的养生,没有病的时候就要调理,不是那个意思。即使有这个意思,那也是岐伯将给黄帝听的,不适用于天下苍生。所以现在这些人动不动就谈养生,满口“治未病”,我只好冷眼旁观,看他能吹好久,反正我们这些学了中医的人不应该相信那些。所谓治未病是指,太阳病的时候应该防止病邪入里,防止进入阳明,防止进入阴经,所以医家就应当有预见性,先实胃气,调营卫,充阳气等。病在卫分就要防止进入气分,已进入气分就要防止进入营血。或者哮喘等冬季多发病,趁夏天阳气充足,进行冬病夏治。治未病,其实是这个意思,人没病,阴平阳秘,你治他什么啊?什么保健品,补药,都会让人体正气懒惰、失用,直接导致抵抗力下降,阴阳的自和能力下降。中医不是靠吹出来的,是靠疗效说话的!中医也不需要保护,中医人如果自己没本事,不发愤图强,指望国家社会的保护,那就等着灭亡吧!
八、脉象。关于脉象,在这里浅谈几句,谈谈脉象的学习。首先,中医把脉,是体会脉象,而不是脉搏,如果你摸了半天,只摸出个脉搏那不叫把脉。如果你边把脉,边想着西医的东西,弦脉,是不是有动脉粥样硬化啊,之类的,那会越学越糊涂。学脉象,可以先读读《濒湖脉学》这本书,先学各类脉象,明确各种脉象产生的机理,然后融会贯通,体会全身之气,一气周流的那种感觉,很多老中医把脉,真的只凭感觉,不细分那么多脉象了,这是一种境界,先还是要脚踏实地背《濒湖脉学》。到清远来之后我自己也试过那样把脉,也有拿准的时候。一次,一同学说耳根痛,脉象偏快,左边脉象快而无力,左升右降,心想这是肝胆气机上升受阻,正气未亏,正气奋力与邪气想搏击所以脉象偏快,舌苔腻,于是用黄连温胆汤原方,化中焦痰浊,助肝胆左升,黄连右降,右降以引动左升,立杆见影。又一次,还是同一个同学,头晕欲呕,嗜睡,自己服用藿香正气水效果不明显,体会其脉象,脉缓和,左边脉象较弱,这就是肝胆气虚,肝胆左升之气不足,清阳不升而出现的诸证,依然黄连温胆汤,不过这一次加为,加细辛,川芎加强引动左升之力,效果也很好。志此以自励。
九、白虎汤的真实滋味。学中医的没谁不知道白虎汤,但是有没有尝过白虎汤的真实滋味呢?因为里面有粳米,粳米不好找,而且很多医生用白虎汤用粳米,这就使得,白虎汤失去了其本来的滋味。我思索很久,觉得粳米找不到,用大米也可也,古代吃饭吃粳米嘛,粳米多,所以就用粳米了,现在不吃粳米了,主要是粳米产量太低,为了充分利用耕地,就都种杂交水稻了。白虎汤用粳米主要是养胃气,大米就不养胃气吗?所以用大米完全可以。今年夏天,喝酒之后,大便不爽,唇干,口渴,湿热留滞中焦,是正在由湿热向燥热转化,于是用白·虎汤原方,大剂量用,怕用石膏太多,太寒伤了胃气,于是就加了两把大米,浓煎。以前白虎汤也喝过,不过没加大米,苦的,这次加了大米滋味完全不一样,一股浓浓的甘甜在汤药之中,而且药液也就稠厚了,只喝了一次,晚上一次大便之后就好了。
加大米有三点好处:1、防止过寒伤胃气,可以放心重用石膏;2、使其味成甘寒,甘寒生津,生津之力大大增强;3、使药液稠厚,在体内流动减慢,搜刮胃腑之邪热。
十、桂枝本为解肌,要敢于用麻黄。桂枝汤是解肌的,不是解表的。表,指皮毛,肌,指皮肉之间,营卫之间。为何会成桂枝汤证?正气不足以抗邪于皮毛,邪气内陷于皮肉之间,营卫之间,阻滞营卫交会之通道,故成营卫不和。治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先用芍药(后勤部长)养正气,养津液,让津液充足,津液充实营阴,营阴的津液充实了,这时桂枝(桂枝当先锋)就发挥功效了,桂枝鼓动营阴中的正气外出营卫之间,正气到达皮肉之间,与病邪作战,正气足故战而胜之,邪气就从皮肉之间退却到了皮毛,这时生姜(生姜负责包抄)又来了,生姜走表,专行于皮毛,正好埋伏与此,断气后路,乘胜追击,将皮毛中的残兵败寇驱逐出境,这时,正气抗邪之后有所动乱,军队有点不整齐,这时甘草、大枣这一对参谋、政委就来了,安中土,让正气有家可回,整编军队,阴阳自和,恢复正常。遇到有表证,邪在皮毛的,要大胆的用麻黄。我用过15克,发汗用麻黄效果就是不一样。至少以后遇到此证,体质较好的,就敢用15克麻黄了。
十一、正气固护机体的趋向性。桂枝汤证为何有干呕的症状?就是因为,正气抗邪于外,不能固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司。桂枝汤为何要用甘草、大枣,就是因为兵力都投入到前线战场上去了,后方总要管理吧,要留个主事的,于是用甘草、大枣以中土为中心,大管理后方。所以治病要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不能片面的看问题,学会十根手指弹钢琴。
十二、呵欠和喷嚏的原因,失眠的原因。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人醒着,阳气就行于外,行于阳分,当人感觉疲乏,想睡觉的时候,阳气就开始入里了,而这时人主观上不想睡觉,客观上机体还在工作,没有闭目休息,但是阳气要内收了啊,怎么办,于是机体就通过呵欠引阳气外出--呵欠。外邪袭表,从体表皮毛而入,肺气不得外达,气不外达于是只得上冲,于是就有了咳嗽、喷嚏--喷嚏。
总结一般规律就有:气不出则上,不上则下,不下则入,不入则出。外邪袭表,气不外达就上冲,发为干呕、喷嚏、咳嗽;气升不上去就只有下泄,清阳不升就会出现泄泻;气不下则入,腑气不通,腑气就郁闭于里,成腑实证;气不入则出,卫气不能固护,营阴不能内守,于是就会出现汗出。
十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肝者捍也。十一脏皆生于胃,而又取决于胆。少阳之气主升发,胆气不升,则十一脏皆没了活力,没了动了,所以说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肝者,捍也,捍卫机体也。看伤寒就知道,少阳是阳转阴的重要之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治病必须考虑的部位,在很多情况下,病邪要入里,都要经过少阳,所以说肝能捍卫机体,这个观点教材上肯定找不到。所以温胆汤,小柴胡汤,用得如此广泛,就可见一斑了。
十四:膀胱主一身之表。“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而能出焉”“饮入于胃,游满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降已而升,水津下注膀胱之后,通过气化作用,蒸腾向上,水精四布,布散于全身体表,而主一身之大表。外邪侵犯人体,首犯太阳,首犯膀胱经。膀胱为水脏,故经气中水津充沛,一旦被外邪所遏,气化不行,则水津停聚,阻碍气机运转,日本医家称之为“中水毒”,故治当发汗,祛外邪,利水气,通太阳经脉。
后是医家所谓肺卫主表,中医内科学中谓外邪侵袭肺卫。其实正真主表的是太阳,外邪来犯,首当其冲的也是太阳,治疗外感,若治肺卫不效,则当治太阳,从伤寒之法以治之,伤寒之法的特点就是发汗之力最强,“解水毒”嘛,以此再次说明该用麻黄者要敢于重用麻黄,不应谈麻色变。关于杂病从谈论治,太广,太多,不便于记录,自己也还没那么多经验,也还没那么多思考,所以就写到这里了。望与各位共同奋斗。(文源/杜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