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留下特殊的文物书灯,为何存世极少,是它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文化   2025-01-04 08:49   辽宁  

台北博物馆建于1908年5月,在开馆之初就有展品一万多件,发展至今博物馆中的展品涵盖了人类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四大范畴,对华夏民族的文化传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此庞大的一座博物馆,其展出的珍宝中,珍藏的书灯却只有一件,为何?就是因为书灯太过珍贵,很难留存于世。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另一件同类型书灯,如果您想了解,就让小编来为你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周杰伦作品《青花瓷》中的一句歌词,歌词古朴优美,曲调婉转动听,其中歌咏的主题,正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瓷器之一——青花瓷。

若是谈起青花瓷,想必不少古玩大师都对其极为青睐,就是因为青花瓷工艺极佳,传世却极少,这才显得弥足珍贵。

青花瓷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是在宣德年间,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被古董专家视作“精品中的精品”,这些珍品多为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其造型古朴典雅釉色亮丽,是我国瓷器史上最巅峰的作品。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古代书灯流传至今的实物简直是凤毛麟角,宣德青花瓷也是极为少见,可是万幸之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件极其珍贵的——青花书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应该是古代文人们最热切的希望,在科举改变命运的年代,多少年轻人一头扎进了书堆,企图从中读出个“黄金屋”与“颜如玉”。在十年寒窗苦读之中,昼夜不辍的学子们自然也就需要灯盏的照明。

文人士子们读书生涯十分辛苦,挑灯夜读所用的灯具,也只是普通的油灯,并没有太多新奇之处。可是到了明代,随着经济繁荣的发展,奢靡之风日盛,士子们也开始追求读书的雅趣,用古朴雅致的瓷器作书灯也就成为了必然。

我们要说的这盏青花书灯,是由京城的一位古董专家珍藏的,该灯胎质细腻,白釉莹润均匀,青花古朴而典雅。书灯整体高度为14.5厘米,上半身呈壶形,流嘴上方横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楷款。壶身用青花与红彩装饰,以红彩描绘成波涛汹涌的浪花,再以青花描绘成在海中奔腾的海兽。

如此典雅精致的青花书灯,妙处自然不少。首先,该灯所用的灯油,多为纯净的植物油,燃烧起来不但火光明亮,连黑烟都极为少见。

其次,由于该青花书灯的独特壶身造型,使得其盛装灯油时不容易外溢,即使是壶身盛满灯油,也可以随意移动,不必担心因灯油溅出而污染桌面或者酿成火灾。

最后,既然都是读书人,自然要追求情趣高雅,清幽的书房中有如此一盏雅致清新的书灯,配上一盏清茶与几叠黄卷,自是妙趣横生让人沉醉不已,即使是草庐寒舍,也到处散发着文人雅士的气息。

有读者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一个疑问,如此高雅的书灯,应该极受士子们的追捧,可为何传于后世的实物却如此稀少呢?这里小编还真的要解释一下。

古代读书的士子们,虽然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优雅的情趣,可大多数还都是“寒士”,如此精致的书灯,想必一般人是买不起的。

况且,瓷器虽外表靓丽喜人可最忌磕碰,从宣德年间到如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即使是精心保存,也难免有磕磕碰碰,一旦出现战乱或变动等各方面原因,实际的损毁率极高,这也是为何瓷器大多数都保存不到当代的原因之一。

此外。青花书灯的用途决定了其寿命必然不长,原因在于瓷器虽是在烈火中烤制而成,可成型之后依然惧怕常年火烤,作为一盏灯具,其必然会承受多年的烟熏火燎,故此开裂的几率会比其他瓷器要大很多,我们也知道瓷器一旦开裂,距离破碎成渣的结局也就不远了。

其实小编磨磨唧唧地说了这么多,假装说的都是专业人士的话,如果暴力通俗地说一句,科考都被取消了,谁还会留着科考的伴生物——书灯

如今,宣德青花瓷器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古董,可是如青花书灯般具有高雅意义的瓷器却少之又少,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智慧结晶,也蕴含着文人士子们登位朝堂,拯救苍生的梦想,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正是在一盏又一盏书灯的光耀下,才让华夏的一代又一代文人们,谱写了几千年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


历史解密坊
历史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改变我们生活。让历史的营养,滋润我们心灵;让历史的得失,匡正我们的脚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