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功是内家拳的基本功之一,所有的传统武术的学习,都是从站桩开始的。桩功如同写字的第一笔一样,这一笔写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后面笔划的布局和空间。各家拳法套路的开始和结束动作,都是以静桩的姿势为基础的,明眼人一看起势,就能判断出师承和门派来。桩功如同戏台上的亮相一样,一出场,就分得出生旦净末丑。
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总结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口诀,如虚灵顶劲、舌顶上腭、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腋开跨、尾闾中正、宽胸实腹等。
站桩的意义,在于定身形、调节气息、感受内外的信息交互。
定身形是指,在站桩时使身体符合:(1)本门武术要求的内外相合的形体要求;(2)技击预备式的最佳姿态;(3)武者的精气神。
本文在站桩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重心、精细动作和神态来区分“死桩”与“活桩”,以避免站“死桩”而走入误区。
死桩最典型的描述是:木头桩子,如果自己站的感觉是一根木头桩子,恭喜你,答对了,人体的感觉不会骗人的。或者,站桩在外人看起来如同木头桩,也一样算死桩。一种典型的死桩是“板凳桩”,身形如坐板凳,四平八稳,这种桩的最大问题在于重心后移,在实战中如果身形要从桩变为攻击或者防守身形,首先需要前移重心便于控制躯干和四肢,前移重心的动作,既暴漏了我方意图,又失去了宝贵的攻防时间,还未动手已落下风。
在与人对抗中,身体随时处于戒备和准备移动状态。
作为起势的活桩,有三个要点:(1)是便于技击的预备动作;(2)静中有动,气息下沉而全身稳定平衡;(3)浑身为一个整体。
首先说预备动作,其目的是能够马上进攻而不留任何预兆的空间和时间。按照这个要求,典型的马步站桩时,身体重心应该前移,这就是所谓的“中而不中,不中而中”。比较普遍的例子如短跑运动员,其重心无一例外都是靠前的。排球和羽毛球选手在接球时,预备动作也是重心前移。
因此,形意拳三体式桩虽然重心在后脚,但是需要随时准备转换重心至前脚。
这就需要:(1)有前扑的意念;(2)注意力与眼神相合。三体式桩的眼睛如果平视前方,则含胸不易;如果眼神略向下一个角度,随前手食指和中指缝看去,则既容易做到虚灵顶劲,又能做到含胸拔背。这就是形意拳中所说的“视人如蒿草”,虽然这句话的另一个含义是为了壮我方胆量,但是对三体式的桩功身形的描述无疑也是合适的。
第二点,静中有动的动态平衡。张氏形意拳的三体式站桩,或者八卦掌的定势掌法中,有两个形体细节:食指上翘和掌跟下按。如果其他动作均标准而食指不上翘,则坠肘不易,气浮于胸,难以做到气沉丹田。张氏形意拳三体式和八卦掌磨盘掌的前手食指上翘,塌腕和坠肘就很容易做到,只要虚灵顶劲,自然就能做到沉肩。位于丹田处的后手食指上翘,则后手腕下塌,气就很容易下沉。肘的下沉出掌有力且可护心,攻守兼备;气息的下沉使得重心下坠,便于步法和身法的稳定。食指上翘时,掌跟会有酸麻的感觉,这是正常的反应。
第三个要点,整体劲。张氏形意拳三体式和八卦掌磨盘掌站桩掌跟如果不下按,胳膊是胳膊,身体是身体,联系不紧密。而掌跟的下按劲使得手臂与身体形成一个整体,有助于练出整体劲的发力。再如太极拳的浑圆桩,如果双臂略下沉,则胳膊是胳膊,身体是身体,如果双臂略上抬,则胳膊立刻如同从身体长出来一样,连为一体。因此,浑圆桩要站出整体劲,须注意略上抬双臂,以做到稳重如山的感觉。站桩虽为入门功夫,但是如果没有肢体细微动作的配合而仅仅靠意念来引导气沉丹田等,对于初学者是很难把握和体会的。
在“学武过程的那些坑”一文中,提出“站桩坑”的看法。本文的观点依然认为,站桩只是一个开始动作,对于技击的帮助是有限的,不应放大其功用。古往今来,只听说有打出天下无敌的,没听说站桩站出武术大师的。如果有人要说站养生桩,那是另外一回事,不做讨论。
以技击为目的的站桩,应尽量避免一站半小时以上,除了满头大汗双腿打颤而没有其他感觉的死桩,而应练习形神具备、便于立刻发动攻击的活桩。张氏内家拳的套路中,起势的站桩动作在双手打开和下按的过程中,对丹田、身形、眼神、手指的变化的细微要求,都是为了表现其“活桩”的特点,以做到“一动无有不动”。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本公众号仅作公益分享。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文中介绍的功法,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练习。
请关注下方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