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故事。
2023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资产荒。
疫情过后,人们存钱的热情大涨。
这导致今年持牌机构的资金多得用不完。但坏消息是,今年坏账率大幅攀升的消金公司不止一两家,而大家的共同痛点是:努力保余额。
然而,试点13年了,消费金融最痛的痛点大概是,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自营没做起来。
这里是指,经过至少3年左右的成长,其自营业务还没有真正成长到足以制造公司核心资产或者利润,不包括成立时间较短的公司。
因此,导致这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真实资产构成是:小平台兜底资产+大平台强风控的助贷资产(比如蚂蚁借呗),助贷输送的资产是否稳定、安全成了他们能否可持续经营的关键。
当命运握在别人手上时,谁会给蹒跚学步的消费金融公司兜底呢?
作为民营机构,只有它们自己。
消费金融8840亿,其中几分是自营?
我们来看一组行业数据。
中国银保监会非银部公布,全国已开业30家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资产总额8844.41亿,累计发放消费贷款7.17万亿元,累计服务客户7.89亿人次。
那么问题来了,消费金融公司约8840亿的余额中,到底有多少是消金公司真正的自营?
注意这里所指的自营,是指自主把握获客、运营、风控等核心环节的消费金融业务。
先看互金资产端平台的余额规模。
经过调研整理,上述互金资产平台按照规模从大到小排列,浅绿的头部平台基本都是互金巨头强风控,主做联合风控分润模式(实际上是互金平台强风控),很少做固收兜底。
深绿色的平台,以固收兜底为主。分润和固收的比例从3:7或者2:8,到后面规模越小的平台,固收兜底的比例越大,左边这列固收占比基本趋近100%。
根据这个表,可以粗略地估算出:互金资产端平台的固收业务余额规模大约在5000亿左右。
他们以消费金融公司为主要资金方,组成了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们的核心资产,也影响着消费金融公司的命脉。
根据市场上能收集到的最新的数据,来看下消金公司余额规模在100亿以上的主流机构规模情况(此处为资产总额,和余额略有误差,用于估算):
30家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我们先把蚂蚁消金和平安消金这种“开了外挂”的消金公司排出在竞争队列。因为他们本质上不是独立的消金公司,而是金融集团的一部分。
除了这两家巨头系,从业人员大部分认为其实只有3家谈得上自营非常成功,那就是——招联、马上和兴业。
其他的一部分还在努力突围线上线下自营,拼命往上一梯队跃迁。更多的,还在路上纠结,到底怎么走才能讲好故事。
如果不那么严谨地估算一下,用30家消金公司累计的8840亿累计规模减去前三家机构的自营资产规模,按照他们每家有80%的自营占比估算,还剩下6340亿。
再去掉剩下27家机构中的中邮、中银等线下为主的自营业务规模,以及平安消金、蚂蚁消金的规模,这部分粗算它1000-2000亿,那么剩下大概4000-5000亿左右。
从业人士认为,这4000-5000亿,和互金资产平台中5000亿的固收兜底资产,保守点说,至少有七成的重合。
剩下三成不是固收兜底的资产,也大都是与互金巨头合作、由对方强风控的分润资产,比如借呗、度小满等。
这部分,据从业者透露,大平台一般有通过率要求,消金公司自身风控占比实际上只有0-20%。
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平台强风控和兜底的资产,占据了持牌系消费金融的半壁江山——或者说一大半江山。
这样的局面不得不让人反思,过度地依赖平台,能否能避免当年趣店事件的B端风险重演?
为科技创新而生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果只走银行的老路,成立它的意义何在?
助贷太好做,才是自营做不起来的原因
2009年,消费金融行业的出现是因为互联网科技的全面发展,使金融科技、大数据风控能力、智能化的线上创新产品成为可能。
只是都过了13年了,持牌系消费金融的自营能力建设成果,差强人意。
有人说,招联、马上、兴业那三家做起来的时候是行业蓝海,有的有好爹,有的有好运气,那会儿流量十几块一个CPA,利率红线还在36%。
没错,他们自营的成功确实有种种客观因素的参与,但同一时期,这些客观优势也被其他同期或更早期的消金公司拥有。
招联早期确实吃了大量支付宝红利没错,但2015年支付宝把服务窗给出去试水的时候,又有几家消金公司有这个魄力敢吃这只螃蟹?
马上下海搞3C的时候,确实是蓝海,线下分期产品竞争之激烈,二维码多到手机店门口都贴不下了,又有几家撑过了场景分期风险和人海战?
好多人一直以为消费金融难做是因为业务本身难。
现在看来其实不是。
件均普遍在几千万把块的贷款,跟各行各业的小微和供应链金融比起来,能有多难呢?
消费金融公司们,是缺人、缺钱、还是缺一个永恒的风口?
都不是。
答案在根上。
自营难做,不是自营做不起来的原因,助贷太好做,才是自营始终做不起来的原因。
只要习惯了躺下挣钱,就很难站起来做事了。
公司掌舵者没有做自营的决心,不正视风控和科技等核心能力建设中的问题,永远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尽管很多消金公司被互金平台输送的资产供养着暂且看起来无恙,但实际不足以应对市场挑战的基础能力建设,会使任何一个掌握不到位的B端合作机构,成为全面决堤的风险。
此外,存量客户的还款意愿变差、银行的下沉竞争和监管政策的收紧——任何一根稻草,都可以压倒这匹发育不全的骆驼。
13年了,有太多人,以共同的名义涌入金融改革浪潮,然后以各种各样的姿势躺在牌照上活着。
他们高举金融科技的旗帜,却从不真正拥抱科技。
他们当中很多人手握权力和资源,却无法专注业务本身。
是谁忘了初心?
不重要,金融市场化的趋势已幕天席地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