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老师影响孩子三五年,一个好家长影响孩子一辈子!

教育   2025-01-25 18:40   山西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对每一个父母来说都是需要专注一生的事业。
人的一生应不停地学习,特别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不能马虎,更不能“辍学”,需要一直做下去,没有办法毕业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辈子的老师,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起点,更是终点。
在教孩子做人这件事上,老师永远不如家长!


01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
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身教更重于言传。
良好的品行,来自父母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
在家庭里,长辈、亲人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这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道德的力量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瑕疵。
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
董卿曾在央视《面对面》的一期节目中说了一句话: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很多家长平常教育孩子都是:焦虑在心里,唠叨在嘴上,行动上无力,氛围上无感。 
想让孩子变得自律,变得懂事一些,不能只焦虑,更不应停留在嘴上。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很久以前央视有个公益广告《妈妈洗脚》感动了无数人,也正是这些良好的家风滋养着那一代的人健康成长。
现实生活中,父母如何对长辈,孩子将会在你的影响下将来如何对你。同理,父母如何尊师重教,孩子就会从老师那里得到多少知识。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尊重老师,认可老师的教育方法。家长要在孩子面前为老师树立威信,引导孩子理解老师的辛苦,不随意评价老师的是非,遇到问题要积极与老师沟通‌。家长对老师多一分的信任,老师就会增强一分的信心,能够用在孩子身上的精力相应的也会更多一分,积少成多之下,便会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对老师拥有充分的信任,相信老师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
有位作家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相互滋养。我原本以为自己为你付出了一切,到最后才发现,成全的,原来是我自己。” 
改变孩子,从审视自己开始。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孩子天生具有模仿能力,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要时刻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给前来家访的老师倒杯水,说声辛苦了,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父母和老师都在想方设法帮助其丰翼;经常带着孩子去亲人家里走动走动,让孩子充分理解什么叫血浓于水。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即使在学校接受再好的教育,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为人父母者,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02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让我们能够轻易地看到他人的生活,成功和成就。
我们总是羡慕于别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的背后是站着一个优秀的家庭,一对成功的父母给的家庭教育。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但你是别人家的父母吗?  其实,谁也不是天生的好父母,好父母是后天学出来的。
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他们深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因此,他们会花时间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他们也懂得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激励孩子。
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使他们最终在教子之路上取得了成功。然而,杰出的父母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犯错、会迷茫、会焦虑。但他们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他们知道,成为更好的父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正是这种谦逊的态度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使他们在教子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世界上有很多好孩子,但也不缺少熊孩子。
好孩子的好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而熊孩子的熊则在于家长的娇惯和溺爱。 
我们清楚,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本能,但如果爱过了度,就变成了纵容。 
我们要警惕过度宠溺,培养孩子好的品德和习惯,不把孩子养成“熊孩子”,更拒绝成为“熊家长  ”。
俗话说“穷养,富养,不如教养。” 
一个有教养的父母,一定能养出有教养的孩子。 
而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一定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一个家给予的教养,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天花板,决定着孩子这一生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03


最高级别的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
与孩子的沟通,不应只是单方面的说教,而应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人生、价值和世界的独到见解。
真正的沟通高手,都懂得倾听的重要性。
其实,听孩子讲话,主要是家长能够听到并把握好孩子话语背后的感受和需求。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倾听效应”,它指的是: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沟通,以此获得对方的好感。而只有用心倾听,我们才能把握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完整信息,也才能让说话者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和尊重。
诚然,最高级别的沟通,是心与心的交流,唯有能够用心去倾听对方的讲述,从而得知对方内心的真正想法,才能说出对方最爱听的话,去帮助对方解决他内心中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那怎么样去倾听孩子呢?  
▍温和的态度。温和的态度意味着善意和友好,当人们用温和的态度和语言与别人沟通时,会给对方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如春风拂面,暖融融的,使人倍感亲切,在沟通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积极的关系。反之,严厉、粗暴、对孩子发脾气,脸色难看,语气不够友好,孩子会产生不被接纳的感觉。一旦感受到不被接纳,孩子就会产生敌意和抵抗心理,接下来的沟通就不可能顺畅。
▍愉快的心情。孩子对父母的情绪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希望看到父母开心。父母见了孩子很开心,孩子会认为父母愿意看到自己,是自己给父母带来了快乐,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认可和肯定自己,产生一种价值感。反之,如果父母难过、不开心,或者父母吵架,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才让妈妈难过,父母才会吵架,从而否定自我。  
当然,父母也不可能一直快乐。上了一天班,体乏心累,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这时候,如果父母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与孩子互动,就要平和地告诉孩子:“妈妈今天有点儿不开心,和你没有关系。是妈妈自己遇到了一些麻烦的事情,需要冷静一下,很快就会好的。”这样孩子就会安心,不会因为父母的负面情绪而担忧。
▍专注的目光。 看见,代表关注。当孩子跟父母说话的时候,如果父母专注地看着孩子,就仿佛在说,你很重要,你说的话很重要,我对你的话很有兴趣。孩子一定会像撒豆子一样叽里呱啦地跟父母诉说他们内心的故事。孩子在做事的时候,如果父母在一旁看着,但是不干涉,这代表一种默许的态度,一种莫大的接纳和允许。孩子会在父母的目光中安心地做着他想做的事情,他会感觉到被深深地理解和支持。
▍专注的目光。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或生气时,他们不希望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一言不发,也不想听到建议、道理、分析或看法等。这些反而会让他们感觉更加糟糕。安慰和同情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可怜,而建议虽然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往往没什么用。  
▍镜子式的主动反馈。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理解反馈自己听到的内容,不包含任何个人想法、判断或情绪,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判断或情绪。这种倾听方式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为有效沟通打开了一扇大门。
懂得倾听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之前,能够全面地了解对方的想法,以及自己能为孩子做什么,从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掌握住沟通的主动权。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明确指出:“成为一个父母,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一旦结婚并育有孩子,自然就拥有了做父母的资格。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成为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身,方能胜任这个角色,成为一个合格且称职的父母。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理解,孩子就像是他们的一面镜子,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自我教育和提升。
真正聪明的父母会明白,成为孩子的榜样比向他们施加“必须成为某种人”的信念更为重要。


来 源|智行致远

编 辑|智 齿

校 对|小 香

责 编|古 月

主 编|李爱东

终 审|邓 静

语文报社
《语文报》官方订阅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全国中小学师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