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年跨国寻恩记|人间

文化   2024-09-16 19:44   北京  


等我走不动了,就让我的儿子接着找,直到找到为止。


配图|援巴医疗队为患者救治(作者提供)




1981年秋季,巴基斯坦帕苏地区帕苏村,比比尼萨把羊赶到山坡上,羊四散寻找青草,她找一块草地坐下,从怀里掏出一张用塑料袋包裹的照片,照片是比比尼萨一家人和两个穿中山装男人的合影。

比比尼萨一家和中国医生的合影|作者提供

这两个男人都是驻帕苏中国医院的医生,一个姓王,一个姓尚。

1978年,比比尼萨久病不治、生命濒危,在当地没有医院能为比比尼萨治疗的情况下,中国医生冒着极大的手术风险,承担着手术如果失败可能影响中巴友谊的责任,在简陋的环境下为她实施了手术,成功挽救了她的生命。

自1979年,中国医生撤出巴基斯坦后,此后的两年时间,比比尼萨对救命恩人的思念越来越强烈,她知道恩人来自中国,知道他们姓什么,却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家住哪里?这让比比尼萨无比惭愧,她想找到两位恩人,向他们当面说一声谢谢。

回到家里吃过晚饭后,比比尼萨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再次掏出照片:“我想去中国,去找救我的中国医生,我想当面向他们说声谢谢,要不是他们,你们的妈妈早已经离开了你们,我可怜的孩子,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中国好医生!”

“这件事情就交给我吧。”比比尼萨的二儿子马基隆说,“妈妈,你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去中国要跋山涉水,不远万里,你的身体受不了。让哥哥在家照顾你和这个家,你的这个心愿就让我来替你完成吧。”

比比尼萨同意了马基隆的请求,她把照片交到二儿子手中,嘱咐道:“凭着这张照片想找到这两位中国好医生很困难,孩子,你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做好吃苦的准备,一年找不到,两年,三年……我相信你,你们都是我的心怀感恩的好孩子,只要我们真诚地去寻找,我们的恩人,就一定能够找到。”

“好的妈妈,不管付出多大的艰辛,我一定完成你的这个心愿。”马基隆说。



从1981年到2017年的30多年时间里,马基隆16次远赴乌鲁木齐和喀什寻找恩人,他在巴基斯坦的帕苏和中国新疆的乌鲁木齐之间,喀喇昆仑中巴友谊公路上,仅凭手里的一张照片,如大海捞针般四处打听。

为了妈妈的心愿,马基隆几乎将两位恩人的形象刻在了心里,他为了寻人时沟通方便在乌鲁木齐报班学了半年汉语;在中巴友谊公路的建成、他的家乡帕苏成为旅游城市后,他特地在一家旅游公司找了份司机兼翻译的工作,每当遇到来自中国的旅游团,他都会向游客打听是否有人知道当年修建中巴友谊公路时,中国医生救治巴基斯坦农妇的事。但是,直到时间把他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马基隆还是始终没有获得恩人的消息。

可马基隆从来没想过放弃,当他一次次无功而返,回到家里,看到妈妈那期待的眼神和妈妈听到他带回来的坏消息表现出的失落,他在内心深处都会更加坚定要实现妈妈的心愿。

“有中国医生的消息了吗?”

“没有。”

“真是难为你了。”

“请相信我妈妈,我一定会找到他们的。”

“孩子,你的头发都白了。”

“我找不到他们,我会让我的孩子接着寻找。我已经让儿子报了汉语言班学习中国语言,等我走不动了,我就让我的儿子接着找,直到找到为止。”

“我的身体越来越差了,你要抓紧时间,我希望在我活着的时候能够亲自向恩人说声谢谢。30多年过去了,我这条命,本来那时候就已经没救了,是中国医生让我又多活了这30多年,这是救命之恩,我们一家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就是我死了,你们也要接着寻找。”比比尼萨说完叹了口气,她十分心疼自己的孩子,马基隆每次出去寻找一走就是半年,一个人出门在外不容易,风餐露宿,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虽然马基隆每次回来都说不苦,但从他那憔悴的脸上,就能感受到寻人的艰辛。

“我记下了妈妈,我一定能找到的。明天我就出发,再去乌鲁木齐……”马基隆深深理解妈妈要寻找中国医生的想法,中国医生不但是妈妈的恩人,也是他的恩人,中国医生救活了妈妈,让他们拥有了完整的家,也许寻找恩人这件事会让他付出一生的时间,但他觉得值得。

2014年秋,比比尼萨已病重得卧床不起,她将马基隆叫到病床前,最后一次叮嘱他,自己快不行了,一定要马基隆坚持寻找下去,不要放弃,虽然她不能亲自向中国医生当面说一声谢谢,但她的这个心愿就由马基隆来完成,这是她最后的遗愿。

生命的奇迹没有再次发生在比比尼萨身上,她在被中国医生从死亡边缘救回来的36年后,略带遗憾但是坦然地拥抱了死亡。

面对母亲的死亡,马基隆在伤感之余,更是在内心中发出呼喊:恩人啊!你们在哪里?




2017年4月,乌鲁木齐尚未完全走出冬季的寒冷,背阴处尚未消融的冰雪已现疲惫,却还想抓住冬的尾巴,树木虽积蓄着迎接春天的力量,但也尚未从睡梦中醒来。不过,年轻人已经褪去臃肿的棉衣,用青春活力宣告着冬天已经过去,准备好了迎接春天。

这天,已经退休的尚继越起了个大早。他在新疆军区总医院干了一辈子的军医,保持着军人良好的习惯,每天都要早起在院子里活动一下身体。

尚继越做完运动,回到家里,老伴告诉他,他的手机刚才响了。

打开手机,显示有两个未接来电,号码所属地显示是北京。

尚继越拨了回去。电话通了。

“喂,是谁刚才打的电话?”

“是尚叔叔吗?我是一新呀。”电话里传来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是尚继越老战友、老朋友孙善德的儿子孙一新。尚继越和孙善德曾一起参加中巴友谊公路第三期工程的修建。工程结束后,孙善德回了北京,到总后财务部任副部长;尚继越回了新疆军区总医院,任急诊科主治医生。两人一直有联系,孙一新患急性阑尾炎时,还是尚继越给做的手术。

“哦,是一新呀?你母亲的身体还好吗?”

“她身体很好。尚叔叔,我爸在的时候,常给我说起你们当时在巴基斯坦给当地人民办了很多好事,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为国家争了光。”

“是啊,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是大家为国争光的使命感都特别强。”

“尚叔叔,你还记得你们当年在巴基斯坦抢救过一个患肿瘤的农妇的事情吗?有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想问问当年的情况。”




孙一新的电话,让尚继越回想起38年前发生的一幕。

1965年3月,巴基斯坦向中国提出修建喀喇昆仑公路。1966年4月工程全面开工。整个工程分三期四个阶段,除第一期工程在国内施工外,其余均在巴基斯坦境内施工。第一期工程完工后,巴方向中方提出援助修建巴方境内段。

1968年初,经毛主席批准,由中国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无偿援助巴基斯坦在喀喇昆仑山修建中巴友谊公路。

1978年6月,中巴友谊公路第三期水毁修复工程开工。同时,组建医疗队奔赴巴基斯坦。新疆军区总医院选派尚继越和王先知两人同其他部队医院选派的医护人员一起,于1978年6月2日乘车奔赴巴基斯坦的帕苏,接替工程二期医疗队的工作,重新组建医疗队并按照野战医院的标准建设对巴基斯坦人民开放的医院。

救治患肿瘤的农妇,就发生在医疗队抵达不久后的1978年8月。

常到指挥部帮忙、和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地人贾里尔,一天向政治部黎宝林主任求助,希望中国医生也帮自己的妻子比比尼萨治病。

比比尼萨50多岁,患病已超过十年,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医院认为比比尼萨患的是不治之症,没有治愈的希望,让家人准备后事,说她最多能活一到两个月时间了。

黎主任对贾里尔提出看病的事很重视,说:“你不要着急,我们尽量想办法。”

贾里尔说:“一直不好意思麻烦你们,实在没有办法了。”

黎主任说:“我们尽最大努力救治病人,不能拖,要尽快把病人接到医院。”

黎主任让机关车队派车,翻译王自强随同贾里尔接病人,并指示医疗队安排病人住院。

比比尼萨被接到了医疗队时,状态很糟糕,她呼吸困难急促,皮肤无光泽无弹性,全身枯瘦如柴,四肢无肌力,皮包骨头,但是腹部突出,如巨大西瓜包块,推之不动,局部皮肤发亮,扣诊鼓音,有双下腹有积水等表现,生命体征不平稳,脉弱无力,电解质严重紊乱,严重贫血,有多种并发症。

医疗队主治医生王先知、尚继越和张永水,在认真检查了比比尼萨的情况后,判断她腹腔内有一个巨大的肿瘤,并推测肿瘤是良性的,否则,比比尼萨基本不可能坚持十年之久。

对腹腔肿瘤治疗的唯一办法,就是手术切除,可比比尼萨虚弱的身体状态,根本不适合开展手术。

情况被逐级汇报给医疗队领导和指挥部,指挥部问:手术可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可以做?

尚继越等医生讨论后认为,比比尼萨需要一段时间增强体质,只要体质恢复情况符合手术条件,就可以做。

指挥部同意了意见,并指示他们认真研究手术方案,随时做好手术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比比尼萨的身体恢复得很好,具备了手术条件,可在讨论手术方案时,又有了不同的意见。

这台手术潜在风险很大,手术条件简陋,应对突发风险能力不足;患者已经被巴基斯坦的医院宣布病危,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患者死亡,赔偿问题怎么解决,一旦给中巴两国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谁能承担责任?

指挥部领导了解了情况后指示,有不同意见很正常,但问题必须解决。

医疗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手术方案,尽可能提高成功率;政治部联系巴基斯坦军方,请他们一同参加讨论,讨论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手术失败的善后工作。

在中巴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激烈讨论后,手术终于择期举行。


1978年8月11日,帕苏的气候宜人,田地里的农作物努力汲取着大地的营养。医疗队全体同志严阵以待,所有人都为比比尼萨祈祷祝福,期盼着手术室传来好消息。

此次手术的主刀医生是王先知,尚继越为第一助手,张永水为第二助手。

确认麻醉情况后,王先知熟练地切开比比尼萨的腹膜进入腹腔内,看见了一个巨大的西瓜样的肿瘤,它在十年之久的滋养里,与周围组织紧密相连。

在认真查看情况后,三人决定采用抽丝剥茧的办法,将肿瘤一点一点与周围组织分离开,之后切除。

完成这项工作并不容易,除了需要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分离肿瘤粘连处,直到肿瘤基底部完全游离清楚,还需要有人在分离过程中固定和托起这个巨大的肿瘤。

手术现场|作者提供

三人选择从肿瘤粘连界线较清楚的地方入手,这样容易操作,难度和风险较小。他们以绣花般的耐心,一边分离,一边止血,一边结扎,预防微血管出血,逐渐剥离肿瘤中下部。为防止损伤周围的血管及粘连组织撕裂,他们用小纱布做成花生米大小的圆球,用止血钳夹住纱布花生球,慢慢地沿着肿瘤与粘连组织之间小心翼翼地进行钝性分离,不断向周边扩大手术视野。

随着手术进程,三个人身上、头上都是汗,巡视护士高建岭不断地为他们擦额头的汗水,但他们的配合越来越密切,甚至忘记了疲劳。

终于,分离和结扎工作完成了,在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清除比比尼萨腹腔内渗出血性积液后,张永水用双手稳当地托起肿瘤,王先知在确认肿瘤周围没有连接的血管和残留的异常组织,用两把大的弯钳在肿瘤底部夹住根部血管,然后用组织剪仔细地剪断肿瘤根底部的异常包膜组织及血管,完整摘除了巨大肿瘤(该肿瘤最终称重达3.75公斤)。

切除下来的肿瘤|作者提供

肿瘤被切除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消息传出,医护人员奔走相告。在指挥部焦急等待消息的李光培主任、王复华政委长出了一口气,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到了肚子里。

在手术过程中,还出现一个小插曲。

手术前,为保障手术用血,比比尼萨的家人在村里找了20位年轻人,在手术当天来医疗队为患者输血,结果手术开始了,一个人都没来,到村里找,也没找到人。

紧急时刻,负责献血外勤保障的梁立静和黄剑平两位主任,立即组织医疗队的工作人员献血,并将情况汇报给指挥部领导。指挥部及后勤的领导指示先不要告诉手术人员,以免影响他们的手术工作,并立即组织机关勤务人员和年轻干部、战士准备献血,还强调让医疗队的同志不要参加献血,以免耽误他们的正常工作。为防止血源不够,又从二支队抽两个班的战士来医疗队献血,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召集20多人来到医疗队,为手术提供用血保障。

手术的成功在当地产生巨大影响,时任巴基斯坦领导人齐亚·哈克到医疗队,慰问医护人员,并看望了比比尼萨,称赞中国医生是“神医”!

比比尼萨与医疗队医护人员合影|作者提供



孙一新口中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名叫刘亚卉,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一档帮助失散亲人团聚的栏目《等着我》任职,想找尚继越,是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叫田念胜的求助。

田念胜,湖南人,38年前也参加了中巴友谊公路三期建设,当时他是筑路指挥部一支队的电影放映员。

2016年,田念胜到巴基斯坦访友,在伊斯兰堡玩了几天后,前往帕苏故地重游,并请了一位导游兼司机,正是马基隆。

旅途中,田念胜感叹帕苏的变化,提及他三十多年前在帕苏待过两年,对这里很有感情,并提出到当时的筑路指挥部看看。

马基隆一听,立即浑身一振,他认真地打量着眼前的这位游客,试探着问田念胜之前是否参加过公路的修建?田念胜肯定地回答了马基隆。

马基隆听后非常高兴,他告诉田念胜,自己对筑路指挥部自己很熟悉,小时候就经常到指挥部玩,并提及巴基斯坦人民非常感谢中国,是中巴友谊公路的修建开通,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帕苏现在是著名的旅游景区,靠旅游业当地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当时的筑路指挥部旧址和医疗队旧址目前也是参观景点,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旧址依然保存完好。

原医疗队旧址|作者提供

一路上,马基隆给田念胜讲了很多当时筑路官兵的故事,并向他打听医疗队王医生、尚医生,还拿出随身带着的照片给田念胜看。田念胜不认识照片上的人,问他为什么要打听这两个人?马基隆就给田念胜讲述了医疗队救治他妈妈的故事,并委托田念胜回国后帮着他寻找中国好医生。

田念胜听了马基隆的讲述,非常感动,爽快地答应了马基隆的请求。

回国后,田念胜很快联系他的战友,询问有谁了解救治肿瘤患者的事情,可是没有人知道。他想到一五六医院有自己的战友,或许在他们那里能打听到有价值的消息。但是,反馈回来的消息令他失望,依然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一晃半年多过去了,田念胜没有找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一天,田念胜在电视上看到《等着我》栏目,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栏目组报了名,并很快得到了回信,栏目组联系他,并请他提供手术时间、医生姓名或同期赴巴战友等更多的信息,以便扩大寻找范围。

田念胜静下心来反复认真思考,终于想到一个人,他叫唐宏,曾经参加了筑路施工,后来在北京工作。

这位唐宏,恰巧认识孙一新,知道孙一新的父亲参加了筑路三期工程建设,而且当时还在指挥部当领导,觉得孙一新应该知道更多医疗队的事情。

孙一新了解情况后,想起在广州工作的苏玲萍,她曾是医疗队的成员,于是向她询问当时医疗队在巴基斯坦是否救治过一个肿瘤患者?

苏玲萍告诉他,有这么一回事,这个患者是位农妇,而且手术后还是她负责给患者进行特护,喂水喂饭,一直到患者出院。并告诉孙一新,这个手术是尚继越他们做的,尚继越更清楚当时的情况,建议他直接问尚继越。

孙一新听了大喜,原来这件事尚叔叔是当事人,真是烧香找对了庙门。

消息很快传到《等着我》栏目组,栏目组记者刘亚卉请孙一新先和尚继越联系,告诉他会有央视记者和他联系,到时请他接听电话。




2017年4月13日,尚继越接到了刘亚卉的电话,在核实了刘亚卉的身份后,他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之后,刘亚卉多次电话联系尚继越,详细了解了当时的整个救治过程,并委托尚继越联系王先知和张永水医生,只是,由于身体原因,两人均无法接受采访,更不方便到北京参加节目的现场录制。

最终,栏目组请尚继越录制了一段王先知医生的视频,并于5月12日乘坐由栏目组预订好的南航班机飞往北京,代表医疗队参加节目录制,现场与曾经被救治的巴基斯坦农妇的儿子相见。

2017年5月13日上午,尚继越在星光影视园,见到了栏目组的导演马智超。马智超告诉他,巴基斯坦有个人叫马基隆,他寻找你们38年。栏目组也从马基隆那里了解了你们成功救治他妈妈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栏目组。央视一套领导亲自安排,这是国外第一人来中国寻找恩人,几十年矢志不移一定要找到你们,来感谢你们。《等着我》这个栏目平时讲的故事都是国内的,而这次是国外的人,是异国他乡的朋友,大不一样,这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故事,意义重大,这个故事本身就很传奇,相信会感动中国人民和国外朋友。等开始录制的时候,你在后台,他在前台,你先听他讲,然后你上台与他见面。他找到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场面一定非常感人。

听了马智超导演的介绍,尚继越越发期待与马基隆的相见。

下午,节目正式开始录制。

马基隆很激动,他穿了一件他们民族只有重大节庆时才会穿的白色长袍,虽然节目组并没有告诉他即将到达现场的是哪一位或者哪几位恩人,是不是照片中的二人之一,但毕竟他多年的寻找有了结果,他即将完成母亲的遗愿。

尚继越在后台,听着马基隆在前台讲述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寻找恩人的过程,听得泪流满面。

主持人舒冬递给尚继越几张纸巾,安抚他不要太激动,一定要平稳住自己的情绪。

很快,马基隆讲完了,到了见面的时刻。

舞台上的一扇门缓缓打开,马基隆站起身,眼睛紧紧盯着……

尚继越在舒冬的陪同下,缓缓走向前台。

马基隆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他跑向尚继越,尚继越也快步走向前,两个人的手一下牵到一起,相互打量着对方,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录制现场鸦雀无声,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目光注视着舞台上的两个人。

尚继越和马基隆对视了几秒钟后,两人一下紧紧拥抱在一起……

现场,掌声雷动。

尚继越(左)和马基隆(右)在北京合影|作者提供


编辑|右七      实习|文雪

朱 红 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本文头图选自电影《真相大白》(2005),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特此声明。

  • 本文系网易人间工作室独家约稿,并享有独家版权。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投稿给[人间thelivings」,可致信:thelivings@vip.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根据文章质量,提供不少于千字100元的稿酬或不设上限的分成收益。

  • 投稿文章需保证内容及全部内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人物关系、事件经过、细节发展等所有元素)的真实性,保证作品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

  • 其它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文章由 网易丨人间工作室 出品


人间theLivings
网易人间工作室:以叙事之美,重构我们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