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家族文化(血缘寻根)的影响
家谱,就是一个先祖的家族历史的真实记录。家谱主要反映的是家族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进化中的血缘痕迹,家谱应是对中国历史(正史和方志)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我们称家谱为血缘寻根就是这个道理,其最重要的标志是:家族世系清楚,每一代的历史人物是真实的,尤其是各地分支的家谱,自开基祖以下的历史是真实的。
家谱也称谱牒学,是一门传统古老的学科,其核心是姓氏和人名,是血缘寻根的一种重要文化依据。进入3-4千年前的夏商西周时期,在甲骨文、青铜器上已留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记录,这是真正记录了当时有关姓氏的历史,所以中国人有文字记载的姓氏历史应有3300年。这是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
2005年出版的《夏商社会生活史》揭示了考古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在商朝遗址殷墟地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最早家谱的记录,即刻在牛胛骨上的儿氏族(即倪氏族)十二代世系谱,这至少有3300年以上的历史,这应是世界上有关家族历史记录的最早信史。战国末出现的《世本》,记录了上起上古帝王之世系的玉谱,下至周天子封赐诸侯之世系的家谱,这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有关国家重要家族历史系统记录的最早家谱专著。有关的家族谱系记录一直属于官方的行为,直到唐末五代以后才出现了民间的修谱。
中国民间修谱开始于宋朝,大规模普及是在明清时期。在家谱中,各姓各地开基祖以下的历史是真实可靠的,开基祖以前的历史需要斟酌和考证,谱系断层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修编家谱时普遍存在开基祖以前的历史和对接问题,加上民间修谱的不规范和伪作,所以,家谱可研究的价值和应摈弃的糟粕都是显而易见的。一部好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的真实历史,各民族各姓氏各家谱的总和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姓氏历史,也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缘历史,可见续谱修谱的深远意义和历史责任。中国人“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根支柱,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上堪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2009年9月,由孔子第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主编的《孔子世家谱》 最新版本出版了。这是一部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家谱:其“先祖孔子,开儒学之先河,创学塾之首例,泽东方之教化,为万世之师表;其所载族人,昭穆分明,传承有序,族系分明,上溯2560年,延时之长,纂辑之广,稽考之实,堪称世间谱牒之冠”。不管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港澳台的、海外的孔子后人,只要一翻开这部贯通古今、涵盖中外的巨著《孔子世家谱》,哪一位不会热血沸腾、精神振奋!强烈的家族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由此感染其民众,激励其民心,增加其族人的凝聚力,以此形成一股振兴孔氏宗族、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试想一下,如果全体中华民族的每一种姓氏都有了家谱,那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是何等之强!这对振兴中华民族复兴是何等之重要!
二,对根源文化(文化寻根)的影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世界上天地之物都有其根源,而文化寻根是人类的天性。寻根意识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之一。姓氏寻根,就是中国人的血脉文化寻根,可以说是一种根源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人性寻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每当我们谈到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人们总是会怀念炎黄两帝,这是因为当今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姓氏中绝大多数的寻根可以追溯到炎帝和黄帝。所以不管是中国大陆的、港澳台的,还是海外的华人均自称为“炎黄子孙”。当然,同时期还有蚩尤,他是南方“九黎”民族大多数后裔公认的共同祖先。其实还有比炎黄两帝和蚩尤更早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那就是被誉为“人文始祖”的伏羲氏。传说伏羲氏时代以龙命官,以龙为尊,所以,有时侯全体中国人又都自诩为“龙的传人”。
以姓氏寻根,引申到史前的传说人物为共同的人文始祖,我们称为文化寻根。文化寻根不同于家谱文化,其世系是粗线条的,掺合了各种传说的成分。当今,在我们的各姓氏宗族的修谱中,开基祖以前的历史,大部分是断代的,不能历史的完整的与开基祖联系起来,可以说基本上都属于文化寻根的性质。这就是中国姓氏文化的一大特点,而且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有的人认为姓氏不过仅仅作为一个人的称呼的符号而已,没有研究的必要,甚至担心研究姓氏和家谱会不会走向搞“封建迷信”或者“宗派”的活动?!这种思想实际上反映了这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信心,同时也反映了这部分人对中国人热爱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缺乏信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最权威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不约而同地对中国姓氏进行了科学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人姓氏是一种重要的国情资源!姓氏已深深地埋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抹不去的根亲烙印,是一类能够世代遗传(传递)的血缘文化“基因”。中国姓氏文化不但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字学、考古学等传统的文化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由于中国人姓氏的历史和传递规律,决定了它在探讨人类起源、人群迁移、民族融合、对中国人遗传基因的进化和保护、乃至疾病类型分布和药物学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确实使国人大开眼界,著名的北京大学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为《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写的序中指出:“治中国历史而不注意姓氏的研究,是根本不行的。”
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实际上自西周春秋三千年以来,在宗法制度下,中国人是以父系为中心,来论亲属的亲疏。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祭祀祖宗,延续香火,被认为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无后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古代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上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在这种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的几千年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姓氏,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很多地区存在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在中国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尤其大陆的东南和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形成了无数群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和宗亲联盟。这是根源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表达。所以,华人姓氏和宗亲联盟是世界华人团体的重要社会基础。认识华人社会的这一现象,正确引导这一关系,是十分有利于国家或地区的人气凝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是有利于振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
三,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影响
当今国家领导人说:“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家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又说:“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是全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目前,我们还面临着另外一项更重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抢救家谱和姓氏文化的任务。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中国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证明了这点。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社会结构进入了一个与以往五千年的历史完全不一样的崭新的历史时期,即由五千年的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化的时期。具体表现为城镇人口在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在减少,居住地在不断合并;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建设的巨大发展,而保存几百年或上千年不变的古老乡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那些不再受村民保护的各姓氏家族文化几乎将被抹掉,不留任何痕迹。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和人口移动半径的扩大,还会催化这类姓族亲情疏远的程度,加剧中国姓氏演变无序和传递断层的速度。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血统延续的正统思想,原本脉络清晰、科学有序的中国姓氏代代相传的规则和传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血缘根基正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将受到最严厉的无情冲击。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家谱和姓氏文化的继承,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用不了再有100年就会消亡,因为中国家谱文化的根基是农耕社会。那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像上个世纪末期的美国人一样,只知先祖来自200年前的欧洲和非洲,找不回大多数美国人家族的根了,全体中华民族的根也就虚了,像断了线的风筝,顺风漂荡。如何有效地继承和继续中国人姓氏文化和家谱(血缘)文化,这应是这几代中国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任何一族之族人,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族人,对其本族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族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族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免责声明:部分信息和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之处敬请告知,编辑部门将做格栅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