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我考古专家在丰都县的玉溪遗址,发现了40多块神秘的骨头,后经考古专家的研究,一致断定,这不是原始野生的兽骨。
专家们经过研究,他们欣喜地发现,这座遗址出土的兽骨,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时代,原始人饲养的一种家畜的骨头——这些珍贵的骨头出土,竟将这种家畜的驯化年份,一直推到了七千年前。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家畜的骨头,您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那就让小编给您揭秘吧:
在揭秘这种家畜骨头之前,小编先说一下三峡,大诗人李白在自己的诗词中,曾这样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乘坐的孤舟,行走的水路,就是曲折蜿蜒,水流湍急,猿声不断的三峡。
1994年,重庆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对丰都县高家镇的一块台地——玉溪遗址。展开了考古,这块台地南北长500米,东西宽100米,高度能有10米。
在考古工作中,如果发掘一棺一墓,所用的人力和物力不多,可是发掘这个将近十亩地的遗址,那可就是一个经年累月,需要花大钱,流大汗,出大力的工作了。
但考古工作往往是这样,所付出汗水和取得的收获,基本上是成正比的。我文物考古人员,经过几个月的发掘,出土了900多片碎陶,经过拼对,复原出不少的陶罐、陶钵和瓦釜等器具;其中数量最大的就是石制工具,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石斧。
能够出土这两类文物,考古专家就觉得这几个的努力没有白费,谁曾想,一个更让人兴奋的大发现,就在不远处,静静地等待着他们。
这天中午,一个实习生正在对一个考古坑在做扫尾工作,可是他的考古铲在扫土的时候“咔”的一声,扫到了一件硬物之上。这个实习生原本以为是挖到了石头,去掉浮土,露出来的竟是一块巨大的犀牛骨。
这个考古坑中,如果出土了一块犀牛骨,那就不叫发现了,随着更大规模的一场发掘展开,在方圆几十米的范围内,共出土了27个门种,包括鱼、水鹿、黄麂、水牛、犀牛等1398块骨头。
工具、骨骼和陶器的发现,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三峡的原始人就在这里生活。可是一开始,对这批兽骨的发掘是“糙”活,因为有40多块“平常”的骨骼,被考古专家们误认为是野猪骨。
野猪在现代,也是一种较常见、特普通的野兽,故此,也就没有专家,对这种“大路货”的野猪骨,展开更多的研究工作了。
随着犀牛、水鹿这些一二类兽骨的研究工作结束后,放在三类文物箱子中的“野猪骨”,就被请进了研究所的清理台。
随着文物专家的清理、判断和研究开始,这些“野猪骨”的价值,就开始一天天地重要了起来。野猪骨可是文物专家最熟悉的动物骨骼之一,但这次出土的“野猪骨”,明显的比真正的野猪骨小,这是什么骨头?难道是一个不为人知的野猪品种吗?很显然,这个假设不能成立。
又有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更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莫非这些猪骨是家猪的骨头吗?
考古专家们心中装着疑问,他们经过测量,称重外加同位素检查,一个让考古专家震惊的检查结果出现了,这些骨头的长度,骨密度(家猪骨密度松,野猪骨密度结实)等指标显示,它们真的是家猪,而且不是界于野猪和家猪之间的“过度猪”。
发现国内最早家猪骨头的消息,震惊了考古界。这个消息真的让国内的畜牧养殖专家兴奋——玉溪遗址只是一块不起眼的高台,竟成了华夏民族历史上最早的养殖家猪的“饲养场”,而且这40多块骨头,更是铁一般地证明了,华夏民族才是世界上最早的驯化野猪的优秀民族。
两个第一,就好像两个亮闪闪,金灿灿的奖杯,被重庆的考古工作者获得了。真得感谢考古,感谢这些甘愿付出,勇于发现,巧妙证明的考古学家,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知道华夏民族驯化野猪的历史,更不知道世界上的第一座家猪“饲养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