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 察 文 苑
最近,宁夏一地向社会公开招募野猪捕猎队伍。新闻稿配以“颤抖吧,野猪”的耸人标题。以“赏金猎人”方式向野猪“宣战”,颇具黑色幽默,又折射着当地对野猪的无奈。
作为曾经的“三有”陆生野生动物,其与人的生存发展之间不时发生摩擦。据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显示,我国28省有野猪发布,数量有200万头,致害省份达26个。我所在的两亭镇叶家塬村也未能幸免。
叶家塬村现有耕地面积4500余亩。玉米是当地群众唯一且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一料玉米的种植周期,差不多覆盖了三个季度。每年7至9月,适逢玉米抽穗结棒。鲜嫩饱满的玉米颗粒,成为野猪的饕餮盛宴。
它们往往带着一家老小,在即将成熟的玉米地里肆意撒欢,犹如闯入蟠桃园的孙悟空:这根棒子咬两口,那棵棒子啃几口,专捡嫩的部位下口。吃的高兴了,在玉米地里还要顺势躺下,来回打滚,碾压庄稼。它们拖家带口,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群众一年到头,就等着收玉米过活。种植一季玉米,从旋地、耙地、下籽、施肥、打药,到收秋归仓,丝毫不比呵护自家娃精心。看到这种场景,心不疼才怪。
2023年,野猪被从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除名,扫除了捕猎的法理障碍。但,对这种繁殖量大又略显凶猛的大型杂食性动物而言,捕猎方式的匮乏依然令群众一筹莫展。
最有效的恐怕非电网莫属了。但这无疑是一个游走在法律红线边缘的危险行为。设置电网轻则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重则跌入刑罚之网。非法狩猎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乃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几年不知网罗了多少护秋之人。
当然,群众的智慧总是无穷的。近年来,一种比电网电压低的电子围栏开始时兴起来。其不致命,但触碰后的疼痛麻木感,也足以让野猪不敢贸然进入玉米地。但这套设备价格略高,一套大约得七八百元,尚未到普及的程度。
政府显然也关注到了这一情势。宏观政策上,将野猪的禁猎期由原来的每年3月1日至10月31日缩短为3月1日至4月30日。微观措施上,协调省外狩猎队来麟游捕杀的同时,下拨专项经费给村上,用以购置铜锣、头灯、喇叭等物品,免费发放给群众护秋。
于是,玉米成熟时节,安静的乡村夏夜,川道的两侧山脚嘎达处,鞭炮声、喇叭声、音乐声,与燃起的篝火,交织在一起,上演着一幕幕人猪大战。从夜幕降临,一直持续到凌晨,人困猪乏,才渐渐消停下来。有些种植大户,整晚就睡在车上看护。不时,也会见到妇女、上了年纪的老人戴着头灯,提着家什,加入护秋行列。
与即将期盼的庄稼丰收相比,这种辛劳,对于他们而言,也是在忍受范围之内罢。即使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等等走得再远,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有不为人道的艰辛一面。
置身于最基层的乡土社会,应然与实然之间的鸿沟似乎永无止尽:农用车不允许载人,但对于偏远农村来说,它的确是群众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秸秆焚烧的弊端固然存在,但它们的确在还田增肥、腾转土地方面发挥着颇为重要的作用;环境卫生的确关系着人们的宜居感,但滋长的杂草、层层的落叶、混杂的土腥味、房前屋后堆放的柴草,是乡土社会最本真的底色……
在这里,礼俗与律法并存,情与理之间的处置,事关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长治久安,要在村规民约与规章律法之间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需要在无数个曲径幽巷中仔细甄别。
(麟游县人民检察院 张录芳)
来源:麟游县人民检察院