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场浩大的工程在河北涿州展开,为了工业发展的需求,此地要建设华北铝厂,可就在深挖地基时,却意外挖出了一座古墓。也正是古墓中的一件文物,让涿州一千多年的历史复现在人们的面前。如果您想知道这段历史背后的真相,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华北铝厂的工程项目号称是“时间紧,任务重”,各个工程队都在紧张有序的日夜施工。最初的工程项目便是打地基,而在打地基混凝土柱之前,就必须挖出一个基座深坑。
开挖掘机的司机小张是和负责的人,随着铲臂的起落,一个个基座坑被挖成,就在小张专注于工作时,他突然觉得铲臂一沉,只听“咔嚓”一声,下面似乎挖到了东西,小张赶忙下车查看,原来钢铲下面竟被挖出了一个黑洞,虽然小张文化程度不高,可是他也能看得出来,这是一座古代的大墓。
小张不敢耽误,赶忙将此事告诉施工队长,施工队长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火速打电话通知当地的文物局。文物局接到举报后,迅速成立了专家组前来进行保护性发掘。经过专业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重见天日。墓中出土了玉石器、漆木器还有青铜器,而其中的一件极其罕见的“陶鸟”却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这尊“陶鸟”通高32.5厘米,造型精美体态飘逸,经专家鉴定后,发现这只鸟的种类为苍鹭。该苍鹭尾巴很短,两腿笔直又细长,伸出来的脖颈与其高昂的头部几乎呈一条直线,头部圆润细腻,嘴巴微张,似乎在仰视前方的天空引吭高歌。
在苍鹭的两肋之上,一双翅膀微微翘起,翅膀之上还有多条直线,苍鹭动作整体前倾,给人一种展翅欲飞昂首欲飞的感觉。
这尊“陶苍鹭”在外行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稀奇,可是专家们却对其非常好奇。在历代出土的文物中,出现鸟类陶器的几率非常小,况且将陶器塑造为苍鹭的造型,也不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
河北涿州市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其表现的季风气候极为显著,由于日照时间很长,因此地面升温很快,导致大量的水分向空气中蒸发被季风吹走,因而此地为多风干燥地区。
在东汉墓中发现苍鹭的身影,明显就不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毕竟苍鹭一般都生活在水边,靠吃小鱼为生,对于河北涿州这样的气候,苍鹭是不适宜生存的。
专家们通过对该墓其他文物的研究后,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墓中的文物大部分都是主人生前用过的东西。专家表示,之所以会有这种规律,就是当时的人们“视死如生”,认为人死后在地下依然能够有灵魂存在,将这些生前喜欢的东西为其陪葬,就是让其死后继续使用。
很明显“陶苍鹭”并非生活必需品,而是当时贵族们的生活工艺品。有句话说得好,叫作“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实物,工匠们不可能想象出一个如此活灵活现的苍鹭形象。
前面我们也曾提到,如今的涿州地区属于干燥气候,并非是适合苍鹭生存的环境,可是在2000年前,涿州到底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了。
为此,专家们特意去查了很多的资料,发现涿州在古代也被称为范阳、涿郡。在古汉语词典中“涿”字有“水滴”的意思,也有“涿水”之意,而“范阳”二字,也与水有着很深的联系。在证据确凿之下专家们推断,至少在东汉以前,涿州是一个水文环境极为丰富的地区。
正是由于在东汉时期涿州有大量的湿地,因而不少苍鹭生活在这里,人们在观察苍鹭的优美之后,便将其形象以一种艺术的形式用陶器塑造出来,将其作为工艺品赏玩,直至死后依然要带进墓中,这才有了墓中用陶苍鹭陪葬的现象。
随着岁月的沧桑流逝,涿州的地理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一片优美的水文环境,渐渐的变得干涸枯竭,让生机勃勃的水乡成为了干燥的季风气候带。生活在这里的鸟类,也都迁徙而去寻找新的家园,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儿。
如今,我国不少地区的湿地也面临着干涸的危险,造成了当地生物环境的极大破坏,为了保护湿地环境,国家也在积极的努力。有句话叫做“湿地是地球的肾脏”,保护湿地,节约用水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给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一个青山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