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们特别推出《新春特辑|金奖作文里的年味盛宴》,带您走进那些获奖作文中的春节记忆,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醇厚年味,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鞭炮声里的春节
刘子默
濮阳县一实小
一对对象征着幸福的红灯笼,一副寓意美好祝福的对联,一阵阵代表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都在告诉人们春节来了。
春节习俗多种多样: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包饺子等等。相传在之前的除夕,有一只名叫“年”的怪兽,它在这一天到处吞食人畜,百姓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人们为了赶走年这只怪兽,就在家门口贴上了春联、放鞭炮,来吓走它,从此以后也过上了平安的生活。
在除夕的夜晚,我随家人一同来到了中心广场游玩。广场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人们拿着不同的烟花向着天空发射。漆黑的夜里,绽放开一朵朵颜色各异的烟花。再望向地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耳边响起,火光尽收眼底。放眼望去,在不远处,有一位小朋友点着了一根烟花,烟花的引线一点点消失,仿佛贪吃蛇一般吞噬着前面的食物。一开始,烟花溅起银色的光束,后来光束越来越大,如同一个银色的喷泉向四周喷洒。
再看江边,一个大人身在后面双手搀扶着小孩,做出拔河比赛的姿势,身体向后倾,一起放着“加特林”,烟花就像火球一般在筒体攒足力气,一股脑涌入空中,随之在空中炸开,紧接着又分成几朵小花,点缀着漆黑的天空,绚丽的烟花也让孤独的夜晚有了一丝温暖的陪伴!
当然身在一旁的我也不例外,也会带些鞭炮来助兴。我先把鞭炮放到地上,用打火机点着后站在了一边静静等待它的绽放,此时的弟弟则捂住耳朵,双腿止不住地向后退,仿佛一只饥饿的狼在追着它不放,踉跄地差点摔倒在地。只听“嘣”的一声,炮被炸上了天。眨眼的工夫,鞭炮再次向天空炸开,弟弟听到炮声开心极了,他也想尝试放炮。于是我把炮放好,让弟弟拿着打火机点火,弟弟看似跃跃欲试,摆出一副要点燃的模样。可现实是,炮还没点着,它就像兔子一般溜走了,并且躲在一棵树后,探头观察着。随后他再一次尝试,弓下腰,眼睛微闭,感觉每一寸皮肤都在用着力气,这次他终于点着,看着火光将要吞噬炮体,迅速跑到了一边,听到天空的爆炸声,他开心地直跺脚,和刚才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除夕的鞭炮赶走了“年”,我觉得还寓意着新的一年要像鞭炮一样热烈、美丽。(指导老师:李亚娟)
欢笑迎春节
李玟萱
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高新小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图书。”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有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有粽叶飘香的端午节,有团团圆圆的中秋节。而我最喜欢辞旧迎新的春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人都欢天喜地,我也兴奋得不得了。
春节那一天,我们一家三口会早早醒来,我告诉爸爸妈妈,我今天的计划是先打扫卫生,再包饺子和包子,晚上放烟花,爸爸妈妈听了都点点头笑了。早饭过后,我们先一起大扫除,我负责打扫卧室,我体型最小,走路声音轻,这样既不会打扰到爷爷奶奶,又可以给他们惊喜,我认真地扫地、擦窗户。然后我和爸爸配合着又把旧春联撕下来,贴上新春联,春联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福,我希望今年我的学习成绩能提高,爸爸工作顺利,妈妈变得更美丽。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爷爷奶奶也都醒了,整个家庭都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包包子,有的包饺子,还有的出去买年货。我在包包子,一开始我包的包子不是露了馅,就是包的形状不对。后来,奶奶教我先把面皮用擀面棍擀好,然后再把馅放进擀好的面皮里,接着把包子馅的外皮在最上方打一个麻花形,就是拧一圈,最后一个完美的包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渐渐的我包包子的动作熟练起来越包越快,奶奶在一旁欣慰地笑着说:“文文,真是奶奶的得力干将。”我也开心地朝奶奶微笑点点头。此时,妈妈也准备好了丰盛的年夜饭,我们一家人在餐桌上,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春晚的节目一个接一个,让我目不暇接。
春晚结束,我们又出去一起放烟花,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而夜空在烟花的照耀下更加璀璨和美丽!此时,我们一家人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啊!这充满幸福欢笑的春节怎能叫我不喜欢呢!(指导老师:李亚萌)
特殊的年味
耿佳琳
江阴青阳金桥实验学校
烟花绚烂,点亮期待的眼眸;灯笼摇曳,照应通红的脸庞;笑声如潮,融化了寒冬的雪花——这样的年景,年年见。只是今年过年,我遇见了特殊的年味。
煎饼大妈
春节的气息一步步靠近,煎饼摊儿上闹轰轰的长队竟然越来越长。这远近闻名的煎饼摊,煎饼之魂也就在这一位爱唠嗑儿的大妈身上。但大妈本来准备回家过年,和自己的亲戚朋友叙叙旧,但秩序井然的长队让她回家的行程一推再推。她说,这些都是熟人,有经常被上司奚落的暴躁男士,被娃折磨得快要崩溃的单亲妈妈,还有挑灯熬夜的疲倦学子,赶工赶得精疲力尽的建筑工人……在这大城市里,居多还是外地人,在城市拼搏无处不是心酸与泪,但在大妈这总能找到自己家乡的影子。好不容易春节休息,可以大梦一场,不被闹铃和晨光惊醒,然后慵懒地起床,喝杯咖啡或牛奶,再吃上香酥筋道的煎饼,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于是早早地和大妈预定好了春节期间的每天煎饼,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大妈不想放他的鸽子,也想着过年了,大家都可以吃点热乎的煎饼,便留了下来。当他们不再匆忙,等着煎饼的时候,与大妈唠上几句。不仅在心中能抹上一股温情,也能抹上一股真正年的味道。
缝纫师傅
康师傅擅长修理,经常出来摆摊帮帮小区的人们缝缝衣服,修修纽扣。赚的都是些小钱。春节来了,大家都忙着走亲戚,只有他还在小铺忙碌,这片只有他一家修。只要有一个人来找他,他就必定出摊:“我不出摊儿,他们那些要修纽扣拉链了怎么办?春节到了,出去穿着一件纽扣坏的,拉链坏的衣服,实在不风光。这个节也过得不舒服。我老头子平时也没什么事儿。就在这儿等等,看看有没有人要帮。”旁边商店的那个叔叔说,这个缝纫师傅,自己大冷天的还出来出摊儿,想着别人。这才是年该有的温馨味儿呀!
急诊医生
渐渐黑下来的年夜,烟花绽放,在天空开出了一朵又一朵巨大的炫花,衬着医院格外的冷清。急诊医生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用手机看着春节晚会。今晚除夕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他打开饭盒里面俨然是家人们为他包的饺子。里面还贴心地放了一盒儿蘸料。他一口一口地吃着,享受着家人带着温暖,享受着一丝年味儿。突然医院前台发来消息:徐医生,这里有一个小孩儿,他摔了一跤,腿都流了很多血,特别严重,你快来看看。徐医生看到后赶忙用筷子把剩下的两个饺子剥到嘴里,还没嚼完就穿上褂子走了出去……饭桌上,他和我叙述的时候,我有种冲动,想为他写首诗。
人形形色色,在社会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份,他们都在竭力地做好自己。而这些,让我记忆的年,拥有了独特的韵味。(指导老师:王胜)
东阳年味浓
张嘉楠
杭州市萧山区万向小学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们老家东阳过年的风俗真可谓源远悠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有一种年味儿叫“捣年糕”
东阳人过春节,从11月底就开始了。一到11月底,家家户户就开始做年糕,也叫年粑粑。先按糯米和梗米,按照3比7放入一口缸中要个十多天捞上来清水蒸笼,蒸好冷了后放进清水缸中也是生活的调剂,虽然现在的过年有了年糕,机器操作也很省力,省时间先进不少,可比不上全是人工捣出来的好。每当岁末年关,随着此起彼伏的捣年糕的声音,过年的气氛就像飘着稻米香味的年糕一样,在东阳的乡间村尾弥漫开来。
年糕,年高也,寓意“年年高升”。过年了,东阳老百姓吃着年糕盼“年高”,企盼来年能有一个好收成。
有一种年味儿叫“杀年猪”
最美不过年糕香,年猪米肠迎春节。“嗷!”年味也随着年猪的嚎叫声弥漫开来……半夜被吵醒的我一出门,只见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横放几条板凳,上面再搭上一块又长又宽的案板,旁边准备一只又大又深的装满沸水的桶……叔叔拖着猪前腿,爸爸拖着猪后腿,杀猪匠用一个铁钩勾住大肥猪的大鼻子,在前面拉,滚烫的沸水在大锅里翻腾着。大家脸色涨红,千方百计地将肥猪抬上案板,而肥猪则奋力挣扎,这是一场猪与壮汉的较量。当肥猪被按倒在案板上,掌刀的要出手了。爸爸和叔叔都捂住了眼睛,我飞快地跑到家门口对面的小路上,不敢看这血腥的一幕。远远的时不时偷瞄几眼,等听到那一声响彻云霄的猪叫声,我知道肥猪杀好了。我跑过去,咋一看,大木桶里面全是血与猪毛,大肥猪被架在木架上架走了。
在肥猪被抬回家中之后,叔叔和小姨婆就开始大展身手,把猪头放入锅中焖煮猪头汤,金灿灿的油珠漂在碗边,厨房里飘出猪油独特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动。听爸爸说,过去人们生活贫苦,只有杀年猪时才能吃上肉,年猪是丰收的象征。现在,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杀年猪过大年也成了乡村的传统习俗,那一碗碗散发着浓浓乡情味道的红烧肉,成为人们心中最期盼的年味。
有一种年味儿叫“糯米肠”
“糯米肠,长又长,保佑新年样样长。”过年要灌“糯米肠”,又是我们东阳的一种习俗。选一副猪大肠,去腥,去油,洗净,大肠在结尾打个结,再用漏斗往里面灌上糯米,在上面再打个结,这就是糯米肠。
每年大年三十的午后,一股糯米肠特有的香味会飘荡在东阳的空中。
糯米肠也是一道老少皆宜的东洋传统美食,咬上一段,那香香糯糯的味道终身难忘。如果把糯米肠放锅里煎一下,再放一个鸡蛋,那更是人间美味。
传统美食与习俗传递出家乡东阳浓浓的年味儿,它们不仅仅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美好记忆!(指导老师:陈惠芬)
我家的年味
范 炎
南通市北城小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方小院,四面的花儿,青砖黛瓦,古色古香,这儿有我家的年味。
这快到除夕啦!有一首童谣是这么唱的:“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二十九这天一大早爷爷和奶奶架起了面盆,倒进去好几大袋面粉,开始和面啦!一家人在厨房进进出出,爷爷奶奶把和好的面团盖上了好几条被子——让它发酵。
今天我和表弟欢喜得快要发疯啦!只见他焦急地守在厨房门口,看着爷爷奶奶在厨房忙碌着,就连他最喜欢的擦炮也不玩啦!静静地等待着蒸馒头:“外婆,馒头什么时候才能上锅蒸呀?”回过头来又问我:“要到半夜吗?”“大概吧?”我不耐烦得很,随口应了句。
终于到了晚上,奶奶从楼上搬下来一堆蒸笼,表弟以为要上锅开始蒸啦,高兴得手舞足蹈,我故意逗他:“馒头还没有包好呢。”表弟一听,头又耷拉下来了,神情沮丧,坐一边去了。
没一会爷爷奶奶包好了馒头,把馒头整整齐齐地排在蒸笼里面,把蒸笼端到土灶锅上,我和弟弟一起守在土灶锅堂前,就好似守在温暖的火炉边,听着柴火噼里啪啦的声音,我和弟弟时不时再往里面添把柴火期待着馒头早点出锅。
终于在我们的期待中奶奶揭开锅盖看了一眼说:“好了!”我和弟弟便各拿了个大馒头,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手中这个大大的馒头在冒着热气,一口下去,那豆沙和桂花的香气融合在了一起,香飘十里,沁人心脾。
馒头中有温热的人心,这个馒头无不是亲情,无不是我家的中国年味!(指导老师:陈秀萍)
难忘的春节
李承泽
包头市高新区南开小学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每当我唱起这首歌谣时,就会想起今年难忘的春节。
除夕一大早,我们一家人就忙活起来。我把春联铺平整,爸爸妈妈把胶粘上去,姥姥姥爷把旧春联撕了下来,最后再把新春联贴上去。看着门上红通通的新春联,我不禁吟诵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最有仪式感的事就是我跟姥姥一起剪窗花。我叠好纸,在纸上起了一条卡通小龙的形,我剪得十分精致。“咔嚓,咔嚓”,剪刀在纸上跳着舞,不一会儿,一条精致的卡通小龙呈现在大家眼前,大家对我赞不绝口。没想到我第一次剪窗花就剪得如此栩栩如生。
一旁的姥姥一边剪窗花,一边给我讲关于窗花的传说:“从前,有个喜欢剪窗花的花丫头。后来,她拜一个技艺精湛的老奶奶为师。花丫头通过勤学苦练,剪得窗花跟真的一样。后来她才知道老奶奶是位神仙,就这样剪窗花的技艺也传承了下来。”
姥姥刚说完,一朵姿态妩媚的花朵跃然纸上。我捧着窗花兴奋地说:“姥姥,您就是那个‘神仙奶奶’,我要拜您为师。把剪窗花的技艺传承下去。”姥姥笑了,全家人都笑了。
看着窗户上贴着各式各样的窗花,春节的喜庆溢满全家。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祥和团圆的春节。(指导老师:李慧)
END
来 源|同步征文活动金奖作品
编 辑|艾 研
校 对|米 兔
责 编|毛 毛
主 编|李爱东
终 审|邓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