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的信贷与自恋现象

财富   2024-07-08 09:00   美国  
广告中的主人公一边笑着,一边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方式:住在一座有四间卧室的大房子里,开着一辆全新的汽车,甚至还有一辆坐骑式割草机。
那他是怎样过上这种生活的呢?“我如今已经负债累累了。”他勉强笑着说道。
这支短短的广告阐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在2007-2008年以一种引人注目的方式而结束(至少对房贷来说是)的宽松信贷狂潮,使得人们可以假装自己过着一种比实际上更好的生活
信贷膨胀带来自我膨胀,这为自恋流行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
只要有一个鼓励自我欣赏和物质财富的文化,再加上通过购买那些实际上买不起的东西来实现这种自我欣赏的能力,许多人就会生活在自恋的幻想中,认为自己很富有、很成功、很特别。
尽管如今房屋贷款标准变得更严格,使得人们难以继续通过购买自己负担不起的房子来维系这一幻想,但申请到信用卡还是非常容易。
就像自恋带来的很多后果一样,消费热潮所产生的溢出效应也会给他人带来负面影响。
宽松信贷导致商品价格——最为明显的当属房价——急剧上涨,所有人都不得不比之前支付更高的价钱。
2003年,无须征信记录的贷款形式使得自恋者可以贷款100万美元,购买一座洁白无瑕的花岗岩城堡,但同时也推高了普通民众买房子的成本和老年人的房产税。
很快,所有想在较好的学区购买房产的人都不得不“负债累累”,要是没有宽松信贷,根本不可能出现引发这一过程的自恋狂潮。
即使在体会到宽松信贷所带来的恶果之后,开始收紧抵押贷款,人们仍然很容易陷入信用卡债务。

2005年,美国人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第一次花的钱比挣的钱还多。然而事实并非一直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人把自己收入的12%都积攒了下来。

然而现在,35岁以下的人花费却比收入要高出16%。
自1977年以来,消费性债务便开始每年上涨7.5%,增长率几乎是过去10年间的两倍。
如今(本书写于2010年左右),美国人的人均信用卡债务已经超过1.1万美元,是1990年的三倍。这使得美国人所欠的债务总和达到了2.5万亿美元(2024年第1季,美国人的信用卡债务总额为1.12兆美元
其中,有100亿美元是像信用卡债务这样,通常被看作“坏账”的循环债务。剩下的则大多是住房抵押贷款,即传统意义上的“良性债务”。
然而,2008年的高风险房贷崩盘以及止赎率激增证明,即使这些“良性债务”,也并不那么“良性”。
2006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前,美国的申请破产率已经达到了“大萧条”时期的十倍。
当然,这其中的许多人是被意料之外的基本支出(常常是医药费)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还有很多人则是被卷进了消费文化和宽松信贷的漩涡之中。
宽松信贷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有些人愿意,而且也有能力欠下巨额债务——使得人们可以将夸大了的自我成功展示给自己和这个世界。
当然,这也鼓励了其他人通过借债的方式“跟上别人的脚步”。
不幸的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和感觉上像一个赢家而赊账购买奢华的消费品,就好比是为了改善心情而吸食可卡因一样。
这两者初期的代价都很低,而且效果也很好——但只能维持一段非常短的时间。
长远来讲,两者都会让你落得身无分文且情绪低落。
现在,即使是宣告破产也不再能减轻多少负担——200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破产修正案,使得债务清偿变得更加困难。
申请贷款越来越容易,我们最终所要面对的现实却变得越来越惨痛。
以上就是作者对宽松信贷和自恋问题的论述。本文来自美国作家简·M.腾格W.基斯·坎贝尔的《自恋时代》一书。
信用赋予的万能感让我们乐不可支,潜移默化地增加了我们的自恋程度,使得我们逐渐忘记自己是靠薪水生存的工薪一族(劳动人民)。我们的理智也无能为力,因为本就不多的理智早已完全沉浸在消费欲念之中了。债务就是这样一点点地吞噬了我们的未来。
好啦,这就是今天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债务与社会。

AiSunflower向日葵债务
与债务有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