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牛氏肇始于元末明初,全县现有牛姓13000多人,主要分布于马栏镇牛集村、马栏镇的拐子村、南坞乡的牛薛村、大马乡的太子岗村、安陵镇的于寨村、马坊乡的宋庄等数十个村庄。其中以马栏镇牛集人口居多,约有8000余口,全县其他村的牛氏大多是不同时期从牛集播迁去的。“牛集村”这个名字,大约是在明代后期叫起来的。明代嘉靖年间邑人刘讱编著的《鄢陵志》中,没有“牛集”这个村名。据老辈人口碑资料,牛集原来叫柳家村,原系鄢陵牛氏三世祖牛兴妻柳老太君的村子。据《牛氏家譜》记载:“....祖妣讳柳太君,生于元至正乙卯三月初七日,享寿七十三岁。”又载:“集西首(笔者注:牛集西门外)有柳氏坟,相传三世祖妣之母家坟也,四时宜于宗庙同祭.....。”目前,牛集已无柳姓,不知是迁往他乡,还是已经绝户,沧海良田已无可考。历史上,牛集村还曾叫“牛家集”、“牛集寨”、“三合寨”等。牛集村筑有寨墙,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修筑。清代同治年间苏源生邑人所编《鄢陵文献志》载:“(牛集)寨离城十五里,咸丰十一年筑”,寨高七米,周长三公里,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是鄢陵县南部最大最坚固的土寨。听老人讲,每逢流匪袭扰,十里八村的乡民携家带口进寨避难。笔者家的老宅就在寨墙的西北边角,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残垣断壁上捉迷藏,逮狐獾。牛集村是鄢陵县最大的自然村,现已分为牛北、牛西、东宋、西庄、北许庄等五个行政村,因村子不断外扩,寨墙被夷平,均盖上了房屋,唯有寨海子(筑寨时所挖的壕沟)还有余痕。鄢陵牛氏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仅明清两代仅载县志者就有近20位,正如明代理学大师薛瑄、福建巡抚杜化中分别撰写的《处士牛公墓表》、《续牛氏墓表》中所言:“.....牛姓著闻者代相望史不绝书....”、“.....兴(笔者注:指牛兴,牛集牛氏三世祖)之下迆贡、洽(笔者注:贡和洽分别为牛氏八世、九世祖),凡七世后先有德积行著可表者众.....”。可见牛氏才俊迭涌、人才辈出。下面选编几位供阅者观览:牛兴,字永昌,生于元至正二十一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初十日,卒于明永乐元年岁次癸未十一月初二日终,寿享四十三岁,明诰封奉议大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鄢陵知县施诚主修的《鄢陵县志》(以下简称施志)云:“牛兴,福渊子,辅孙也。三世皆遁迹邱园,积善行义,而兴尤孝友出于至性,居闾里,急人所无,倾囊倒廪无吝啬,一时推服之及卒,薛文清公表其墓,子良举于乡,累官两淮运同,孙理、曾孙缓连登仕籍,人皆谓积善之报云。”牛集牛氏兴于牛兴而盛于牛兴,其子孙把他的坟莹从赵坊祖莹迁到了牛集。邑人张休彩所撰《刑部郎中牛公神道碑銘》记载:“牛氏至三世祖(这里所谓的三世祖是从“十八打锅牛”一世祖牛川算起的,关于牛集牛氏一世祖问题,笔者后面还要谈到。)尚辅安茔于赵坊元帝庙东北隅,自公曾祖兴迁莹于牛集,公之祖迁莹于祖茔之右,支分脉别,迁茔不一..”。现在,在牛氏族人心目中,老祖爷就是牛兴,他的墓还在,牛家坟里居中靠后,最高最大最醒目的一座就是。八十年代初,族人又重新为其立了墓碑,碑联云:“族绍微箕姓始殷宋三千年绵绵绳绳,支分潞州籍占安陵十八脉振振揖揖。”每逢清明祭祀之日,族人们皆到其墓前添土烧纸以示纪念。牛良,牛兴之四子。施志载:“牛良少时资性聪敏,领永乐癸卯乡荐,授西安府同知,升两淮运同,严毅有为,克称镢职。”牛理,兴之孙,景之子,良之嗣子。“牛理,字原道,天顺年间以贡任顺义知县,属畿內尤难治理,任九年,清勤自矢,庭鲜疑狱,民多畏志。致仕家居不入城,市里有忿争者平之,贫乏者賙之,庶幾古所谓乡先生可祭于社者也....”。(见《鄢陵文献志·人物志·贤达》25卷)牛缓,牛理之三子(笔者注:值得牛氏族人骄傲的“三门人”即源于此)。“缓,字进之,号菊坡,中成化辛卯乡试第一,原授南京都察院司务,历升刑部员外郎郎中,转两浙运同,晋阶亚中大夫,剔历中外,...致仕杜门课子耕读,绝迹县庭,有司时加存问。善吟咏,著有<菊坡小稿>....”。(见《鄢陵文献志·选举表·卷三》)牛继,家譜记载不祥(根据其名和字辈推断,应该是牛缓的近门兄弟)。“字述之,号北林,例贡生邑庠,历涞水余杭县丞,有惠政,致仕,好文章喜诗赋,有《谷中歌存稿》”。(见《鄢事见闻录》)牛縚,号篁亭,牛理第五子,牛缓之弟,廪膳生员肄业成均。明代内阁首辅高拱有《送牛君还鄢陵序》一文,专门赞扬牛縚曰:“昔也,予家居时盖尝闻鄢陵牛君行云涓愿而不固,憨直而不忤,义而信,刚而有谋,里有事难处者,则毅然当之曰:非縚孰与处者,人有过规之改曰:毋自毁以于法规之而弗改也,曰:縚不忍无规也。是故,人有狂抑弗平者,必以告于牛君,有行罹于无良者率深自潜避曰:畏牛君知也。斯牛君之行也,予闻之捻矣...”。(见《高文襄公集》)明代甘肃巡抚、诗人、邑人陈棐的《送牛篁亭南还记》中,对牛縚更是赞赏有加:“鄢陵有奇士,世卜城南以居,居之南闢读书处为草亭,环无杂卉,唯修篁扶疏满焉,因名之曰篁亭。牛君常与其中詠淇澳有斐之章,诵礼器有约之义,以周旋于此君也,人遂称为篁亭主人....。篁亭系出微子厥姓,著于司寇牛父氏,种德开先,世济其美,父宰畿县多惠政,兄领乡科历部郎,家遗冰蘗,族有闻人,篁亭于是乎有基矣-----且篁亭孝友天成,家城之南以弗便于温清也,辞归侍养者数年,乃结乡社以会耆英,里有棼兢靡决者,得篁亭数言决之,邑大夫有稽疑亦与之谋,尤能尽其诚,篁亭于是见其养矣,篁亭整仪修干,与人谈则侃侃硠硠,满座耸听,尤善射,能发矢百二十步外连发中的,篁亭于是见其材矣,迆又北走燕赵,谒太学友天下,凡天下士来太学者皆与之揖,议论採其闻见询其方域,前是广其交矣...,大中丞春冈刘公贞肃壹端,與望隆赫,于篁亭则姻亲也,大精膳三原胡公,春署冰曹,清标雅度,于篁亭则姊丈也。...其用世之具必将更有异奇者哉。”(见《陈文冈文集》)牛晋階,清末牛集人,“八岁入塾即知孝友,亲好亦好亲,恶亦恶严,冬温被终身不废,与伯叔族党处,能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横逆相加终不与校。入庠后,以规矩自守,而人有难必力为拯救,人即背德不悔也。家极贫不求人,恤值凶岁,有麦数石相賙者婉词谢之,卒年五十四岁。”(见《鄢陵文献志·人物志·孝友·卷二十六》)此外,牛氏族人中光耀县志的还有,六安学正牛蘆、获嘉县训导牛洽、郃阳县主薄牛尙性等,不再一一赘述。据《鄢陵文献志》载:“蒙按右书四卷,系明牛庄创始,为之刻于石。至国朝道光元年,牛朝辅等因其旧推广编辑。道光28年,牛化醇等又续编之,自一世起至二十一世止,凡一人名字娶某氏生几子,皆列于篇,而懿行别为记,与诸家谱同,爵职别为一篇,则与诸家谱异云。”《牛氏家譜》载:“吾族譜其先非不详备,奈兵焚经失而弗存之,至七世祖汝敬公(牛莊,字汝敬,明代贡生,处士牛兴之五世孙,刑部郎中牛缓之侄。)等复为修辑,刻于石碣,迄今昭穆次第,历历可考.....”。邑人张太生所撰《牛氏家譜序》中又载:“牛集之族譜尤称详备,然经兵焚亡轶弗存,洪保(笔者注:牛氏族长)大为滋慎,乃因本房小譜及历代坟祀之仅存者,命朝辅等旁摘远採,经年余,集而次第之,本支源脉秩然有序,手抄成卷,质之予以为序....。”以上资料不难看出,鄢陵牛氏族譜修之久矣。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到公元二零零八年止,经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时五百多年,有据可查共修譜八次,即;明朝两次(牛良、牛莊各一次),清朝两次(道光元年、道光二十八年各一次),中华民国四年一次,解放后三次(公元1984年、2000年、2008年各一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尽管一些譜牒已经流失,但经过历代族人的不懈努力,现有家譜秩然有序,支脉不紊。如笔者一支,从牛辅始,到笔者止,历经23世,历历可考。摘编如下:牛辅(一世)——福渊——兴——景——理——缓——蘋——尚文——洽——世全——若璧——明德——迪——定远——攀凤——国章——化麟——.景福——喜林——璠——汝湘——长民——牛英才(笔者,二十三世)鄢陵牛氏族譜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但因种种原因,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可考可探之处颇多,现提出几点,供阅者斧正。1,关于始祖问题。牛氏族譜记载矛盾,一是始祖为牛尚辅,来自山西潞州,二是始祖为牛川,来自山西洪洞。(1),明代薛瑄所撰《处士牛公墓表》载:“...今处士兴,父福渊,太父辅,辅之先世居山西之潞州,有仕至枢密使者代远不详,其字于世自牛父来,处士亦不知系自何出,至处士太父始居开封之鄢陵,遂为鄢陵人,比三世皆积善行义,遁迹邱园.....”(2),明代杜化中所撰《续牛氏墓表》载:“...牛姓当国朝初有潞州入鄢籍,为鄢巨族,有讳尚辅者,牛氏所出之祖也,尚辅生福渊,福渊生兴,历三世,其潜德懿行....。”邑人张太生于道光元年所撰《牛氏家譜序》载:“牛家集向多居民,而牛氏尤盛,其先世讳川者,本尉氏籍,有教授升洪洞知县,生三子,子生孙十八人,为避难分金各徙他乡,每间岁或数年以为会,会则出譜牒或铁片相对证....”。至此以后,牛氏家譜完全采用这种观点,对牛氏来自山西潞州只字未提。如1984年牛同心等编撰的《新续牛氏家譜序言》载:“考察元朝太定年间,有始祖讳川,原籍尉氏县人,为洪洞县令,有子三人,长洪次裨三超...,至三世十八祖分其各支脉分而续之。本支系十八祖其一名曰讳子,字蓄山,又名尚辅之后裔....”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可信,因为薛瑄之父薛贞曾任鄢陵教谕,薛瑄从父读书,其科考功名是在鄢陵考取的,他对鄢陵的感情很深,影响很大,他还写过许多歌颂第二故乡鄢陵的诗词文章。鄢陵人民为了纪念他,曾经修建文清书院和解元坊以彰其名。薛文清和牛良是同时代人,有同乡之谊,其在公元1443年所撰《处士牛公墓表》,是应牛良所请,根据其提供之资料而为之:“....良为同知之五年,距处士没若干年矣,因念处士墓表未刻。无以显扬其祖考潜德懿行以垂示于后,乃详其世次行实可知者,以书祗河东薛瑄,求为之辞用称荐述之意,遂删其取之所载者刻墓道碑....”。此际距牛兴去世(1403年)正好四十年,距牛良之母柳老太君去世(1435年)不过八年,可信度可想而知。况薛瑄为明代理学大师,为人处世做学问很严谨,不可能胡编乱造。而杜化中是鄢陵临邦扶沟县人,其文距牛兴去世不过百年,可信度也高。而第二种说法距牛兴去世已二百余年矣,其间,兵荒马乱,时局动荡,譜牒亡轶,进而受牛氏其他支系续譜特别是“十八打锅牛”传说之影响,加上修譜人学识、修养及资料占有匮乏所限,难免会有虚夸附会和臆测之嫌。因此,鄢陵牛集牛氏始祖应是牛尚辅而非牛川,鄢陵牛氏来自山西潞州而非山西洪洞。2、始祖牛尚辅因何迁移鄢陵?迁鄢后又落户何处?从“牛姓当国朝初有潞州入鄢籍”(见杜化中《续牛氏墓表》)此语中可以看出,牛尚辅应该是明初大移民由山西潞州迁移过来的,而当时鄢陵县并没有牛集这个村子,其迁鄢后落户何村,家譜和文献都没有明确记载。为探寻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许多宗亲族人,从中找到了一些蜘丝马迹。“....牛氏至尚辅安茔赵坊元帝庙东北隅...”(见张休彩撰《刑部郎中牛公神道碑銘》)“....子祖(笔者注:指牛尚辅)墓在姜庄(鄢陵马栏镇南)南地,与福渊同墓....”(见牛同心撰《新续牛氏家譜序》)赵坊,这个在家譜中不断出现,令我魂牵梦绕,在脑海中闪现过千百遍的名字,在现在鄢陵地图中却怎么也找不到。它就像一颗流星,不知何时消失在茫茫夜空中,只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原来,在明清两代,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村,而且还是鄢陵县最大的一个堡。位于鄢陵牛集村西南三公里,牛氏祖坟原来就在那里。一世祖尚辅、二世祖福渊的坟茔目前还在,每逢清明节或祭祀活动,牛集村的牛氏子孙还去扫墓祭拜。3、关于“状元传胪”匾额。小时候,我在牛集学校上小学时,曾经见到过一块匾额,长约两米,高约一米,黑色木制,上书“状元传胪”四个烫金大字。听老师们讲,匾额原来存放在牛集牛家祠堂,解放后祠堂被废,成为牛北大队大队部。该匾在文化大革命中差点被人当柴禾烧锅,后几经周折,转到了学校,由于管理不善,我见到该匾时已经破烂不堪,匾额中间列开,黑漆剥落了许多,几个烫金大字还隐约可见。为写这篇文章,笔者前几天还到老家寻找这块匾,问来问去,已无人知晓,不知是有人把它当作文物贩买了,还是毁掉了。翻遍家譜,没有发现族中有人中过状元,最高学历是牛缓考中明成化辛卯乡试第一。那么,这块匾额从何而来?原来,汜水(笔者注;汜水,古称“雄镇”,现属河南省荥阳市管辖。)“十八打锅牛”之一的楷祖后裔——牛凤山,清朝末年中了武状元,为了光宗耀祖,他们父子走遍河南各地,访宗问亲,光扬传胪,合修宗譜,这些在牛集牛氏家譜中有明确记载:“同治五年夏四月,兄弟叔侄相聚汴省,商及重修合族家譜,意见甚合,奈族繁地异,一人殊难为力,因将牛氏分锅十八祖譜头先行付梓印刷,遇有族众即行分给,俾可自行核对,系何祖支脉,自身共系几世,详细注明一册送自汜水梧階(笔者注;牛风山,字梧階.)核序可也。十八祖分居地名编成歌词,取其后人易记。”又载:“同治十二年,汜水牛瑄(笔者注;牛瑄,牛风山之子,清末进士,牛氏家族称他们为“父子状元”)至西华县祭坟,带来同宗世譜,分支别序,兹因重修家譜,抄写入譜以备后人参阅。”(见《牛氏家譜》)由此看来,鄢陵牛氏和汜水牛氏来往已久,起码可以推至清道光元年,张太生所撰《牛氏家譜序》足以为证,双方修譜相互影响在所难免。因此,鄢陵牛集牛家祠堂所挂"状元传胪"匾,非此牛而实彼牛也。4,关于“避难分金”。牛氏家谱中大都有“避难分金”一说,有说是避强盗之难,有说是避红巾军之难,我认为,这两种说法多有可推敲之处。如若避强盗之难,只是暂时的,十八兄弟不必逃往五省十八县,更没有必要把铁锅打成十八片以备以后相认。避红巾军之难倒有可能,但有两点值得推敲,一是河南地处中原,是红巾军的必争之地,十八祖中的大多数人为什么不去远离红巾军的地方,而非要往素有中原之中的鄢陵这样的“火坑”里跳哪?二是红巾军爆发时三世十八祖年龄尚小,元至正十一年(1352年)红巾军爆发,据鄢陵牛集牛氏家谱记载,二世祖牛超是元顺帝丁酉科举人(1357年),且不说战乱时期牛超能否考取,按当时牛超年龄30岁推算,其子子祖的年龄最多只有十来岁,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怎么能只身来到鄢陵安家立业?“狂牛猛撞金殿”和“牛二群子与大石磙“的传说,在牛氏家族中流传甚广。小时候,笔者经常听老人们讲述,至今仍记忆犹新。传说一:相传,某年某代,牛氏在朝中势力很大,不仅有宰相、尚书、还有大将军。话说某年某月某日,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硕大的犍牛两肋插刀,在金銮殿狂觝,只见他昂首翘尾,双目圆瞪,猛然觝向皇帝宝座,把个金碧辉煌的金銮殿撞得摇摇晃晃,摇摇欲坠。皇帝吓出了一身冷汗,大叫一声钻入案子下。太监闻声,赶忙跑了过来,看见皇上在案子下筛糠般不敢出来,忙问原因,皇帝就把刚才做的梦讲了一遍。太监是个奸佞,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连忙奏了一本,就对皇帝说,牛觝宝座绝不是什么好兆头,怕是姓牛的要造反夺取天下,让皇帝马上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于是,皇帝下了一到密令,对牛氏满门抄斩,斩草除根。实际上,牛氏为一门精忠,得到消息后,一不反二不叛,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为了日后相见有凭,就把一口大铁锅打成十八片,兄弟叔侄十八人各执一片,奔徙它乡逃命去了。(有说十九片,给嫁到李家的姑奶奶留了一片。)老人们说,要造反的不是牛姓而是朱姓,牛字两肋插刀,不正是朱字吗。传说二:笔者家住牛集村石磙街,该街地处村北,现属牛北行政村。在牛氏家族历史上,牛良、牛理、牛缓等都出自该街,因为该街富人多名人多,又俗称礼帽大街。何谓石磙街?因街口两边有两个大石磙而闻名。石磙高一米五,非两人不能合抱,两个一模一样,均为红石。小时候,笔者经常和伙伴们在石磙边捉迷藏玩游戏。上世纪五十年代,鄢陵县要修“鄢扶公路”(鄢陵到扶沟)),把其中一个石磙拉去做了压路器。因为石磙是石磙街的镇街之宝,1996年,族人千方百计又从县北一个村里找了回来。相传,这个石磙是牛二群子从山上用两只胳膊夹回来的。牛二群子武艺高强,力大无比,是一位真命天子的保驾臣。话说很早以前,本县望田镇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生产时,霞光万丈,祥云漫天,说是天子下凡,小孩长大后要做皇帝。然而好景不长,不几天,祥云尽散,一大块乌云遮蔽了太阳,一个大黄狗跳上房顶,朝着乌云昼夜狂吠,这家主人因睡卧不安,要把大狗赶将下来,被一位高人连忙制止,曰:不可,乌云是皇庭来察访的,只有狗叫才能扰乱其视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赶快去牛集请子牛二群子前来保驾。说完,高人化作一缕青烟升上天空。主人没有听从高人指点,不仅没有请牛二群子前来保驾,而且把黄狗也赶跑了。结果,小皇帝被人发现捉去杀了,牛二群子也不知所终。关于牛二群子的传说,不仅在牛氏家族里流传已久,而且在鄢陵县南部也传播甚广,但在牛氏家譜里并没有牛二群子这个人任何记载,不知传说从何而来?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 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字德温,号敬轩,諡号文清。高拱(1513~1578),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字肃卿,号中玄。汉族,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著作有《高文襄公集》。高拱是明中叶最具才干的政治家之一。陈棐,明代人,字文冈,鄢陵人。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前后在世。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进士。官至甘肃巡抚。棐撰有《文冈集》二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杜化中,字民孚,河南省陈州府扶沟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讱,鄢陵人。父璟,刑部尚书。正德十二年进士,为宁国推官,摄芜湖县事。武宗南巡,中贵索贿不得,系讱诏狱。世宗立,复官。寻擢御史,迁南京通政参议。历任南京刑部尚书。苏源生,(1808--1870)清藏书家、目录学家。字泉沂,号菊村。河南鄢陵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生,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副榜。富藏书,曾典当衣服买书,积数万卷。著有《记过斋文稿》、《大学臆说》、《省身录》等。辑有《中州学案》、《中州文征》、《鄢陵文献志》等。经志,清顺治十六年(1659),由鄢陵知事经起鹏主修的《鄢陵县志》。施志,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鄢陵知县施诚主修的《鄢陵县志》。作者简介:牛英才,河南省鄢陵县牛集村人。中国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华诗词书画学会会员,鄢陵县作协副主席。现在鄢陵县司法局工作。任何一族之族人,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族人,对其本族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族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族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微信公众号】niushiwenhuazaixian【投稿邮箱】niushixiongdi@126.com【北京】中国•北京•朝阳区•南磨房路37号华腾北搪商务大厦【山东】中国•青岛•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示范区•长江路一号【海外联络处】欧洲地区•荷兰王国•鹿特丹市•斯拉克街•90号免责声明:部分信息和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之处敬请告知,编辑部门将做格栅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